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学习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的崇高革命精神。2、体会本文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凝炼、论述层层推进的特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简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的文章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卡尔•马克思,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一提到他,崇敬爱戴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我们会想到他宣判旧世界死刑的《共产党宣言》,会想到他对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尝试的巴黎公社的指导和热情赞扬,会想到他首创的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他的光辉名字是和科学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在学习与战斗中度过了65个春秋。1844年在法国认识了恩格斯。1883年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人们的悲痛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刻,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恩格斯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同学们已预习,请思考回答:①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②概括论述了马克思哪些杰出的贡献?二、分段学习。理解:1.指名朗读第一段(第1、2两节),要求正确,有感情。阅读思考:“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逝世了。然而,文中没有直接明写“逝世”,而是用了三个“了”的句子来表达。请同学们指出是哪三个句子,并说明为什么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一般人逝世时能这样用吗?这样表达,突出了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虽“停止了思想”,但他批判继承了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他的伟大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没有死,他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永世长存!“两分钟”“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一句既是补充,又是重复。“永远”、“睡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教师以缓慢、低沉的声调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马克思的逝世造成了怎样的损失?为什么说“不可估量”?(不可估量——难以估计和衡量。)学习下文,了解马克思对人类所作的丰功伟绩,就可得到回答。2.指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第3节至第6节)。3、4两节是难点,启发学生认真领会。(1)请同学阅读第3节,说一说“马克思发现了什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是什么?请同学思考“一个简单的事实”,回答“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句子中什么是第一性的,什么是第二性的。“首先”、“然后”准确地表达了物质第一性,精神、意识第二性。这是常识问题。如果工人不造房子,农民不种田,青少年怎么可能到学校来学习?然而,这个看来众所周知的简单事实在理论上过去人们并非都能理解。怎样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呢?再读第3节,剖析长句子。“吃、喝、住、穿”怎么解决?靠生产。所以说是“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要生产,人们就得使用工具,结成一定的关系,有意识地与天斗,与地斗;而一定的生产关系标志着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就构成了基础,即经济基础,故“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比如中华民族在封建时代,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交地租给地主,地主剥削农民。这就是封建的经济发展阶段,标志着这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就是封建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第几性的?第一性。在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统称为什么?上层建筑。“国家制度,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等等均包括在内。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主要有军队、监狱、法院等。如奴隶制经济基础上有奴隶主的国家,封建制经济基础上有封建国家等等。法的观念、艺术、宗教都应该这样去看,“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论的观点。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社会,观察历史,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的唯心史观截然“相反”,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阐明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规律被发现非同小可。它揭穿了一切剥削阶级所编造的种种五花八门、杂七杂八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谬论,什么“英雄们创造历史”啦,“天才决定世界命运”啦等等。这一发现是“史观”上的根本改革。它打开了历史发展的秘密,鼓舞无产者认清奋斗目标,懂得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不靠神仙皇帝,要联合起来,自己砸碎锁链,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第3节开头部分的类比,目的在使人易于理解,弄明白马克思的这一发现远非达尔文的发现所能比拟。(2)马克思的另一重大发现是什么?请同学们读第4节。思考:“不仅如此”,“还”在这儿起什么作用?