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对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红对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含解析

ID:1150712

大小:162.1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时作业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课时基础巩—、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雇佣(yong)撰稿(zhuan)••诅咒(jii)坚忍不拔(ren)••B・芜杂(wii)空白(kOng)••肤浅(fii)豁然开朗(hub)••C・诽谤(pang)精悍(han)••扼要何卓有成效(zhu6)••D・诬蔑(mi©)悼词(dao)••苍穹(qiong)衷心喜悦(zhong)解析:A项“诅”应读历;B项“空”应读kong;C项“谤”应读bango答案:D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悼词肤浅诂量烦芜丛杂B.趋逐菲谤诅咒坚忍不跋C.给予嫉恨诬蔑浅尝则止D.建树衷心掩盖豁然开郎解析:A项,诂一估,烦一繁;B项,趋一驱,菲一诽,跋一拔;C项,则一辄;D项,郎一朗。 答案:B3・对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②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o③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④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⑤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②是讳饰,③④⑤是比喻。答案:D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A.也许毕竟甚至然而B.即使毕竟还有然而C.也许但是还有而且D.即使但是甚至而且解析:根据句间关系,以及关联词成套使用的规律、关联词“对应”与“呼应”的关系即可确定答案。答案:D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 斗争。①这篇讲稿,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师的预言,再到对宇宙未来的讨论,内容非常丰富。②新中国的航天人以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A.坚韧过渡C.坚忍过渡艰苦B.坚忍过度艰苦坚苦D.坚韧过度坚苦解析:①坚韧:坚固有韧性。坚忍:(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②过渡: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过度:超过适当的限度。③艰苦:艰难困苦。坚苦:坚忍刻苦。答案:c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从展厅出来的人心情都豁然开朗,参观展览犹如给这些••••发行员的心灵放了个假,据悉,本次展览将延续到年底,市民在此期间可免费参观。A.深深的思念,渐渐的怀念。日子久了,她慢慢发觉,逝去的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完美,他在她的回忆中思念常驻,永垂不朽,没有••••人能够代替。B.由于以往的监督不公开或者公开不充分,在遇到困难时,人大常委会对于一些领域的监督可能浅尝辄止,现在这种全面公开的形式,迫使人大常委会的监1:必须向纵深推进。C.在海滨线路方面,我市的上下川岛及阳江东方银滩独占鳌头,••••一家大小或情侣间的戏水踏浪,给旅途平添了几分情趣。 解析:A.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宽敞明亮;也比喻 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B.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C・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D.独占鳌头:借指居首位或第一名。只能是一家,不能是两家。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寻常的语言、平易的风格和艺术的组合,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一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来是极有道理的。A.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B.他曾经密切注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C.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解析:A.成分残缺,应在“这篇演讲”前加“使”°C•语序不当,应改为“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oD.成分残缺,可删去“在”和“中”。答案:B&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①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Eg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I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I②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③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解放的J条件,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I④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按逻辑顺序,先“推翻”才能谈“解放”;只有“意识到地位和需要”,才会“意识到解放的条件”。答案: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9〜12题。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9.为什么不能把第2段中的“不可估量”“空白”这两个词语分别改为“巨大”“严重情况”?答:答案:①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更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②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10.第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答案:这一段概括性地说明了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1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进行类比?答: 答案:达尔文的发现是生物界的一场革命,这里用达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发现进行类比,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意义。9.第4段中“这里就豁然开朗了”的“这里”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答:答案:“这里”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探索认识。作用:阐述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于认识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的本质意义。三'语言表达”是屈原遭贬黜的原因13.名句默写。(1)《离骚》中,(2)诗人指斥那些奸佞小人追随邪曲、歪曲真理的诗句是:(3)《赤壁赋》中,用侧面烘托手法写萧声感人的两句是答案:(1)既替余以蕙壤兮又申之以揽苣(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螯妇14.用“马克思”作为首句开头,将下面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答:解析:要先提取句子主干,然后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15.