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读课例及反思董旭午课前引领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生平和友谊,尤其是了解马克思的英明伟业。学生自读课文,基本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师:在1999年,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有一个人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他是一位时代的巨人,他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创立了伟大的理论,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恩。列宁曾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40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和我相交40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马克思说:“我们之间存在的友谊是何等的珍贵!”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有可能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研究,心甘情愿作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该死的生意”,把挣来的钱用于担负马克思一家的生活。这是多么纯真而伟大的友谊啊!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马克思最亲密的革命战友恩格斯为他作的悼词,一起来缅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丰功伟绩,来领略他们之间这种纯真、深厚而又伟大的友谊。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理解和把握作者恩格斯是怎样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崇敬和颂扬之情的。师:同学们,课文是一篇悼词。所谓悼词,实际上是演讲词的一种,一般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一般情况下,悼词结构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等;主体一般概述死者生前的功业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慰问家属。这篇悼词很符合悼词的一般写法,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课文应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生:分三部分。师:请具体说说怎么划分。生:第一部分是第一段;第二部分是第二段至第七段;第三部分是第八段至第九段。师:能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吗?生: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第二部分写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三部分写作者的怀念。师:第一部分概括得不错,第二部分过于笼统,请你再具体讲讲到底是马克思在哪些方面的伟大贡献。(示意其他同学也看课文,思考,找寻关键词)生: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历史科学两个方面。师:能说说你在哪里找到的吗?生:在课文的第二段上。这段里有“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的话。师:很好。请你再说说,第三部分写了什么?稍具体一点儿。生:颂扬和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品质,表达深深的悼念之情。师:很好。你能具体说说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品质吗?(示意同学们都思考这个问题)
生:他只为公,不为私,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且无所畏惧。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一点儿都不在意,把这一切都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师:很好。(示意该同学坐下)我还想问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过会儿找人来回答。(1)刚才Xx同学说第一部分也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请问,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来?(2)刚才XX同学又说第二部分写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这个“伟大”是怎么感受到的?请找出原文的相关语句来说说你的理由。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我们先思考、探讨第一个问题。生:我从“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两处看出来的。马克思已经死了,恩格斯却不忍心说他死了,而是非常悲痛地说他“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师:很好。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示意其他同学都思考)(该同学沉默,有个同学喊“讳饰”)师:(示意该同学坐下)刚才XX同学说“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这无疑是对的,但这里面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生:好像还应该有尊敬。师:还有没有了?生:还应该有敬爱、爱戴。师:说得对。还有尊敬,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敬爱,崇敬,爱戴。这样一来,第一部分的内容就该这样表述为——生: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悲痛和崇敬之情。师:很好。其实,自己的亲人或崇敬的人死了。人们都是不肯说“死”这个字的。相信大家对此都不难理解。我们再来看,“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时间的交代有没有弦外之音呢?(生沉默)师: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如果我明天要离开某地,我会把具体离开的时间,甚至坐哪次火车的哪节车厢都告诉给自己亲近的人。同学们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生:有!(齐声喊)师: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生:我觉得很有必要,希望亲人或好朋友能与我告别,甚至送我一程。只是亲近的人才会这样呢,不怎么亲近的人也没有必要啊。师:你讲得很好。那么,恩格斯为什么会牢牢地记住这个时间呢?就差多少秒没写出来了。谁再来说说。生:他太爱马克思了,太在乎他的一切了。所以,他是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时刻的。师:就是啊。可见,同学们一定要用心读书,一定要读进去,尤其要读到作者的心里去。这个“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交代,更深蕴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爱戴和崇敬啊!好了,下面,咱们再来思考、讨论第二个问题。生:第二段中的“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形成的空白”等形容了马克思的巨大贡献,无人能够替代。第三段中的“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第四段中的“在黑暗中摸索”,突出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价值之大。第五段,更是高度评价马克思发现这两个规律的重大贡献。(教师打断学生,请大家一起读这一段)生:(齐声)“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师:xx同学回答得很充分,但我还是想多和同学们再交流几句。请同学们注意看二三四五段。像“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的话。师:很好。请你再说说,第三部分写了什么?稍具体一点儿。生:颂扬和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品质,表达深深的悼念之情。师:很好。你能具体说说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品质吗?(示意同学们都思考这个问题)生:他只为公,不为私,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且无所畏惧。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一点儿都不在意,把这一切都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师:很好。(示意该同学坐下)我还想问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过会儿找人来回答。(1)刚才Xx同学说第一部分也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请问,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来?(2)刚才XX同学又说第二部分写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这个“伟大”是怎么感受到的?请找出原文的相关语句来说说你的理由。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我们先思考、探讨第一个问题。生:我从“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两处看出来的。马克思已经死了,恩格斯却不忍心说他死了,而是非常悲痛地说他“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师:很好。