使意思推进了一层,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论述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那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呢?资本家占有机器、厂房,手里有资本,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一家大小的生活。资本家付出工资买工人的劳动力,叫工人去生产,剥削工人。资本家越来越富,工人越来越穷。社会生产往前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就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工人失业,工厂关闭,工人生活更加困苦,工人起来开展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这种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出卖劳动力从事大机器生产,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尖锐矛盾,不断爆发经济危机。工人起来不断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成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这就是它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人剥削人的最后一个社会。请进一步思考: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走向灭亡,这个规律是怎么打开的呢?资本家究竟怎样剥削工人的呢?要懂得:工人出卖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去生产,表面看起来一卖一买,是“公平合理”
的,问题又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剩余价值。工人出卖劳力为了维持一家大小生活,要劳动多少时候才能维持呢?比方说一天做四小时就够了,这就是维持生活的必要劳动。可是,资本家要他劳动八小时、十小时、十二小时,那末四小时以外就是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被资本家占有了,剥削去了。资本家吮吸了工人的血汗,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就在这里。这就是马克思创造的伟大的剩余价值学说。因此,恩格斯极其精确地说,由于它的发现“豁然开朗”了。恩格斯用了生动的对比,来突出说明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识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实质(由于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空想社会主义只咒骂、指斥资本主义,不能阐明资本奴隶制的本质,不能发现其规律,也找不到创造新社会的力量。因此,只是,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马克思的“发现”的极其伟大的意义。认识的窗户打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找到了,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产阶级的心灵,它武装了无产阶级的思想,鼓舞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消灭资本剥削,埋葬资本主义,“英特耐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请同学们再读第4节,体会高度概括语句中的极其丰富的内容。(3)请同学阅读思考:一个人能在一生中有这样两个伟大发现,已经是够了不起的了,对人类已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马克思除上述两个发现外,还在其他方面有许多发现。有哪些发现呢?“每一个领域”,“任何一个领域”,“很多”,“都”,“不是肤浅”,“独创的发现”——这里颂扬马克思的功绩不是一一列举事实,而是用一系列表范围、表程度、表数量的形容词、副词来说明马克思研究范围之广,领域之多,成绩之显著,思想之深刻,他确实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巨匠。(4)这位科学巨匠对人类作出如此伟大的贡献,可作者还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呢?马克思从事理论科学研究的目的何在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关键性的词句。为的是指导革命实践,推动历史前进。凡对工业(生产斗争),对历史发展(阶级斗争)起推动作用的发现,他就不仅“衷心喜悦”,而且“喜悦就完全不同了,”认为那些发现是付之于实践的向旧世界宣战的武器。他的心情,他的激动,他的旺盛的革命斗志,在对待每一个具体问题上都闪烁着动人的光辉。(5)请同学们把第二部分完整地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加深领会。3.指导同学学习第三部分(第7节)。(1)第三部分一开头就强调说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请同学们说明这个句子的重要作用。这个句子深刻地说明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由于他亲身参加了亿万奴隶们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伟大的革命理论来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因此,“首先”,起着告诉人们实践第一的唯物论观点的作用。(2)这一节里用了两个“参加”,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与第4节对照学习,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使工人阶级如何从自发的斗争到自觉的斗争,从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作者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注意,两个“参加”后面用了破折号,破折号及其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呢?总结,概况。毕生使命——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身。(3)要实现无产阶级壮丽的奋斗目标,就得进行斗争。马克思对待斗争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回答。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随心顺手,高度的驾驭客观规律的能力。认识规律,获得自由。)斗争的“热烈”:精力充沛,不停歇地冲锋陷阵。“顽强”:多次被逐出巴黎、比利时、法国;受逮捕、审讯,与形形色色的敌人作殊死斗争。“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显著的效果。恩格斯运用了一连串的词语,热情赞扬马克思在斗争中的非凡才能和辉煌功绩。(4)马克思是如何具体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开展斗争的?
