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ID:1150698

大小:1.09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2.思维与审美:(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结构;(2)品鉴写作特色、情感表达特点。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命途多舛,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放弃过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耗尽毕生心力铸就的《资本论》更是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他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公元1883年3月14日,巴黎,这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三天后,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闻名世界的悼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1)本文论述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第(一)与第(二)部分之间,第(二)与第(三)部分之间,第⑧段与第⑨段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请将相应的关联词语填入下图空缺的方框内。(2)请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理论家的贡献填入图中空缺处。答案 (1)(一)(二)部分:承接 (二)(三)部分:因果 ⑧⑨段之间:因果(2)③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④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⑤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微任务活动一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结构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十分规范的悼词。悼词的结构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其写法如下表。请根据表格提示,简要写出本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开头(__—__段)述其哀主体(__—__段)赞其功结尾(__—__段)颂其德答案开头(1—2段)述其哀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形。主体(3—7段)赞其功评价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伟大功绩。结尾(8—9段)颂其德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2.通观全文,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主要有哪些?理论方面①②③实践方面①②③答案 理论方面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②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③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实践方面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工作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3.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设置纲领性的重点段落,体现结构的严谨性、逻辑的严密性。文章第2段是全文的“纲”。第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第7段;第二个“对于”,从革命理论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3~6段。(2)过渡段与过渡句的运用,使各个段落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接性语句(如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第4段的“不仅如此”,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微任务活动二 细读文本,深度剖析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3)表明了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和惋惜。2.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一系列报纸后面都注明了时间,这些时间具有连续性,这些报纸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由列举的一系列报纸及标注的时间可以看出,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没有因屡被驱逐而停止,这些报纸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说明他“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之间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马克思正是由于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活动, 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发展。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4.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政府和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敌人。这个“对照”与文章第2段相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5.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在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情感。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用“这个人”这一称谓,表示作者要对马克思逝世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这一称谓,表明了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微任务活动三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1.第1段中,“停止思想”和“安静地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运用讳饰,前者突出了马克思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后者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怀念和悲痛之情。2.第3段中,作者说“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这个“简单事实”包含几层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包含三层意思: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3.第5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 已经是幸福的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很够了”“幸福的了”,通过抒发自己对马克思的无限钦敬和无限羡慕的感情,从侧面烘托了马克思学说的伟大。4.恩格斯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包含了什么丰富的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科学家。这是承接上文对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评述而说的,意在说明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科学而科学,他创立科学理论的目的是指导革命实践,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5.第8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6.“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恩格斯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的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而是从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体现了作者和亿万人民的心声。(2)“将”字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才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微任务活动四 品鉴写作特色、情感表达特点1.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有关内容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1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2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1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2段的议论是在第1段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结合运用,使悼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逝世感到无比悲痛,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极富感染力。