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推荐⋯⋯⋯⋯⋯⋯⋯⋯⋯⋯⋯⋯⋯⋯⋯⋯⋯⋯⋯4.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一、分析第6、7段: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2.“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明确: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3.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明确: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1
⋯⋯⋯⋯⋯⋯⋯⋯⋯⋯⋯⋯⋯⋯⋯⋯⋯⋯⋯⋯⋯⋯⋯名校名推荐⋯⋯⋯⋯⋯⋯⋯⋯⋯⋯⋯⋯⋯⋯⋯⋯⋯⋯⋯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4.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5.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明确: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6.“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7.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8.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9.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10.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2
⋯⋯⋯⋯⋯⋯⋯⋯⋯⋯⋯⋯⋯⋯⋯⋯⋯⋯⋯⋯⋯⋯⋯名校名推荐⋯⋯⋯⋯⋯⋯⋯⋯⋯⋯⋯⋯⋯⋯⋯⋯⋯⋯⋯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11.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二、分析第8、9段: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两种态度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对敌人的诬蔑和诽谤,马克思“毫不在意”,“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的气概。(?所以受到全世界崐人民的爱戴和尊敬)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表现了崐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说明了马克思的学说和事业是无产阶崐级利益的集中体现,他的敌人,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4.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3
⋯⋯⋯⋯⋯⋯⋯⋯⋯⋯⋯⋯⋯⋯⋯⋯⋯⋯⋯⋯⋯⋯⋯名校名推荐⋯⋯⋯⋯⋯⋯⋯⋯⋯⋯⋯⋯⋯⋯⋯⋯⋯⋯⋯业万古长存。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