(5)小结。马克思为革命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地工作。阶级敌人的迫害,机会主义者的攻击,生活上的困难和病魔的折磨,都没有使他后退一步。他坚韧不拔,花费了四十年写了《资本论》第一、二、三卷,向全世界宣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灭亡,剥夺者终将被剥夺。马克思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6)指名朗读第三部分,突出“首先”,“参加”,“斗争”。4.指导学生学习第四部分(第8、9两节)(1)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英勇战士,贡献极大,因此敌人对马克思必然会采取怎样的态度?请同学们找出关键性的词语。敌人嫉恨、诬蔑、诽谤、诅咒他。“最遭嫉恨”,“最受诬蔑”从反面鲜明地衬托出马克思的功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敌人卑鄙无耻,不择手段地攻击马克思及其学说,是内心恐惧,末日来临的表现。(2)马克思是如何对待敌人的攻击呢?“毫不在意”、“轻轻抹去”。这些词准确地表明了马克思高度的革命坚定性,对敌人的极端蔑视(横眉冷对千夫指)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万分必要”时才答复:排除干扰,主动出击。(3)马克思,这个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离开了人间,千百万沐浴着马克思主义光辉,跟随马克思向旧世界冲锋进军的劳动者怎能压抑住心中的悲痛?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太平洋的东岸到太平洋的西岸,整个人类世界都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对导师献上由衷的敬意,表述真挚的爱戴。马克思是属于无产阶级的,是全人类的骄傲。为了进一步颂扬马克思的崇高品质,恩格斯是怎么说的呢?文中最后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请同学思考回答:“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何这里说“可能”?“私敌”是以自己为中心,以“我”划是非界限的,而伟大导师马克思是坚定的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一生与形形式式的阶级敌人斗,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品质崇高,对人民赤胆忠心。加“可能”这个词是用不肯定的语言深刻表达肯定的含义。我们学了全文,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革命家的一生,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的逝世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正需要导师、领袖领导革命,奋勇向前时,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正需要革命导师思想上、理论上的指导时,他离开了我们。这个损失怎么不是“不可估量”的呢?“不可估量”的份量是多么沉啊!然而,他的思想永放光芒,他的光辉名字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后继有人,他第一个举起的无产阶级革命红旗,人们将永远高高举起。因此,文章最后一句饱含无限深情和崇高敬意,写下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水垂不朽。”三、请同学们用板书总结全文:(板书)在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恩格斯写的这篇马克思主义文献概述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和他对国际无产阶级所作出的无法估量的贡献,在我们面前树立了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它鼓舞我们,给我们以教育和感染,不仅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党性,真理性,反映亿万劳动人民对革命导师的衷心爱戴和无比崇敬,还因为恩格斯在这篇文献中运用语言的惊人能力。马克思的一生为人类历史树立的里程牌——马克思主义,只用几句话就高度地概括介绍出来;用层层推进的方法逐步形成完整的形象,展现出光芒四射的无产阶级的光辉典范(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事业到品质,完美高大);为了赞颂马克思的丰功伟绩,斗争的特殊风格,用了许多精当响亮,情深意长的词语。而文章之所以有如此感染力,语言运用如此得心应手,还由于思格斯对马克思情深如海,有无比真挚、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四、指定一位同学有表情地朗读全文。要求同学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革命精神。
五、布置作业:1.阅读全文,划出感情色彩鲜明的词句,咀嚼推敲,并举例说明它们的作用。2.课外阅读列宁著的《卡尔•马克思》。教后:1.第1、2节处理得较好,学生一下子就进入特定的学习轨道,通过朗读,深受感染。2.第3节是文章的难点,其中“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这层意思讲述得不浅显,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理论功底不厚。唯其深入,才能浅出,平时必须多多学习才行。3.学生朗读全文时感情充沛,能表达出战友之间的无限深情,听者被牢牢吸引。这使我领悟到,教论说文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而且也应注意在感情上陶冶学生,发挥文章内在的感染力。4.教这一课,理论上容易讲错的地方即是误解恩格斯所讲的“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句话,简单地以为人之“求生存”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政治、艺术等一切活动。若如此,则易于落入“唯生论”“社会沙文主义”等所谓理论。就有一些人正是把自己要“活”作为理由来说明白己的一切行为的正当性。社会沙文主义者正是把自己“生存”而向外侵略说成是天经地义的。如德国法西斯主义者,即以德国“生存空间小”作为向外扩张侵略的“理论根据”。生物界生存竞争,达尔文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但以之用于人类社会即成谬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类能使用工具,结成一定生产关系,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进行生产活动。因此,我们讲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时讲生产,讲“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个基本原理教师自己必须弄清楚,才能在语文课上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明白,而又避免了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