2.本文的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请简要分析一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文是一篇悼词,是一位革命家对另一位革命家的悼念。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好朋友,面对马克思的逝世,沉痛悲伤在所难免;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友,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他把悲痛体现得含蓄而深沉,努力用对马克思思想和事业的赞颂来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英勇战斗。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是: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作者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时隔多年,有人对这句话提出了疑问,会是空白吗?那不成革命事业后继无人了吗?你怎么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人们不久就会发现世界上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对他的逝世,人们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心里形成空白。(2)由于马克思的逝世,革命理论的研究将出现一段空白。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3)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马克思主义正日臻完善,“空白说”只是局限于当时,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又一代伟人,一直在实践、发展并丰富着马克思理论,“空白说”很有局限性。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恩格斯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2.背景展示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悼文。3.文体知识——悼词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开头述其哀(悲痛):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②主体赞其功(敬仰):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③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是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达哀思与敬意的讲话文稿。悼词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按用途划分,分为宣读性悼词和书面体悼词。(1)宣读性悼词宣读性悼词专用于追悼大会,由一定身份的人进行宣读。它是对在场参加追悼的、甚至是对场外更多的人讲话,表达的是广大群众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并勉励大家学习死者的优点,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工作和学习。这类悼词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常是“在××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这种形式,打印或登报时要署上致悼词者的姓名。正文一般包括如下几层意思:①说明死者的主要职务及称呼,以示庄重和尊崇。②说明逝世的原因、时间和终年岁数。③介绍死者籍贯,历述生平业绩,重点称颂其重大贡献和高贵品德。可先具体介绍后概括总 结,也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表述。④评价该同志逝世给事业或工作带来的损失,号召人们学习其精神品德,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其未竟的事业。⑤最后另起一段,写“××同志永垂不朽”或“××同志千古”。(2)书面体悼词书面体悼词是指报刊上发表的悼念某一死者的文字。它不受时间、格式等限制,可纵观死者一生,也可截取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还可多侧面地表现死者的思想性格或写一两件事来赞颂某一点优秀品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4.对恩格斯的评价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军事理论领域造诣很深、建树卓著。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军事理论遗产和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战争、军队、军事学术和军事史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基础。恩格斯还就宗教、女性、文学、美学、史学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不愧为一个世界级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5.马克思名句辑录(1)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3)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6.恩格斯名句辑录(1)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3)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必备知识积累卡片字词知识(1)诽谤(fěibànɡ):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2)诅(zǔ)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3)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4)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5)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 (6)坚忍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一、马克思的幸福观什么样?徐艳玲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过,按照世俗的观点,马克思的幸福指数应该够高了——说到友情,有哪种友情能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不忘初心、肝胆相照;说到爱情,有哪种爱情能像马克思和燕妮一样,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说到亲情,有哪位子女像马克思的子女们一样崇拜自己的父亲——“马克思老爹”。然而,马克思还是把他的幸福观同“斗争”联系在了一起。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城北海格特公墓举行的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动情地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无愧友人的评价。作为一名革命家,他将斗争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始终高扬着斗争的勇气,历史的车轮载着他走完传奇而又卓越的一生。在马克思的女儿问父亲的20个问题中,有一个涉及如何理解幸福的问题,马克思的答案非常明确:斗争。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斗争的历史。为什么而斗争?以什么方式进行斗争?这是马克思一生所聚焦的革命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主题”。但这种“斗争”绝非侵略和欲望,而是一种对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探索和尝试从马克思青年时代便开始了。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当然决不只是他对当时黑暗时政的抨击,更体现在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卓越和不凡的成就。他以哲学的方式抗争,不仅对垄断当时社会思潮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沉思考和绝地反击,而且另辟蹊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光明的未来——共产主义愿景。这集中体现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起草的最早的共产党“党纲”——《共产党宣言》中。1847年12月的西欧天气沉闷而阴暗。29岁的马克思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法国里昂工人 高喊着“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普鲁士的工人们在饥荒中艰难地维持生活,而资产阶级却义正词严地宣称“在金钱问题上,是没有温情可言的”……马克思决心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和震惊世界的呐喊来阐述他的思想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之首,就沉重又激昂地指明:“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马克思把自身幸福的意义,也就是“斗争”的意义凝聚到了《共产党宣言》的字里行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青年人除去满腔热情之外,又表现出对“人类苦难”的巨大关怀,他们的斗争早已从街垒战推进到了全球范围。