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导学一、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相关词语、文学文体知识:词语:繁芜丛杂豁然开朗浅尝辄止坚韧不拔卓有成效诽谤诅咒永垂不朽2.认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3.落实本单元训练要点二、学习过程(一)、作家作品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厂主的家庭。青年时代思想活跃,到1844年基本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径巴黎时见到马克思,从此两位伟人并肩战斗了近40年,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在1844-1883年间,与马克思合写了大量的革命著作,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等。此外还独立写作了大量的革命理论文章。1883年马克思逝世,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恩格斯肩负着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任。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一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二)、写作背景:1883年3月15日马克思客逝去伦敦,17日在伦敦郊的海格特公墓举行葬礼。思格斯在葬礼上发表了这一篇著名的讲话。作者身在墓地,直面墓穴,其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他最悲痛,也最清醒。他悲痛自己的亲密朋友马克思的逝世,他清楚马克思的逝世所形成的巨大损失,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革命重担。特定的环境、场合、情感、目的和他的特定的身份,决定了这篇演讲的内容与特色。(三)、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悼词,又是一篇论证性的文章。作为悼词,开头一般介绍逝者及死去时间、地点或原因,然后概括追述逝者的生平,突出其成就、功绩、贡献并简要作出评价,最后表达深切的哀悼之情,或对参与追悼的人提出希望等。作为演讲稿(演说辞,)应面向听众,有针对性感情真挚,语言通俗。往往开门见山,找出全篇的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逐层展开,或说明、或议论,结尾往往要重申中心,使听众有深刻印象。本文作为悼词,作为演说辞,除具有上述文体特点外,重点是论证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历史贡献,感情真挚,论证有力,使人对马克思肃然起敬、无限追念,并深受鼓舞。(四)、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字形、注音、释义均正确的一项是()A.纷繁芜杂(wú):形容草木茂盛,多而杂。肤浅(fū):形容理解不深。嫉恨(jí):嫉妒,愤恨。独到(dào):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B.豁然开朗(huò):形容开阔或通达。得心应手(yìnɡ):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诽谤(bànɡ):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诅咒(zhòu):泛指咒骂。C.卓有成效(zhuó):效果很好。诬蔑(miè):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衷心(zhōnɡ):出于内心。非同寻常(xín):不同平常。D.要素(yào):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永垂不朽(xǐu):(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爱戴(dài):敬爱并且拥护。不可估量(liànɡ):无法估计。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逝世掩盖设施繁芜从杂B.宗教摸索要素浅偿辄止C.剩余诅咒疾恨坚忍不拔D.悼念侮蔑回敬卓有成效3.下列成语没用比喻意义的一项是()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B.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C.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D.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4.填到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下去。A.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的程度。B.一个人要能成才,必须坚持学习。C.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得怎么样。D.一个人要能成才,一定要勤奋学习。5.“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方法是()A.比喻夸张B.反复讳饰C.反复比拟D.比喻反复6.对下列句子含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A.他们都是在黑暗的社会中从事研究。B.和“这里就豁然开朗”对照,更显示在黑暗中摸索的艰难。C.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无力的,不能改变社会黑暗的现状,因此是在黑暗中摸索。D.他们虽都抨击资本主义的黑暗,但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实质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五)、整体把握文意本文按照悼词的一般行文规律,以议论为本,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介绍、叙述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二段至第八段为第二部分,论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并给予崇高评价。第九段为第三部分,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是阅读理解的重点。(六)、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揣摩。1.阅读第一段,分析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抒发深切而沉痛的掉念之情的?2.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分析第二部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3.怎样分析第三段中句间的关系。4.“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5.怎样理解作者将马克思与达尔文相比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揣摩理解。答案[(四)、积累与运用1、答案:B2、答案:D3、答案:B4、答案:C5、答案:B6、答案:D(六)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揣摩1、从形式上看,本文作为悼词,主要是追述了逝者去世时的情景。但仔细体会揣摩就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分中运用了近乎描写的叙述把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交代得那么详细,并突出说明“两分钟”这一令人痛惜的瞬间。这样写,首先是符合作者的身份,暗示了他与逝者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也正因了这种身分和关系,使身临其境的听众与后世的读者自然会想到,这么亲近的人去世了,作者该是多么悲痛,这就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心情。不仅如此,本段中两处运用讳饰的写法,丰富和加深了这种沉痛的内涵。“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停止思想”作为讳饰语表达“逝世”的含义,表现出作者不忍心、不愿意面对马克思的去世,不愿用“逝世”一词表达自己的痛心,更深一层的含义还在于它告诉人们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其全部的价值就在于他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之中又蕴含了多么沉重的痛惜之情啊!作者又说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作者告诉我们马克思这位
