《在马克斯墓前的讲话》教案班级:09级2班姓名:秦慧学号:09010074课题《在马克斯墓前的讲话》课时2课时课文类型自读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2.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点。3.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4.揣摩重要的语句,结合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演讲词语言感情强烈、高度概括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过程和方法1.基于文本的分析,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分析能力。 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图片、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悟马克思那种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2.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并树立为百姓谋福祉的无私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法重点:1.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2.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难点:1.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诠释文中一些名词术语。2.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3.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方法: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之以必要的指导点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他们思维演练的场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这篇悼词以理服人的特点;延伸阅读,深化文章内容的理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文体特征,了解演讲词、悼词的常识内容。教师点评:
《在马克斯墓前的讲话》教案班级:09级2班姓名:秦慧学号:09010074课题《在马克斯墓前的讲话》课时2课时课文类型自读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2.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点。3.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4.揣摩重要的语句,结合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演讲词语言感情强烈、高度概括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过程和方法1.基于文本的分析,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与分析能力。 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图片、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悟马克思那种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2.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并树立为百姓谋福祉的无私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法重点:1.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2.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难点:1.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诠释文中一些名词术语。2.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3.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方法: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之以必要的指导点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他们思维演练的场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这篇悼词以理服人的特点;延伸阅读,深化文章内容的理解。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文体特征,了解演讲词、悼词的常识内容。教师点评:
教学难点、重点:1.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诠释文中一些名词术语2.文章层次的划分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现在一般对哪些人比较感兴趣呢?是那些翻云覆雨的政治首脑,还是那些光鲜亮丽的娱乐明星?亦或影响千秋万代的思想者?老师认为只有那些真正的思想者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崇拜、值得追寻的人,那么大家都知道哪些思想家呢?哪一个思想家在你的心目中可以拔得头魁呢?(提问)好,这位同学提到了马克思,下面让我们看一些数据:(大屏幕显示)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却位居第二。2.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3.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为12.6%)由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历史地位,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与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就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他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法指导:上节课我给大家留的预习作业大家还记得吧,我要求大家课前查阅一些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资料,因为这篇课文的理解对大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它的预习就十分重要,大家经过预习,可以帮助你们理解课文,带着这种创设好的情境氛围进入课文,以减少对课文的疏离感,这也是大家日后学习的一种好的方法,希望大家身体力行。(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大屏幕显示)1.恩格斯: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2.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
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3.背景内容:马克思临逝世前的一段时间内几乎一直处于病危状态,已经丧失了工作能力。3月14日中午,恩格斯来的时候……马克思正似睡非睡,两分钟后,他就坐在安乐椅上长眠不醒了。马克思逝世的第二天,恩格斯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争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在马克思逝世前的这段时间里,恩格斯每天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去探望他。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来说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1883年3月17日,卡尔·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与燕妮·冯·威斯特伦合葬在一起。二、通读课文,了解文体特征,明确知识要点。(学法指导: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及预习,大家对这篇课文已不再那么陌生了,下面请同学通读全文,在读之前先听下我的要求: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我希望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要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确这篇文章是一篇悼词,演讲词的一种,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演讲词及悼词的文体知识。)(大屏幕显示)1.演讲词,实用文体之一。就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又叫演讲稿。它是演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演讲词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动笔之前先要弄清集会的意图或活动的目的,了解听众的年龄、文化水平和感兴趣的问题,明确演讲者所处的身份、地位,从而确定演说的主题。内容要充实、鲜明,道理要说得精辟透彻;尽可能采用现身说法,以加强与听众感情上的交流,语言要明白晓畅、朴实自然,并适当采用设问、反问、比喻、引用等修辞方法。总之,一篇成功的演讲词需具备内容的逻辑性、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等特点和形式方面的艺术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悼词,演讲词的一种。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稿。悼词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写“悼词”