无产阶级精神领袖的身后有着全球许多国家无产阶级的强大群体在为他们的思想学说打call。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如是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而今,历史的方向已慢慢清晰。沿着马克思当年所指引的方向,我们已然行进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前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精神斗士挥举光辉的斗争大旗,后有今人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而持续奋斗。赏析 以斗争,求幸福;为人类,永不歇。这是马克思的幸福观所给予我们最美好的启迪。二、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说起马誉炜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从始至终洋溢着纯洁和高尚。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长达近40年的合作中,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起草共产主义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家境困难时,恩格斯经常给他寄上解救贫困的英镑。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帮助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使《资本论》二、三卷得以问世。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一个人,为何交友、怎样交友、交什么友?其基本原则和真谛仍没有改变。翻开人类历史,大凡成大事者,身边总有一些志同道合的真正的朋友相助。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结下的纯洁而又高尚的友谊堪称楷模。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情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实证明,共同目标是友谊的基石。人生最重要的是对事业的追求,交友一定要以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为基础。当今世界,常常有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交上真正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朋友的难度之大。最为常见的是,一些人交友的原则是趋炎附势:今天你大权在握,你的朋友就会遍布天下,老乡、同学、战友、老部下,凡是和你能搭上界的,甚至压根儿就搭不上界的也找个由头去拉拢你,似乎都是知心朋友,他们可以和你称兄道弟,推杯换盏,甚至向你盟誓两肋插刀云云。但有朝一日你的权力不在,或是你遇了难、倒了霉,再看那些朋友,早也就“树倒猢狲散”,各奔东西了。正所谓:得意时朋友认识了你,失意时你认识了朋友。朋友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世态炎凉、真善美丑。还有一些人,交友的原则是唯钱是图:为了捞取钱财,不惜出卖党性原则,不惜造成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不惜坑害黎民百姓。这些年,某些领导干部,行贿受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教训极为深刻。还有一些人处事圆滑,左右逢源,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开展。说什么:批评上级担心官位难保,批评同级担心关系难搞,批评自己纯粹自寻烦恼,批评下级又怕丢了选票。还是宋人欧阳修说得好:“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他还说:“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之交,利寡则散。”如果我们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友情这面镜子一照,也许就照出了时下一些同志与人交往中的差距和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从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层面上去考虑与人交往和择友的问题,是否注重了交往对象的道德素养和才干能力,是否坚持了多奉献、少索取的处世交友原则,是否想到了与友人一起肩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也许有人以为这样讲是小题大做,交友似乎不必与政治扯在一起。其实不然,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更不能小看这个问题。从实践看,党员干部在择友、交友的对象、方式和范围等方面,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党员干部的思想素养和作风,影响着党的形象和党员干部的威信。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征途上,很有必要提倡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观,建立起如他们之间那样的真挚情谊,携起手来,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共同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骄人业绩。即便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倘若有这样难得的友谊做伴,谁又能说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呢?赏析 作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说起,在赞美了二人的真正友谊之后,提出了怎样交友、 交什么友的问题,用伟人的事例揭示了交友的基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然后联系社会现实,从反面指出了一些人错误的交友原则,最后又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给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交友的借鉴。全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两篇文章在“读马克思”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马克思的幸福观什么样?》重点写马克思把为人类的福利而斗争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说起》提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只是文章的引子,目的是解决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交友的问题。你对马克思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您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您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您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您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您开创了新的世界,您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逝者如斯,万世仰戴,您,就是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素材点击 1.马克思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受尽诽谤和诅咒。“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无私才能无畏。正因为马克思是为无产阶级而战,他身后站着千千万万的无产者,所以他能从容地面对一切诽谤和诅咒。马克思的这种无畏的精神、无私的襟怀,也正是伟人的人格魅力。2.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两人在一起生活了10天,倾心交谈,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次会见为他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40个春秋。他们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和我相交 40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马克思说:“我们之间存在的友谊是何等的珍贵!”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有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研究的可能,心甘情愿做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该死的生意”,用挣来的钱接济马克思一家的生活。角度运用 精彩运用 真正的友谊,不是搞哥们儿义气,不是不讲原则地一团和气。真正的友谊是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理智为前提,以互助互爱为纽带,共同建立的一种高尚的情谊。真正的友谊是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是人们生活的强大精神支柱。真正的友谊,能对人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就是一个范例。我们要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榜样,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中,建立起真正的友谊。朋友之间,既要互相关心,又要在朋友有缺点、有错误时坦率地指出来。