伟人永远不会醒来了。前句让我们看到马克思去世时很安详,这无疑对活着的战友、朋友是一种安慰、宽慰,后者则表达了无限的悲痛。如果联系作者曾经叙述过死者生前被各种疾病折磨的情况,马克思当时是“无能为力地活着”,“比安然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地活着,这种痛苦源于他的不能思想和工作,那么我们就更能清楚地体会,作者在说到马克思安然去世时,其情感是多么深沉又是多么复杂。2、第二段在全文的主体部分中是起统领作用的,其中两个“对于”句是议论内容的“纲”,而“以后所形成的空白”等句带有预见性,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纲绳。第三段至第八段则是在第二段统率之下分别论述马克思在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对马克思那他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人格、卓越的理论研究和无与伦比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行高度的赞美和崇高的评价。这其中第六段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二段是至关重要的,做为恩格斯的科学论断,不仅上承第一段,下启三至八段,而且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九段结尾,并使结尾内容充实,毫无虚夸,矫饰之情。3、理解第三段要抓住“简单事实”后的那个冒号。冒号前是概说,从语法角度看,其主干为“马克思发现简单事实”;从语意看,马克思发现的简单事实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冒号后即是对这个“简单事实”的具体解释。这个解释是一个长句,可以这样划分其层次: 从语法角度看这是一个四层复句,从语意上讲它告诉我们这个“简单事实”的主要内容: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要用,也必须用经济基础来说明和解释。这实在是人类历史发展上的一条颠作不破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之一。4、本句需要注意的是“空白”和“不久”两个词空白”的本义是指书页、画幅、版面等等没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那些部分,是空着的。文中其产生的语境义则是表明马克思的历史地位与卓越贡献在他逝世之后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留下的理论与实践的“空间”是无人可以填充的。由此而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之情和崇高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同样做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的谦逊的情怀。“不久”一词强调了人们很快就会感受到马克思逝世形成的损失,从而强化了马克思对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和斗争实践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逝世后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同时我们也体会到恩格斯的科学预见和论断的能力。5、文中作者用“正像……一样”的前置状语,将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的事实提出来,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实并论。这是因为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和价值的。恩格斯曾誉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那么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样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的,是19世纪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恩格斯以此来赞扬和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贡献,表达了自己崇敬之情。6、可能”与“未必”表现出作者表达的严谨准确。“敌人”和“私敌”相对比,表现马克思的一生在战斗,遭到敌人的嫉恨,但他始终是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而战斗,他的敌人实际上是全人类和无产阶级的敌人。由此而表现出马克思崇高而伟大的人格,也体现出作者对马克思一生的由哀的颂扬和敬佩。高考资源网
一、积累应用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悼词(dào) 估量(ɡǔ) 繁芜(wú)B.豁然(huò)肤浅(fū)卓越(zhuó)C.撰稿(zuàn)嫉恨(jí)诬蔑(miè)D.诅咒(zhòu)诽谤(fēi)给予(jǐ)【解析】 A项“估”应读ɡū;C项“撰”应读zhuàn;D项“诽”应读fěi。【答案】 B2.指出下列破折号的用法。(1)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3)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答案】 (1)表示转折;(2)进一步解释说明,相当于括号;(3)解释说明。3.依次填入下面画线处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A.如果 则 何况 即使 以至B.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C.倘若 便 然而 并且 甚至D.因为 就 甚至 以至 何况【解析】 根据句间关系和关联词搭配习惯选用。【答案】 B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B.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C.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规律。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解析】 A项“资产阶级”应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C项语序不当;D项缺主语。【答案】 B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5.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用意是什么?你能否举出一个运用类比手法的例子,并作一解说。(可选择任何一问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生生写的“尼采……发了疯”,运用类比手法,形象地揭露了“送去主义”者的狂妄和无知。可作如下推理: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中国自吹丰富。尼采只是给与;中国只是送出去。尼采不想取得;中国不去拿来。尼采发了疯,中国如果这样下去将会亡国灭种。【答案】 意在强调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举列: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鲁迅《拿来主义》)6.这段话是一个单句还是一个复句?如果是单句,请指出其主语、谓语和宾语;如果是复句,请指出其第一层关系是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是单句。主语:马克思;谓语:发现;宾语:规律;事实:人们首先……做得相反。7.“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简单”意在强调什么?你认为这一简单事实却“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简单”意在强调真理是颠扑不破,朴实无华的。原因是剥削阶级惧怕人民了解真理、掌握真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8.揣摩上面这段文字中的第一句话,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办报纸,创国际工人协会,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所以敌人忌恨、诬蔑他。B.马克思有来自多方面的攻击,腹背受敌,处境十分艰辛,斗争格外艰难。C.马克思潜心研究革命理论,尚未注意来自各方面的敌人,因此腹背受敌。D.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所以敌人拼命反对他,这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伟大。【解析】 根据句子含义辨析。【答案】 D9.“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现了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的气概。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0.文中“尊敬、爱戴和悼念”,其中“悼念”一词能否调到前面?为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可以调换,但不好。因为从全文的思想感情看,作者是按照三种感情产生的先后进行抒情的。B.可以调换,但不好。因为“尊敬”是“爱戴”的基础,因为“尊敬,爱戴”才有“悼念”这一行为的发生。C.不能调换。因为前二者之感情是悼念之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前二者就没有后二者。D.不能调换。因为“尊敬、爱戴”之情,是就马克思伟大的革命一生而言的,而“悼念”之情是就马克思逝世而言的。【解析】 词语运用与事理有必然联系。【答案】 D
