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2004161143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2004161143

ID:1150646

大小:2.02 MB

页数:6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    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即历来为    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    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B.不可限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半途而废C.不可估量 杂乱无章 茅塞顿开 浅尝辄止D.不可限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半途而废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不可限量”形容前程远大。“不可估量”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此处,是说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巨大的损失,主要突出损失之巨大,应使用“不可估量”。②“繁芜丛杂”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此处,是形容“意识形态”的繁多,应使用“繁芜丛杂”。③“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茅塞顿开”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豁然开朗,突然理解、领悟了某种道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主语一般是人。此处,是形容问题的症结,如使用“茅塞顿开”,则对象不当,应使用“豁然开朗”。④“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含贬义。“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中性词。此处,是说马克思在任何领域都不是略微尝试就停止,应使用“浅尝辄止”。故选A项。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6- A.正像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B.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C.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D.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横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一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正像……,马克思……”,这就排除C、D两项;二是结构混乱,“正像”提示前后的内容和句式结构一致,“马克思发现了……”对应的句式应为“达尔文发现……一样”,排除A项。故选B项。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B.虽然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C.虽然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D.即使不能作出更多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中,“即使”表假设让步,“虽然”是实事实说。从文章可知,马克思显然不是只有这一个发现,所以此处只是假设,用“虽然”不合适,可排除B项和C项。A项和D项相比,A项更能突出马克思这两个发现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1.[高考源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我的答案:  答案 (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3)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而言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深感遗憾和惋惜。2.[高考源点:分析语言特色]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我的答案: -6-  答案 ①为突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同时写出了马克思“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②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含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3.[高考源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中有一个180多字的长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对于这个长句,有人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有人说太拗口,不好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长句和短句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长句便于表达丰富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这样,繁茂的枝叶就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严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赞颂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观点二:演讲稿是演讲的依据,句子长了,演讲者觉得拗口,听众也会觉得费解。我认为演讲尽量要用短句、整句,在注重文采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平实易于接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马克思之墓(节选)南帆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如此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作阿尔勃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太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6-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答案 B解析 A.“鲜明地表现出……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不准确,由第⑥段内容可知。C.“欲扬先抑”错,文章前面的内容是一种反衬手法。D.“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应该是作者为马克思有一个工人阶层的后人而感到安慰。-6- 2.[直击高考源点]文中写戴安娜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什么作用?答:  答案 ①貌美,有平民精神,她的故事中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②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衬托(烘托)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梳理分析能力。阅读文章第③④⑤段可知,作者写戴安娜主要从她的美貌、平民精神和给人们的幻想方面来写,对写马克思起了烘托的作用,以此来说明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3.为了突出中心,文章中多有呼应对照的语句,请找出两处这样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  答案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呼应“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②“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纪念阿尔勃特的是在“海德公园里矗立”着的“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呼应“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③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黛安娜王妃的故事,而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的马克思受到的却是平民的沉默。④没有多少人知道阿尔勃特的生平事迹呼应“英国的BBC主持的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好处是:①②③都是前后形成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③还可答成:对马克思的冷漠,对权贵的热衷,表现了世俗的心态、世人的浅陋。)④前后形成对比,衬托出世人承认马克思对世界有巨大贡献。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文中多处运用了呼应对照的语句,能找出来并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即可。-6- -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