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课文借鉴这篇悼词的条理十分清晰,逻辑严密,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悼词先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再具体围绕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论述,最后高度颂扬马克思。为了使上下文紧密联系,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接性语句。运用点拨议论文论证过程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必须注意段落间的衔接和照应。所谓衔接,即指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过渡形式。常见的有三种:一是借助关联词语来衔接。如用“因此”“由此观之”“然而”“但是”“总之”“综上所述”等等,这类关联词语一般放在段首或句首,起到衔接作用。如上海高考优秀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考生在首段提出“中国的发展进步必须跨过脆弱的民族心态这道坎”的中心论点之后,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原因:“因为它将扭曲国民的心态”“因为这脆弱的心理不是一个大国国民所该有的心态”“因为它将影响我国的发展潜力。”居于每段首句中 的三个“因为”紧承上文,衔接紧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二是运用语句来衔接。即用一个句子,放在两个需要过渡的段落或层次之间,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又称过渡句。如《学会聆听》一文,在论证了学会聆听的重要意义后,第5段开头,作者写道:“聆听使我们的判断多了一条途径,但聆听却不能代替分析和判断,我们不光要学会去‘听’,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择’。”前一分句紧承上文,然后用“但”字一转,进入下文对“择”的论述,内容和层次间衔接非常紧密,体现了议论文的逻辑严密性。三是运用独立的段落来衔接。其作用与过渡句相同,有时,过渡段就是一句话时,这样的过渡段同时也是过渡句。如河北高考作文《偶然?必然!》,文章运用历史上个人成功的事实论证了“偶然来源于必然”后,写道:“又岂止是对个人而言呢?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行动也是如此啊!”独立成段,承上启下,前句概括上文的内容,后句提示下文的内容。运用衔接手法,可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尤其是当论述的内容重点或论述方面发生转变时,一定要注意衔接。这种转变可以表示为上下文之间的多种关系:承接、转折、深入、补充、因果等。其次由分论到总论,或由总论到分论,或是由这个问题的论述转到另一个问题的论述时,也要注意衔接。所谓照应,即人们常说的“呼应”。它不像衔接那样,可由单独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构成,而必须由前后相关的成双成组的语句或段落构成。常常是交代在前,照应在后;暗示在前,揭示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合理而巧妙地运用照应,不但使文章脉络贯通,章法灵活紧密,而且可以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启示。常见的照应方式有:开头照应标题、结尾照应开头和中心、分析议论照应前文的叙说、总说照应分说或分说照应总说等。如广东高考作文《在传递中发展》为论点式标题,文中两个分论点为:“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传递”和“传递的核心是发展”。分别照应标题,紧扣中心论点。即时训练1.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上文举了国内一些事例论证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根据下文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填写一个过渡段,不超过50个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在下面横线上再写一个过渡段,不超过50个字。)(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答案 (示例)(1)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2)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2.下面是以“人生的减法”为题目的作文重点段,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好人生的减法。(观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渡句)东坡居士,屡遭贬谪,曾因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消沉郁闷。但当他来到赤壁之上,望着滔滔江水,他释然了。他减去了对功名的奢望,吟出了《赤壁赋》这千古名篇。(事例)正因为他减去了心灵的负担,才成就了他豪放的词风,成了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分析)试想,他若放不下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他若减不去奢侈的欲望与心灵的负担,他又怎会一心用于诗文创作,为后人留下无比珍贵的文学瑰宝?他又怎么会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呢?(反面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应前文并扣题)答案 (示例)(1)适当地减去一些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我们才能有所建树。(2)减去心灵上的种种负担,廓清人生的道路,释然面对一切,就能让我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走得从容淡定,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 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____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___________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感情裂痕上____________,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________,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B.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C.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D.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答案 C解析 原句主要存在主语残缺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A、B两项缺少主语“他们”,“在他们”应改为“他们在”;且修改后的内容信息不完整。D项不合逻辑,最后两小句在内容上具有因果关系。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答案 B解析 注意与上文“这种……友谊”以及下文中的“密码”相照应。C、D两项只是对友谊的赞美,和后文陈述的内容没有关联。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相关B.繁文缛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相关C.繁芜丛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与共D.繁文缛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与共答案 C解析 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联。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4.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原指(版面、书页、画幅等上面)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这里比喻马克思逝世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不可企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B.“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运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C.用“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比喻敌人的无能和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未必有一个私敌”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和光明磊落。D.第4段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的对比,热烈赞扬了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功盖当世,前无古人。答案 C解析 马克思“未必有一个私敌”是事实而不是夸张。5.下列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意是,这样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D.文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答案 A解析 文章第2段既是对马克思的哀悼也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从第7段开头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可以看出,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6.