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二.教学目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了解悼词的写法,了解马克思的巨大贡献。2.揣摩重要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意和表达作用。3.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培养为祖国、为事业献身的高尚精神。《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1.简要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懂得“以史为鉴”,认识科技对民族与人类的重要意义。2.学习“以事实说话”增强说服力的演讲技巧。3.关注科学发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三.教学重、难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2.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其中深刻内涵和用词妙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1.深入探讨中国科学发展曲折道路上的启示。2.理解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四.知识分析:1.整体感知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逝世,3月17日安葬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本文是恩格斯在葬礼上发表的讲话。2.把握结构逝世情况(1)巨大影响(8~9):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英名事业永垂不朽3.写作特色(1)使用修辞性词语(2)带有对比性的词语使用(3)关联词语的使用(4)层进强化性词语的使用(5)感情层进的词语使用《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1.整体感知:本文选自1993年8月25日《黑龙江日报》。根据杨振宁1993年7月29日在哈尔滨的演讲整理而成。中心主题是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把握结构:
3.写作特点:(1)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加以论证。(2)语言平实。【典型例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纷繁(fēn)豁然(huò)摸索(suò)B.给予(jǐ)诅咒(zhòu)估量(gū)C.掩盖(yǎn)空白(kōng)芜杂(wú)D.诽谤(fěi)嫉恨(jí)应用(yīng)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繁芜丛杂(杂乱)不可估量(估计)估价(估算)B.豁然开朗(开阔通达)非同寻常(不)豁免权(免除)C.卓有成效(高明杰出)嫉恨(忌妒)卓然而立(高而直)D.永垂不朽(流传)竞相诽谤(争着)功败垂成(将近)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A.如果也可是尽管但是B.即使都然而并且而且C.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D.虽然但可是即使况且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萌芽()停滞()隐晦()繁琐()真谛()淫巧()飞跃()俞樾()5.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翔实词不达意冷寞一愁莫展B.痉孪不经之谈偏辟励精图治C.风靡孽根祸种攀缘始作俑者D.倾轧气冲宵汉弘扬扑溯迷离6.下面句中加线的成语应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那时候觉得科技只是奇技淫巧,只是雕虫小技。B.“豪强”和“管家”历来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鱼肉百姓。C.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贸然行事,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D.今年春节期间,山西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假酒案。7.将下列三句话填入空格处,正确的次序是()这个飞跃的结果就是使近代科学在17世纪首先从欧洲开始了。①产生了一些学术动向,②产生了一种空气,
③产生了一个社会的体制,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8.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用做句内注释的一项是()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B.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C.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9.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中心论点是()A.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及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B.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C.马克思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D.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影响。10.揣摩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A.作者从对象和程度两方面,高度概括地揭示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B.这一段话是议论,两个“对于”提示了全文的论述中心。C.这一段话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切悼念之情。D.这一段话着重于阐明悼念马克思的重大意义。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2)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3)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B.不调查研究,不了解情况,只凭热情去干,也是一种盲人瞎马的工作作风。C.百科全书介绍的知识,星罗棋布无所不有。D.责任编辑只对文字部分负责任,对印刷的其他环节则望尘莫及了。13.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B.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小学生却是很熟悉的了。C.出现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运用得不熟练所造成的。
D.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滋味王开林能吃的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已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成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谗猫同席,或于觥筹交错之前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舌头的功用可谓大矣。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用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滋味。”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岂不闻“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顾,无往不利。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世间那些往舌头上抹蜜的人往往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再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是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啊,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就是蝮蛇的毒液了。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一群小人糟蹋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但在宵小之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口中再说。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15.第1段末句说“舌头的功用可谓大矣”。请根据本段文意,从两方面概括“舌头的功用”。①②16.第4段写道:“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1)“舌头对此鞭长莫及”的含义是什么?(2)“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的含义是什么?17.请根据第4、6、7段的文章,分别概括作者所讽刺的三种人的行为特点。(1)