二字,或写“在×××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本文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文部分,首先要写明死者生前的身份或各种职务名称,不幸去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和终年岁数,表明用什么样的心情悼念死者。其次按时间顺序或其他顺序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对其一生做出正面评价,以表彰死者的优秀品德和主要贡献,进而说明其逝世后带来的损失,再次说明从哪些方面向该同志学习,怎样以实际行动化悲痛为力量。最后另起一行,用“×××同志安息吧!”或“×××永垂不朽”作结。悼词,要切合死者的身份特点,在表达上要求把记叙、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语言应精练而富于感情色彩,措词应恰如其分。(通过以上介绍,让我们总结一下演讲稿的写作)3.演讲稿的格式和内容。演讲稿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正文、结尾。(1)标题。无固定模式,多为一行标题。有的分正副标题。标题要醒目、合度、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勿冗长、宽泛、难懂、不着边际。(2)正文。从形式上看又可分三板块。开头→主体→结尾。开头。又名引言,开场白。主写“呼语”(对听众的称谓)和开篇(统领全文或导入主体)。力争漂亮、有吸引力、语言简洁。主体。又名正文。主写基本内容。观点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感情充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逻辑感、说服力。结尾。又名收束。对演讲主要内容的小结或提出希望等,这由具体情况而定。要求明晰有力,耐人寻味,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思索。4.演讲稿写作的基本要求(1)观点要正确鲜明。演讲稿应该有明显主题,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要让听众一听了解,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否则,就不会产生影响群众的力量。主题观点的确定,要以时代脉搏为指针;要了解听众的思想动向;要熟内容,体会真切,见解独到。(2)材料要丰富、具体、典型、生动,适合特定的演讲氛围。材料包括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等。取材的标准:①有利主题的典型的材料;②听众感兴趣的材料;③与听众生活接近的材料;④易理解的材料。没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只靠抽象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吸引听众、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的。(3)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开头,要抓住人心。方法技巧很多: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比兴导入法;亲切问候法;提一个奇异的问题;发一句由衷的感叹;来几个邀请的设问;说一段精彩的情节等等。根据需求灵活写作,一定要简洁流畅、亲切有趣、新颖别致、能吸引听众。主体部分,要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有层进式、对照式、并列式、总分式,往往同时兼用,多角度多层次阐述论证。结尾部分,可写祝愿赞颂的句子,表情感;可写名言轶事,创旨深远;可抒发感情,来鼓舞人心;可含蓄幽默,留下余味等。一定要审时度势,灵活运用。(4)语言要“上口入耳”“生动感人”。“上口入耳”是对语言的基本要求。尽量用短句不用长句,有利于意思的把握、张弛适宜,增加美感。尽量用双音节词,少有单音词。音节的长短会直接影响表述的清楚程度。尽量用口语少用书面语。“生动感人”是对语言的较高要求,即要鲜明、活泼、形象,具有感染力。灵活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对偶、反复、排比的句子,巧用幽默语言,以此增强表现力和节奏感。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脉(通过对课文的再次研读,希望大家在第一次诵读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大声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没自然段的段意,一并将本文的层次切分出来。)学生精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选交流较好的小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各组补充、评价。提问,请学生归纳大意,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结论: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就同学提出的答案选项给予解答。第一课时板书设计:在马克斯墓前的讲话恩格斯一、作者、背景恩格斯、马克思二、演讲稿、悼词及其写作方法三、层次切分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揣摩重要的语句,结合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知识目标: 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能力目标:体会演讲词语言感情强烈、高度概括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体悟马克思那种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并树立为百姓谋福祉的无私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揣摩饱含恩格斯对马克思沉痛的悼念和热烈的赞颂之情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以情感人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上一节课所学文体知识二、精读课文,精彩分析(读法指导:本文是一篇悼词,但不是一篇普通的悼词,是一位革命家对另一位伟大的革命家的悼念。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面对这样一个惨痛的事实,沉痛悲伤是难免的。但是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友,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为了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继续英勇战斗,他的感情不可能任悲痛奔涌,它应该是含蓄而深沉的。请同学精读课文,悉心体会。)(一)第一部分解读(第一自然段)【十分钟授课内容】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背景内容、文体特征及文章的脉络层次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文章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并借助这篇文章对烘托手法进行一下探讨。下面让我们进行一下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精读课文,精彩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1、为什么在第一自然段中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用语,而不用“去世了”、“走了”、“与世长辞”呢?明确:“去世了”“走了”太过一般化。“与世长辞”用于书面语不符合具有演说性悼词的语体色彩;“停止思想”——马克思是思想家,因而这个更为准确“安静地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与世长辞安详的情景。2、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明确:本文用了讳饰这一修辞,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的意思讳饰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境,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在本文中沉痛的感情用平静的口吻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强力压抑后的悲痛,更显其悲痛。语言特点:教师点评:
语言精练准确,字斟句酌;悲痛而不形于外,颂扬而不借助于藻丽;以婉曲之意倾吐悼念之情。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方法点拨:本段中我们主要选择了表时间的词语、使用修辞的词语进行揣摩,“替换法”是揣摩语言较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第二部分解读(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1.文中的中心段落是哪一段?明确:第二段本段是对马克思一生巨大贡献及他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它是全文的纲。前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7、8两个自然段;第二个“对于”是从革命理论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3——6自然段。 这一段的重要不只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思想感情上。“不可估量”和“空白”两个词,前者高度概括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后者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贡献,无人能及。点明了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极为推崇和逝世后的复杂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贯穿全文的。方法点拨:揣摩语言离不开外部语境、内部语境,“联系法”是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2.1)第三自然段中,马克思发现了什么规律?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这个规律即是“简单的事实”2)这个发现具有怎样的意义?恩格斯又为什么拿达尔文的发现作类比?明确:是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对于人类历史的意义就跟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对于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巨大。“即历来……事实”紧承上文,说明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一直被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所“掩盖”,直到马克思才揭示了这个真理。冒号后面的话都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解释是由一个多重复句表达的。