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7.下面一段话是马克思的名言,请仿照他的说法,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字数可略有增减。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如果人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他也许能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贵、生活富足的人、上层社会的名流,但他绝不可能成为人民爱戴的人。(示例二)如果花儿只是为了让人观赏而开放,它也许能成为被人追捧的花、装点居室的摆设、有钱人的宠物,但它绝不可能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花。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过的与之意思相近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2)逸豫可以亡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Ⅱ 关键能力突破训练——分析实用类文本语言特色追源课本《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发表的演讲悼词,文中使用了很多讳饰手法,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同时,作者鉴于马克思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特殊性,用语尽量科学严谨,如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用了“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等词,生动形象。寻常的语言与平易的风格相组合,使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篇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所以,本文所呈现出的语言特色值得我们研究。对接高考语言特色,指的是文本在语言上所呈现出的特征。文本类型不同,语言方面可能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传记文语言蕴藉典雅,访谈录语言灵动得体,科普文语言准确严谨。主要的设问方式有:①×句(段),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等)?②×句(段),在文中除了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什么样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解答这类问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从词语锤炼的角度品味实用类文本的语言,向来讲究用词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品味其语言特色,尤其要注意对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副词、叠音词、拟声词等的品味。如动词具有动作化、形象化的特点,它往往和文中的事件有关,和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有关。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运用修辞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然后进行比较。如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关性,是比 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此外,注意不要忽视对其作用的点评。如比喻、比拟常常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排比、对偶常常使语言气势如虹,文采斐然等。3.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品味句式不同,它们的语调气势、表达重点或语体色彩也不相同,因此,表达效果就不一样。①整散结合。整句(对偶句、排比句等)与散句错杂,语言就具有了整齐美、对称美、回环美、错落美,活泼生动,丰富多彩。②长短句结合。运用长句,语言表达会严密、精确、细致;运用短句,语言表达会简洁、明快、有力。长短句结合,使得语言表达参差错落,疾徐有致。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不同作家的语言具有不同的风格,如鲁迅的精练深邃,茅盾的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气势磅礴,巴金的朴素优美……多掌握一些作家的语言风格,有助于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另外,文体不同,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新闻的语言客观不乏生动,人物传记的语言形象、有文采,报告的语言准确、平实,科普文的语言准确、通俗、生动。但是答题时不可生搬硬套,要针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即时对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不忍心直接使用“死”之类的字眼,而是用“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比喻马克思的逝世,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悲痛的心情。B.“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但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事实,而且针对马克思的特点,以“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对他作出了崇高的评价,为下文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他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张本。C.开头郑重交代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是因为这一时刻应载入史册,永志不忘。D.“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极言时间之短暂,对于马克思的突然逝世,亲友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遗憾。答案 A解析 不是比喻,而是讳饰。“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同“死”不是相似,而是换了一个说法。 2.“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什么性质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无例外地疯狂地忌恨他,恶毒地诬蔑他,这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伟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巴尔扎克葬词雨 果各位先生:①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②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③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④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⑤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⑥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 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⑦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⑧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⑨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⑩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⑪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有删改)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B.第④段中的“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C.第⑥段中“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D.第⑧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答案 B解析 “浪漫主义精神”错,应是“现实主义精神”。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赞颂,对死者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 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答案 A解析 B项与莫里哀、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C项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D项“语言质朴”应为“语言华丽,有文采”。5.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⑤段中“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揪”字强调动作强而有力、随意自如,这里用“揪”字有利于表现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在分析、批判、使用这些素材时毫不费力。(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使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