11.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12.最后一句:“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美好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重大。即使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着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残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减轻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之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13.玛丽·居里是伟大的科学家,文章对玛丽·居里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从文中可看出玛丽·居里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可选择任何一问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主要集中在道德品质、伟大人格、科学功绩方面。具有坚强的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不阿的品格。14.作者认为玛丽·居里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大胆的直觉,对工作超出想像的热忱和顽强。15.写出你对“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开放性题目)示例1:作者在赞扬居里夫人的品德和热忱的同时,委婉地对当时欧洲部分知识分子提出批评。示例2:作者希望更多的知识分子具有像居里夫人一样的品德和热忱。四、走近高考16.(2007年济南)参照下面的句子仿写,要求结合你的生活感悟,阐发某种生活道理。我们可以躲开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些芝麻小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我们可以拥有一大群朋友,却拥有不了真诚的友谊,使我们孤独的常是精神的空虚。17.为了援助下岗、重病、残疾的困难群众,杭州市从2000年起开展了“春风行动”,6年间共筹集资金1.54亿元,使4.58万户困难家庭得到帮扶救助。
今年杭州市又开展了大规模的“春风行动”——捐助冬衣被。这次捐助的冬衣被除支援宁夏固原市和本市低保等困难群众外,还要捐助在杭外来务工人员,即“新杭州人”。请你为这个活动设计一个宣传标语。要求:有文采,并体现人文关怀,不多于1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春风吹走寒冷,温暖融入千家。18.下面一则报道,在标点、词语和语法等方面有一些毛病,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2月18日,123岁的杭州电信迎来了它的又一个里程碑——杭州电信大厦正式起用,它也是杭州最高的大楼。大楼连接着一张通向世界的全智能电信网,将成为浙江乃至杭州的通信枢纽控制中心。这是浙江省电信行业建设规模最大、技术要求最高、通信功能最齐全的工程。杭州电信还在大楼内布置了名为《百年没有距离,世界触手可及》的大型展览,第一次展示3G、数字家庭、多媒体网络视讯等最前沿的通信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起用”改作“启用”;“浙江乃至杭州”改为“杭州乃至浙江”,书名号改作双引号。《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2、6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第3、7段的分析理解。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3周年,由此引出话题:调查:读过《*宣言》的同学请举手。(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2.提示学生: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三、让学生快速阅读本文,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提问(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课文第3、4、5段。提问(2):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承上启下。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五、讲解第3、4、5段。提问(1):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领起哪些内容?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明确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明确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明确④: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提问(2):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明确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明确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六、总结。(略)七、作业。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2.思考题:①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为什么?②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③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二、分析第6、7、8段。提问(1)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明确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②: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提问(2):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明确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明确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确③: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
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明确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三、练习指导。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①关键词语的选用;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例2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例5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1)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丰富含义。参考答案: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2)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参加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四、作业。1、完成《精编》上有关的练习。2、预习《归去来兮辞》。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