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示意其他同学都思考)(该同学沉默,有个同学喊“讳饰”)师:(示意该同学坐下)刚才XX同学说“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这无疑是对的,但这里面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生:好像还应该有尊敬。师:还有没有了?生:还应该有敬爱、爱戴。师:说得对。还有尊敬,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敬爱,崇敬,爱戴。这样一来,第一部分的内容就该这样表述为——生: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悲痛和崇敬之情。师:很好。其实,自己的亲人或崇敬的人死了。人们都是不肯说“死”这个字的。相信大家对此都不难理解。我们再来看,“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时间的交代有没有弦外之音呢?(生沉默)师: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如果我明天要离开某地,我会把具体离开的时间,甚至坐哪次火车的哪节车厢都告诉给自己亲近的人。同学们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生:有!(齐声喊)师: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生:我觉得很有必要,希望亲人或好朋友能与我告别,甚至送我一程。只是亲近的人才会这样呢,不怎么亲近的人也没有必要啊。师:你讲得很好。那么,恩格斯为什么会牢牢地记住这个时间呢?就差多少秒没写出来了。谁再来说说。生:他太爱马克思了,太在乎他的一切了。所以,他是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时刻的。
师:就是啊。可见,同学们一定要用心读书,一定要读进去,尤其要读到作者的心里去。这个“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交代,更深蕴着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爱戴和崇敬啊!好了,下面,咱们再来思考、讨论第二个问题。生:第二段中的“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形成的空白”等形容了马克思的巨大贡献,无人能够替代。第三段中的“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第四段中的“在黑暗中摸索”,突出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价值之大。第五段,更是高度评价马克思发现这两个规律的重大贡献。(教师打断学生,请大家一起读这一段)生:(齐声)“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等句子。这些话中的“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等词语都要用心品读和感受,都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讲“都是”?为什么要强调“不久”?又为什么要突出“都只是”?这都是在突出强调,马克思在这两个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根本就无人可比或替代。(生沉默,静听)师:“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个句子还可以改一下,意思不变。怎么改?谁能到黑板前把改后的句子写出来。给同学们一分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生:(在黑板上改写)一生中能有这样的一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他却作出两个这样的发现,这该有多么幸福啊!师:你改得很好。不过,请同学们想想,与课文比较。哪个更好一些?生:课文!(齐声喊)师:为什么?谁来说说。生:原句中“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放在后面,做了个假设,表面上强调“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实际上是为了抬高前面的意思。改后的句子虽然也强调了马克思贡献之大,但却没有这种后一句挺起前一句的意味。师:你讲得太棒啦,我完全赞同!可见,好的语句是立体的,是跳跃着的,是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同学们不可不多留心啊!不过,课文里还有没有这种表达赞美和高度评价的语句了?谁来说说。生:“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等句子,也表达了作者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之情。师:“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样的句子的意思不难理解,“无不”强调马克思在千百万革命战友心中的地位非常高,这我们就不多说了。咱们单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两句。谁能说说,这两句在强调什么?生:强调马克思更大的贡献就在于毕生“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师:前文不是说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已是贡献的顶峰了吗?不是无人可比或替代吗?这里又这样讲,这岂不自相矛盾?生:不矛盾。前面是与他人比,这里是和马克思自己比。师:很好!这一比,更能突出什么?生: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贡献之大。(齐声说)师:这叫什么写法?
(生沉默不语)师:同学们想想,珠穆朗玛峰很高,如果把它移到东海边上,还有那么高吗?生:没有。(齐声)师:为什么?生:有青藏高原做底座呢。(齐声)师:对了,有了这么厚的铺垫,珠穆朗玛峰怎能不高呢?这就叫铺垫。恩格斯真是文章高手啊!他在文章前半部分把马克思评价得简直到了顶峰,可谁知他又来了这么一手,高上更高!(生会意地笑)师:其实,在前文是有伏笔的,这里照应了前文。谁来说说,前文哪一段里有伏笔?生:第二段。“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就是伏笔。因为,这句话把“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排在了前面,突出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第一位的。师:很好。那么,后文为什么没有按照这个“总纲”的顺序布局行文呢?刚才已经探讨过了,就是为了更加突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贡献之大。如果把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写在前面,而后再写他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这两个贡献,并解释他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和发现,那么文章的颂扬力度就要大大削弱了。可见,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对马克思的悼念、崇敬和颂扬之情,恩格斯不仅在遣词造句上颇动脑筋,在布局谋篇上也是用足了心思的。同学们,我们这堂课的目标就是:理解和把握作者恩格斯是怎样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崇敬和颂扬之情的。我们合作得很好,也完成得不错。课下,请同学们把恩格斯写作此文的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艺术整理出来。教后感:这篇文章教后,有两个环节我印象很深:一是导入新课的环节;二是分析课文结构布局的环节。先说第一个环节。应该说,课前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作了比较充分的了解,有的同学还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尤其是两个人的深厚友谊。尽管这样,在导入新课的环节,笔者还是下了一番功夫,搜集了不少资料,拟写了导语,并且在新课开始时很动情地进行了讲述。同学们也听得很投入、动情,这就为课堂上深人研读课文,思考和探究有关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笔者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他们回归生活情理,深刻理解字词中所深蕴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效果令人满意。再说说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也是本文教读的难点突破环节。课文第二段明明写道:“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是后文的总纲,预示着后文一定会先写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后写马克思在社会历史科学研究方面的伟大业绩。结果呢,后文的布局却正好相反,这无疑是个难点问题——确实真把学生给难住了。这堂课,为了让学生真正突破这个难点,尤其是搞明白这样写的妙处,笔者非常耐心地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学生若能真正明白恩格斯在这篇悼词的结构布局上的匠心,定会收获不少为文之道。当然,这节课也有美中不足。“讳饰”修辞宜在师生交流和分析之后自然而然地导出来,不应该急于问学生“这是什么修辞”。所谓修辞,是修辞学家们研究的一门学问。如果架空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或者离开作品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还要所谓的修辞有什么用?作家在为文时,他们首先想的只是要更好地表情达意,而绝不会故意地去想要用个什么修辞手法。写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的诗句,李白首先想到的只能是怎样把自己的愁写到位,而绝不是要用什么夸张的修辞手法。恩格斯在这篇悼词里只是写马克思“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深入语境和恩格斯的内心世界,
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写了。至于“讳饰”修辞,若不深入语境和作者的内心去体验、感受和思辨,实在只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而已。所以,教读课文时,还是不要先由什么修辞手法切入分析的好,那是本末倒置,不可不引以为鉴。《语文教学研究》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