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第一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第一册

ID:1150670

大小:83.8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案示例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  二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  (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  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   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  4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4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30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正如马克思自己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  三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下列练习可做引导。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作用。  3第七段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4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  参考答案:  1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2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板书:赞其功  四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  用下列练习引导。  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参考答案:  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不是,他没有“私敌”。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板书:颂其德  五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  1“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请仔细体味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七、作业: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述哀        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        发现 参加  颂德        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马克思》教案点评:  1本文选取典型材料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设计几个问题作引导,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本文是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强烈的情感。教案示例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  二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  (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  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  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  4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4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30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正如马克思自己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  三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下列练习可做引导。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作用。  3第七段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4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   参考答案:  1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2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板书:赞其功  四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  用下列练习引导。  1怎样理解“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参考答案:   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不是,他没有“私敌”。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板书:颂其德  五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  1“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对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请仔细体味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七、作业: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述哀        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        发现 参加  颂德        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马克思》 教案点评:  1本文选取典型材料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设计几个问题作引导,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本文是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强烈的情感。教案示例2 恩格斯  教学目的:  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我首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具体说来,我力图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的:  1.   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2.   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  3.   感受时代脉搏。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学生如果不适应这种研讨式的教学风格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状况怎么引导?   2.放手让学生质疑研讨,如果出现一些我事前无法预料的思维火花时,我又如何驾驭课堂(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不影响教学的节奏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0周年,由此引出话题:  调查: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请举手。(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提示学生: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朗读一遍课文(或快速默读课文),就其结构和语言思考提问(或写成纸条)。  三、师生研讨:(以下只是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程序。具体的教学步骤将以现场学生的思维状况随机而定。)   [假设一]  学生问: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引导:不仅仅是婉语→突出其“思想家”而且“伟大”(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体现马克思思想贡献 (理论贡献)的语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 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的贡献是不是“思想贡献”?(注意这样一句:“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那么,什么是“主要的”呢?→对文中有关马克思伟大实践的论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在恩格斯看来,这两方面的贡献,那个更重要?为什么?(从语言入手:“远不是最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展示结构提纲。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    如果让马克思来评价自己,他会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  ⊙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  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二]学生问: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要用一个“将”字?     引导: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充满信心?(“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科学贡献究竟有哪些?(在文中找有关内容)→从“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 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三]学生问: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句话?    引导:仅仅是表现马克思的蔑视和大无畏气概吗?→“你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自白》)→(“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比起马克思的宏伟目标,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请从文中找出马克思为了自己的目标,做了多少事?→从理论贡献到实践指导→分析关键词语→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四]如果学生不提问,或所提问题不涉及教学重点,那么,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拟提问题(不全讲,根据情况选择提出):  ⊙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为何要加一个“将”字?  ⊙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注意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这说明了什么?(任何科学理论,贵在创新和发展。)  ⊙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说明:以上问题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独到见解。   ●结构提纲(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适时展示)——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     “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             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                   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决定精神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剩余价值的发现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          2.实践贡献(革命家)              注重实践(过渡段)                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协会(顶峰)                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第一、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第二、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  ●总结语言风格(最好引导结合讨论和练习二、三学生得出结论)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特别是第8段),准确严    密而饱含感情。  四、总结:  (一)学生小结自己的收获。(适当抽学生当堂交流。)  注意:教师不作定论,允许每一位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收获。  (二)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对于今天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三)课外作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随笔)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不必面面俱到,侧重一点即可。)教案示例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  把握重点句群、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四、课型:自读课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1.词语:  悼(dào)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  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ō)有成效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jǐ)予答复   诬(wǖ)蔑  2.常识: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听本文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提问(2):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承上启下。  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五、讲解第3、4、5段。  提问(1):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解说,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明确③: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  (状语前置,类比,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  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②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③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④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⑥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画线所标,是一个多重复句充当宾语,划出来的两层均为解正关系)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领起⑤⑥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 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提问(2):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  第2、3、4、5段在表述时,作者注意使用概括性语句(例如两个“对于”)和指代性语句(例如“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些语句,将概括部分和指代部分具体化,那么一方面能使我们提纲挈领地掌握议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路。  七、作业。   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2.思考题:  ①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为什么?  ②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③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1)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 、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②: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2):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明确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确③: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明确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结合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①关键词语的选用;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第1小题 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第5小题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1)分析开头一段“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形式上转折,内容上不转折。从语言形式上讲,用“但”表示转折;从意思上讲没有转折,两个“睡着”明明是一个意思。这是曲笔,它表示作者的愿望(希望马克思活着)与现实(马克思逝世这一事实)的矛盾。说“睡着”,不说“死去”,修辞上叫“讳饰”,同样是恩格斯矛盾心情的体现。一个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所以,这一“曲”一“讳”一“顿”合在一起充分地表达出恩格斯欲说还休、语噎含泪、恋恋不舍、深情挚爱、悲痛交集的思想感情。  “在安乐椅上”作“睡着”的状语。安乐椅是马克思的工作椅,他在那张工作椅上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这个附加成分的运用,表达了马克思“生命不息,战斗不已”的革命精神。  (2)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参加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四、布置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第一册到图书馆查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精力允许,再从推荐书目中找一至两本阅读,就下面两段话,组织学生畅所欲言,结合当前形势谈谈自己对职业的态度。“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