(2)(3)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题目“滋味”的主要含义是,生活的滋味往往是辛酸和苦涩,只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品尝。B.作者由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C.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讽刺人际关系上的不正之风,表达作者嫉恶如仇的处世态度。D.第5段末句“它一定含恨不已”,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认死理”“说了直话真话”的人必然得到的厄运,有一定的劝诫意味。E.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滋味”指的是在心里反感、鄙弃这类龌龊的行为。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1.B析:A.索suǒC.空kòngD.应yìng2.A析:估,出售3.C析:据分句间的关系4.méng;zhì;huì;suǒ;dì;yín;yuè;yuè5.C析:蘖——孽;A.寞——漠,愁——筹;B.孪——挛,辟——僻;D.宵——霄,溯——朔6.D析:耸人听闻:指故意说扩大、惊奇的话,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应为“骇人听闻”。7.C析:②③①,逻辑关系。8.B析:A.补充说明C.转换话题D.注释9.B析:据文意理解。10.D析:阐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巨大的损失。11.C解析:“一再”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表示情况反复出现,有强调语气;“再三”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不表强调。(1)句旨在强调关系“动荡”这一情况的反复出现,所以应选用“一再”。“多少”的意思是或多或少;“稍微”表示数量不大或程度不深。(2)句中的“两人不相上下”,语意是表示差距非常小,几乎没有,所以选用“稍微”比较恰当。“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3)句中的“莫名其妙”表明情况出乎意料,不带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所以选用“常常”比较恰当。故该题正确的选项为C项。12.B解析:A.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可以原谅。此处应用无可非议;C.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一样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其描述对象不能为知识;D.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此处应用“鞭长莫及”。13.D解析:(1)句中,“每逢深秋时节”交代了时间,“置身山顶”交代了地点,“俯瞰”是具体的动作行为,应涵盖以下内容,①②比较,当然选择②句“俯瞰”,这样可排除A、B两项。(2)句要根据观察顺序来判断,“山、林、云”顺序合理,故选择④。所以正确答案为D。[根据题干“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也可做如下分析:第(1)句,若选②则两个六字句相对,后跟四个四字句,句式更加整齐。第(2)句若选④则“绕”“茂”韵脚和谐自然。因此本题选D。]14.A解析:B.主客颠倒;C.去掉“造成的”,句式杂糅;D.主语不当,受表彰的应是学校。15.①遍尝百味,满足口腹之欲;②借吃拉关系,牟取私利。析:提取信息,并概括由因及果。
16.(1)从生理机能上看,舌头能品尝食物,却不能“调合”人的思想。(2)从实际功能上看,为了私利,舌头可以调和出各种甜言蜜语。析:把握主旨,理解文意,从不同角度理解。17.①甜言蜜语奉承别人,丧失人格。②假话连篇,伺机陷害别人,口蜜腹剑。③用龌龊的手段糟蹋名利,贪婪卑下。析:筛选概括。18.B、E解析:A.生活滋味的内容错;C.态度错;D.“劝诫”应为“讽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肄业(yì)聘请(pìn)敷衍(yǎn)裨益(pì)B.祈祷(dǎo)戳子(chuō)蜕变(tuì)缔造(dì)C.芜杂(wú)诽谤(bàng)抹杀(mǒ)供给(jǐ)D.船舵(duò)真谛(dì)抨击(pēng)拙笨(zhuō)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脉膊隐晦奇技淫巧停滞不前B.凌辱谍血无关大局政治动乱C.真谛勘误雕虫小技墨守成规D.沉缅幅员人才倍出蓬勃发展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付价接物,互相称谢。(2)今人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3)今日所与诸君陈说着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可也。A.接待肄业商量B.款待肄业商榷C.接待毕业商榷D.款待毕业商量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中央和地方14家报纸今年2月全月出现了不规范字达4256字。统计结果显示,那些不规范的字主要是繁体字和旧字形,也有些异体字和错别字。B.他的神侃,竟也招来了不少梦寐以求想发财,但又不肯吃苦出力的人。C.《条例》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政策和理论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周密而深刻的说明。D.历史学家普遍地承认,在公元1400年前,中国的技术是胜于欧洲的。6.应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可以说在这200年间,中国停滞不前,而欧洲却向前飞跃。这个飞跃的结果就是,,,使近代科学在17世纪首先从欧洲开始了。①产生了一种空气②产生了一个社会的体制③产生了一些学术的动向A.③①②B.③②①C.②①③D.①②③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营营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7.如何理解“砥砺”一词的含义?8.如何理解“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这句话的含意。9.本段与课文上一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何联系?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10.文中“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的意思是什么?11.结合课文全文说说上文中“不仅如此”中的“如此”指代什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2.文中“一生中能有这样①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②”、“这样③的领域是很多的”三个句子中加点词“这样”分别指代什么?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1.A2.C3.B4.A5.D6.D7.处在“风俗日偷,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中,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必须痛下决心,耐得苦痛,才能远离“流俗”,不被世俗沾染。8.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有能不为所染者。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9.作为青年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正确的目标,这与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更好地砥砺自己的德行;而拥有美好的品德,也是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这两段在写法上都从揭示社会的腐败与丑恶写起,意在提醒大家要“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为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孜孜求学、砥砺德行。10.“豁然开朗”的意思是剩余价值的发现使资本主义社会所隐蔽的剥削实质一下就清楚了。“在黑暗中摸索”比喻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由于没有找到事物本质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11.“如此”指代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句话的作用是结构上概括上文,自然过渡到下文。12.①“这样”指马克思两大发现的不同寻常。②“这样”指每一个领域中都有独到的发现。③“这样”指像数学一样的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