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可以用第一人称口吻,也可以是第三人称语气,但都言简意赅,很有特色。如: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音乐家贝多芬墓志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中国作家沈从文墓志铭)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位分别写一则墓志铭。备选人物:苏轼,巴金,马克思,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人物:墓志铭:人物:墓志铭:解析:所写内容应能体现所选人物的精神.业绩、追求等。答案:苏轼在贬谪中顿悟的诗人,在苦难中超越的智者巴金拯救扭曲的人性,记录真实的历史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的光明使者马丁•路德•金梦想的实践者,人权的捍卫者第二课时能力拓展一、基础提升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悼念/泥淖诅咒/沮丧••••豁口/豁然开朗••B.立即/既然••卓绝/绰号给予/自给自足••••C.诽谤/绯红••勒令/勒碑估量/自不量力••••嫉恨/贫瘠端倪/霓虹闭塞/敷衍塞责••••解析:A项,分别读dao/nao,zu/jii,hud/hud;B项,分别读ji/ji,zhud/chud,ji/ji;C项,分别读fei/fei,le/le,liang/liang;D项,分别读j"ji,ni/ni,se/se。答案: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央视新闻频道负责媒体宣传的梁蕊莉女士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央视新闻频道的质量,增强性、新闻性,目前,央视新闻各大栏目、包括《新闻联播》正在秘密改版。”②原本这是一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她却偏偏喜欢好好一番。③不要逃避和,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我们不应该逃避,更不应该畏惧。A.时效琢磨推脱B.时效斟酌推脱C.实效斟酌推托D.实效琢磨推托解析:“实效”意即实际的效果,“时效”即时间短,效率高, 显然提高“时效性”才能突出新闻新的特点,所以①句应选“时效”。“琢磨”和“斟酌”都有考虑之意,但“琢磨”是指仔细体味其中深意,“斟酌”是指考虑文字、事情等是否妥当,所以②句应选“琢磨”。“推脱”意指不肯承担责任,而“推托”是指借故拒绝,所拒绝的不一定是责任,所以③句应选“推脱”,同时也照应文中的“责任”O答案:A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什么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A.据克鲁普斯卡娅说,列宁“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C.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我却至今不悔。D.李卜克内西回忆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对于语言的简洁和正确是一丝不苟的”,“马克思是个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104.108页)解析:A・两个问号均应改为逗号。B・引文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外。D.前两句引的原话,句末逗号应去掉,应在引号之内加句号;最后一句引文中间无须加分号,改为逗号。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美国西部,特别是加利佛尼亚变成了路人皆知的“新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任何背景、社会地位和种族的人,只要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都可以成功。 ①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与会代表洗耳恭听,••••会场秩序良好。②中国封闭式小区的形成原因,从历史文化.审批政策,到市场运作等方面不一而足,人们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方式,越••••是封闭的小区越安全。③历史可以证明,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的命运始终是紧紧相连的。我们共同经历过五风十雨,对于祖国的繁荣强盛、对于台海的和••••平稳定有着共同的期盼。④虽有多国部队的“阻击”,反政府武装依然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反映出其领导人卓越的领导能力。⑤媒体普遍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不会因为国际社会某些人、某些事而发生任何改变,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A・①②④B.③⑤⑥A.①③⑤D.②④⑥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生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全面把握用法,从词语意义、感情色彩.使用对象等角度思考,特别注意近义成语细微差别的辨析。①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原成语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含贬义。应为“人人皆知”。②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一般形容自己。指专心地倾听,态度谦卑。注意近义成语的差别。应 为“倾耳而听”(侧着耳朵,细心静听的样子)。③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使用正确。④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望文生义。应为“风风雨雨”。⑤势如破竹: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To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⑥牢不可破:坚固得不可摧毁(多用于抽象事物)。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连日暴风雨,使荷兰海岸出现大批流离失所的海豹孤儿。它们如果继续暴露在外,几乎难逃死亡的命运。幸好当地的志愿者们建立起了海豹孤儿院。B.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做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于人体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增多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C.活性炭组成成分主要是木炭、各种果壳和优质煤等配置而成,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原料进行破碎、过筛、催化剂活化、漂洗.烘干和筛选等工序加工制造而成OD.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良好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析:A项,成分残缺,去掉“由于”或“使”。B项,搭配不当,将“增多”改为“增加”。C项,句式杂糅,去掉“配置而成”。答案:D5.将下列各句填在横线处,排列恰当的一项是()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本质和规律①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②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④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⑤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A.①④③⑤②⑥B.①④②⑤③⑥C.③⑤①②④⑥D.②③①④⑤⑥解析:这段话主要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意义及其具体作用。由此可确定句子顺序。答案:A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祭马思聪①文徐迟①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却还是蒙受了19年(1967—1985)的不白之冤。