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三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ID:1149831

大小:4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板块   英明与事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每课一背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文助读】: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秒笔诱思】:如何体会“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秒题点拨】:“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自主探究 语言积累一.重点字词大集中1.生难字注音悼(dào)词 纷繁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卓(zhuō)有成效 嫉(jí)恨诽谤(fěi bàng)诅咒(zǔ zhòu)给(jǐ)予答复 诬(wǖ)蔑2.多音字辨析          liàng  不可估量                     jǐ给予量                                     给      liáng 测量                         gěi   不给3.形似字辨析悼dào悼词        诅zǔ 诅咒衷zhōng衷心喜悦卓zhuō卓有成效             组  zǔ分组哀āi  悲哀4.词义详解 繁茂芜杂:原指草木繁密茂盛,杂乱而没有条理。这里指错综复杂的意思。独到:独自到达的境地。形容出众的见解、看法、知识及才能等。肤浅:比喻表面的、浅薄的。卓有成效:办事有成绩,效果显著。嫉恨:嫉妒、憎恨。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二、背景资料全搜索1.作者简介弗·恩格斯(1820—1895),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德国人。在革命斗争中,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顾问。他一生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给无产阶级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2.写作背景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随即便陪同恩格斯一道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的长眠了。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还不到两分钟……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3.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个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师生互动 课文发散一.文章结构图解悼念    叙述(1)————悲痛   ↓                     理论——科学家↘ 评价    评说(2—7)                   →敬仰   ↓                     实践——思想家↗ 怀念    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二、课文精讲诠释互动赏析 提问: 第一小节的表达了怎样的主要情感?通过关键的词句来体会。明确: 悲痛。“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提问: 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提问: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明确: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提问:“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提问: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提问: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提问: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问: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明确::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提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提问: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提问: 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明确: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提问:“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提问: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提问:“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提问:“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深层解析 技巧归纳一.情感剖析本文是一篇悼词。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以及其精辟的语言、炽烈的情感,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二.写作借鉴1.高度的概括性。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十分丰富,实践活动的范围恨广泛,但恩格斯用短小的篇幅表现出来。既全面,又有重点,概括性强。如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对于他的实践活动写的是宣传、组织两方面。2.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3.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本文是一篇悼词,从内容上看,是一篇议论文。但优秀的议论文往往在说理中适当运用形象的语言,来帮助阐述抽象的道理,使要说明的道理明白易懂。如课文第八段,先叙述反动阶级对马克思仇恨诽谤的事实,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得十分完美。能力提升  知识宝库一.能力拓展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的排比句。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 参考提示:在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是永远不会缩小的;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二.素材集锦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精选好题 自主评价一.知识掌握(25分)1.下列词语字形、注音、释义均正确的一项是()A.繁芜(wú)丛杂:形容草木茂盛,多而杂。肤(fū)浅:形容理解不深。B.豁(huō)然开朗:形容开阔或通达。诽谤(bàng):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C.卓(zuó)有成效:效果很好。污蔑(miè):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D.永垂不朽(xiú):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不可估量(liàng):无法估计。2.“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方法是()A.反复 夸张              B.比喻 反复 C.反复 比拟              D.反复 讳饰3.“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选出对“形成的空白”的正确理解()A.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对他的逝世,人们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B.马克思的影响是极大的,人们不久就会发现世界上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C.马克思主义正日臻完善,由于马克思逝世,将使革命理论的研究出现一段空白。D.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4.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中心论点是()A.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B.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C.马克思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D.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影响。E.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5.下列加粗的成语没用比喻意义的一项是()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B.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C.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D.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二.能力提高(40分)阅读下面散文,回答6~12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6.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6分)7.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6分)8.第三段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5分)A.即使 因此 甚至 而且B.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C.如果 可是 从而 何况D.如果 可是 从而 而且9.第三段文字,从理论研究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热情赞扬了马克思的辉煌成就。(6分)10.概括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________。(6分)11.以上三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6分)12.第一段主要阐明什么()(5分)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B.强调吃、喝、住、穿的重要性。C.物质决定精神。D.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E.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伟大意义。三.作文题(35分)请你以“选择”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一.知识掌握1.B(A项中“hū”应为“fū”,C项中“zuó”应为“zhuó”,D项中“xiú”应为“xiǔ”)2.D3.D4.C5.B  二.能力提高6.类比 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7.对比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重大意义8.B9.广度 深度1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1.论述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12.D三.作文:略真题回放 高考指向(2008,山东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歌德之勺   张炜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的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雏特之烦恼》,扳指计算着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是厨房。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汽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操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铜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揭,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了满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 ,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一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柜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文章有删改)  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   作用?(4分) 2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 2l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活。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7这段话表达了思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  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参考答案19. (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答“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这样的意思也可。 20.(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   (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 21.(I)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   (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 22.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人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