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战演练轻松闯关鲁人版必修1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内容,根据上文内容可知是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其他发现。“主要的”引出下文马克思的革命工作。答案:“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答案:“承上”是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3.第二个画线句子中的第一个判断词“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的“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结构的分析,这是一个长单句,句子成分不难分析。“第一次”强调了马克思理论的划时代意义。答案:“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4.为什么说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又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围绕课文的主旨分析即可。答案: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群众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二、语言运用5.用“一个民族文明的程度”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一个民族对待祖先遗产的态度,比一个民族遗产的丰富与否,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一个民族遗产的丰富与否,更体现在一个民族对祖先遗产的态度。6.根据本文内容,结合“感动中国xx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马克思写一段颁奖词。xx年“感动中国xx人物”钱伟长的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他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他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他改变了世人的思维,他开创了新的世界,他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低层的人指明了方向。逝者如斯,万世仰戴,他就是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悼词(diào) 逝世(shì) 空白(kōnɡ) 永垂不朽(xiǔ)B.估量(liànɡ)抹杀(mǒ)嫉恨(jì)豁然开朗(huò)C.诅咒(zhòu)给予(jǐ)肤浅(fū)纷繁芜杂(wú)D.诽谤(fěi) 污蔑(miè) 索然(suǒ) 卓有成效(zhuō)解析:选C。A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ònɡ;B项,量应读liánɡ,嫉应读jí;D项,卓应读zhuó。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吊唁 掩盖 好高鹜远 以身恂职B.爱戴衷心浅尝辄止坚韧不拔C.莱茵摸索蛛丝蚂迹山清水秀D.竞相陨石含英咀华冠冕堂黄解析:选A。A项,鹜—骛,恂—殉;B项,无错别字;C项,蚂—马;D项,黄—皇。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________已经是幸福的了。
②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________了。③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________,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________。A.即使 也 非同寻常 拂去 回敬B.即使 也 非同小可 抹去 回敬C.假如 那么 非同寻常 拂去 回击D.假如 那么 非同小可 抹去 回击解析:选A。“即使……也”是让步假设;“假如……那么”是一般假设。非同寻常: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非同小可: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轻视。拂去:轻轻擦去;抹去:擦去。回敬:以同样的办法酬答;回击:进行反击,进行报复性攻击。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讳饰修辞格的一句是( )A.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B.聂耳以他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生命的休止符。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D.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解析:选D。“讳饰”就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的作文写得又长又乱,让人理不清头绪,我看用繁芜丛杂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B.我们行进在一个山坳里,四面都是山,看不到出路。峰回路转,当我们走出山坳里,眼前豁然开朗。C.这家工厂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好不容易才使亏损局面得到改变,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D.习近平指出,目前,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工作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党员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并不乐观,有的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的浅尝辄止不深学,有的学而不用不善学。解析:选C。卓有成效不能修饰成绩。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人淡如菊文藏金刘心武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容,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他仙去。这是xx年4月11日下午的事。三十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义将滋养我的余生。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源头在我。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xx年他接电话时呵呵大笑:“心武你怎么又暴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的几次暴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口碑相传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过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年7月就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究竟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暗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三十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塾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呵呵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这艺术骨气几人能比?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眩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三十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要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开始热销,便是证明。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钟书的《围城》一书的价值开掘出来,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那样,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里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而我有一个很平实的看法:书商赚雅钱,读者逐雅潮,动机虽不够雅,却都有利于社会雅文化的养成。呀!这算在悼念我敬爱的林大哥吗?他一定在天堂里呵呵地笑我。(节选自xx年4月《光明日报》)6.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造成虚实相映、首尾呼应之势,突出了林斤澜一贯的笑对人生的精神品格;(2)表现林斤澜临终见到“知音”的欣慰之情,突出了两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7.从全文来看,林斤澜具有怎样的人品和艺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淡如菊,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的跋涉,绝不装雅充圣;(2)林斤澜的小说内涵丰富含蓄,风格独特,极具美学价值,具有雅文化的品位。8.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两位作家的轰动和林斤澜的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林斤澜艺术创作的孤独寂寞,说明林斤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2)表现出作者对林斤澜小说价值没引起关注的深深遗憾和对其文学价值得到认同的热切期待。9.结合文章第七自然段中作者提到的相关观点,联系“雅文化的养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者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艺术水准高的作品借助高手的评论宣传可以引导形成阅读潮流,书商看准商机,大量印刷,可以解决人们的阅读渴求,客观上能够促进社会雅文化的养成。
(2)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雅文化的养成,靠的是雅文化自身的魅力,仅靠宣传造势和书商对利益的追逐,只能红火一时,对雅文化的养成起不到持久的推动作用。三、语言表达10.为下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从年初遍地开花的“用工荒”,到4月份开始席卷全国并贯穿全年的“电荒”,再到令大批中小企业甚至地方政府慌神的“钱荒”……xx年,“荒”几乎从未从老百姓的视野和报张杂志显要位置撤出过。当这种现象重重叠加,人们无法淡定:难道生活依赖的各种资源已近枯竭?“荒”时候正式到来?在13亿人口大国,莫非连“人”也不够用了?然而,这些现象的另一面却是:“电荒”席卷各地之时,众多火电企业却因煤价持续高位运行、煤电价格矛盾突出而选择停机或者开机率不足;与柴油零售紧张相伴,有民营加油站抱怨,垄断大油企“限量”“停批”导致断供;中小企业遭遇“钱荒”之时,大企业及投资领域资金却十分充裕,此外,央行数据显示个人存款总额超34万亿元,百姓理财热情高涨却苦于投资选择太少。看来,这许多“荒”,并非绝对的“荒”。从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自xx年以来,“电荒”“油荒”几乎每年都会出来,不仅各种现象、危害相仿,连专家给出的对策建议都惊人一致。因此,总是走不出“电荒”“油荒”的怪圈,实在令人诧异。而人们最担心的恰恰是,“荒”的恐怕不仅仅是资源,而是有关方面解决问题的愿望、诚意和勇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油荒”“电荒”“用工荒”,一荒接一荒——“荒”时代正式到来?11.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线的句子,再补写两个句子。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大地承载万物 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②青松不惧风雪 是在告诉我们做人须坚毅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