②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但我感到他和以前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音容笑貌中,感到他 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①后来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里说道,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为什么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②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突然颜容扭曲,喘息哽咽着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猛打他们的马院长……怎么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③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马思聪先生平反。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给我一封长信,其中讲到他“读了叶浅予②的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④看来我真不如浅予。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中浅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人却都没有说什么,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沉痛苦啊!⑤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了南斯拉夫的钟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如入仙境的瑞士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里 的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衰转换,月圆月缺,周而复始,自是天地之轨道。”什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他能作欧游,却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等到他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跑到以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热碧亚•赛丁》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神驰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①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现在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国外19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这中间,恐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②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结尾,是“得到了拯救”的。③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他在无可奈何中生,在无可奈何中死,生离死别,徒呼负负。呜呼哀哉,作文奠祭。【注】①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县人,我国著名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②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 4.文章以“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开头,有什么好处?答:解析: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要结合句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把马思聪先生与这两个人联系起来,说明其受冤屈之大。答案:以衬托(或正衬)手法开篇,引出作曲家马思聪先生被迫出走的经历。暗示祭文主人公也跟屈原、但丁一样,是一个深受迫害的爱国者。5.作者在美国费城和马思聪会晤之时,“感到他和以前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包含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答:解析:从这段文字的结尾“他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可知其“不同”。结合下文马思聪的遭遇不难理解其原因。答案:(1)音容笑貌中流露着细微凄怆,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2)因为他内心有哀伤,离开了祖国大地十几年没能回去。6.文章第④段叙说“前副院长”的回忆和第⑦段叙写马思聪给“我”来信的内容的意图分别是什么?答:解析:“前副院长”的回忆揭示了马思聪受迫害之重;来信的目的,文中有“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可据此推断出。 答案:第④段叙说“前副院长”的回忆,意图是说明马思聪在“文革”中受到非人折磨,交代马思聪不敢(或不能)回国的疑虑。第①段叙写马思聪给“我”来信的内容,意图是极写马思聪在国外生活的舒适和心情的愉悦,反衬他内心不能回国的痛苦。4.马思聪先生活着时一直没有能等到回国,作者认为他的灵魂是“得到了拯救”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解析:灵魂“得到了拯救”的含义:马思聪先生的心是爱国的,他充实而顽强地生活着,没有被“文革”中的遭遇击垮。据此筛选文中的内容要点即可。答案:⑴在国外他相当乐观,一直在勤奋作曲。(2)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3)在国外19年是迫不得已的事,所幸有亲友给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慰藉。(4)他保持了独特的个性。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5)虽蒙冤19年,但最终得以平反昭雪。(答出三点即可)三、语言表达请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故事的主旨。一天早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的阅览室里,有一位读者手里拿着一本书,正要在一个空座位上坐下来。这时候,值班的图书馆员走来向他说:“先生,这是马克思的座位,请您不要坐在这里,他马上就会来的。”“马克思?”那位读者愣了一愣,“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位工人领袖吗?”“我想是的。这里给马克思摆着工厂工作的年报,他现在正研究这份年报。”“他天天来吗?今天也一定会来吗?”图书馆员微笑着回答:“一定会来的。几年来,马克思博士 天天到这儿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时。我在这里已经20年了,在我所见到的读者中,他是最勤劳最准时的。”答:答案:业精于勤荒于嬉12.仿照下面的例句,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要求:引用恰当的古诗文,句式一致,内容积极。何谓真正的“白富美”?身为女子,“出淤泥而不染”,做到洁身自好,是为“白”;“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到饱读诗书,是为“富”;“一片冰心在玉壶”,做到心清如水,是为“美”。何谓真正的“高富帅”?身为男子,①,是为“高”;②,是为“富”;③,是为“帅”O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第一段的内容确定“高富帅”的内容。目标远大,可谓“高”;内心的富有,可谓“富”;行动、谈吐让人折服,可谓“帅”O其次,要引用恰当的古诗文。再次,注意句式要保持一致。答案:①“不坠青云之志”,做到志存高远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做到自信满满③“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做到从容淡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