整个句子以关联词“所以”为标志构成因果联系,分为各由复句组成的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人们首先……然后才能……”是条件复句,说明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后一部分是以“因而”为关联词的因果复句。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通过这番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课文严密的逻辑力量。3)赏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明确:“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具体形象地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1.1)第四自然段中,马克思还发现了什么规律明确: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2)赏析“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明确“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构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可感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方法点拨:这里,我们选择了带有对比性的词语进行了揣摩,抓关键词语是揣摩语言的捷径。2.在第五自然段中,马克思还有那些“发现”,恩格斯为什么还要提这些发现?明确:一般人只知道马克思是社会科学家,但事实远非如此,恩格斯在这里用“甚至”“而且”两个表递进的关联词,有利的突出了马克思在科学发现上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数学上造诣非凡。3.1)在第六自然段中,“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明确: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2)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明确: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3)那么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明确:通过对代词和关联词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这一段旨在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科学的发现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提其实践上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一段起着联结“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贡献的过渡作用。6.1)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2)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3)在第七自然段中,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明确: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4)“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明确:“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明确③: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6)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明确: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一)第三部分解读(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1.1)在第八自然段中,“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中的加点字顺序是否可调?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尊敬、爱戴和悼念”就更不能调序了。反复咀嚼,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溢于言表。方法点拨:通过揣摩语序,进而揣摩语言。“调序法”是揣摩语言的又一常用的方法。
2)赏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明确:“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含蓄且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畏的气魄。如把原句改为“把它们当作唾液一样轻轻擦去”,不好,因为“蛛丝”更轻更软,敌人的攻击、诽谤,在马克思看来无力又不屑一顾,用“蛛丝”更准确。“可能”“未必”,委婉而准确。“但”字一转,突出了马克思所有的敌人都是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没有一个“私敌”。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许多”“一个”,一多一少,都是强调。一、品读课文,探究烘托手法(烘托手法一般用于文学作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里,作者为了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予以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烘托手法。那么大家现在来找一下……)明确:(1)旁衬烘托;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予以衬托。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发现,这是人所共知的。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一样,那么就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衬托,从参照物上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2)反衬烘;文章在介绍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使得经济研究领域豁然开朗之后,说:“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通过“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的鲜明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它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的道路。(3)自衬烘托;用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来相互衬托,就叫自衬。文中有两处:①文章在充分肯定马克思的两个发现的伟大意义之后,推进一步,用两个发现衬托马克思在其他领域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都不是肤浅地研究”。这样以点衬面,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多方面成就的辉煌。②文章在高度评价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之后,又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就是说,科学家和理论创造还不是马克思的最主要特点和主要成就。这就衬托出马克思作为革命家所做出的贡献更加卓绝无比。(4)映衬烘托;画家要想显示山高,常常以烟霞缠绕山腰。恩格斯在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为人类做出的伟大的贡献之后,又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论述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他,这就更加说明马克思具有强烈的斗争性,他的理论对敌人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整个欧洲和美洲的人民都“尊敬、爱戴和悼念”,他说明了马克思的崇高和伟大。正因为如此,他的逝世,才“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四、梳理总结,情感升华,陶冶情操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就这样,作者运用这些关联性的语句,一步一步地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巨大影响,推向高峰。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前勾后连,联系紧密,而且使论述内容重点突出。读这样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过一个山头,又发现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使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逻辑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事物。我们从议论文中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律。今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是要懂得下面两点: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天成。2、即使是议论文阅读,我们也要运用自身所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课文。这样我们才能进入“角色”,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五、课后作业,学以致用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后练习。 3、延伸训练:习作片断练习,写一段话,学习本文第二段的格式,突出一个中心意思。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板书设计:一、情感表现重点词语语言特点遗憾痛惜停止思想了精炼准确沉痛悲伤安静地睡着了含蓄深沉永远地睡着了(讳饰)二、评价(2-7)--伟大的贡献--不可估量理论实践三、悼念(8-9)--敌人的忌恨--崇高的品质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