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名言警句。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2、初步学习举例子与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层层深入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难点:对文章中作者表达的一些观点的理解。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导学练流程活动一目标1、掌握文章所涉及的字、词的音、形、义。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导学过程活动过程1、认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主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著有《饮冰室合集》。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教诲()解剖()拣择()旁Wù()Pián()进xièdú()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不二法门:强聒不舍:断章取义:学生课前准备作者的资料,小组为单位整理出要点。组长发言。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准确读写文中生词并熟练默写反馈巩固1、下列注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A、乐(lè)业 百行(háng)业为先羡慕(mù) 言行相顾B、征(zhèng)引 禅(chán)师佝(gǒu)偻(lóu) 断章取义C、骈(pián)进 亵(xiè)渎(dú)佛(fó)门 不二法门D、承蜩(tiáo) 旁鹜(wù) 层累(lěi) 强聒(guō)不舍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当堂反馈。活动二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难点找出本文的论点。活动过程反馈巩固指导学生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3、作者在文中先后谈了几个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试用自己的话解释中心论点的关系。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的结构是什么?学生先自己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了解课文大意,进行第一次感知。学生小组讨论,思考交流。组长整理、记录。代表发言。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三目标研读、赏析课文的2至7节。难点1、第二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文章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作用是什么/活动过程1、引导学生品读课文2至5节,深入探讨问题。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6至7节,深入探讨问题:(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补充。
作者认为所谓职业的高下是俗人的眼光,当大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讨论作者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3)“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句话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怎么理解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予以肯定,不做强求答案上的统一,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课堂小结下节课课前准备识记生字词,并会默写。熟读课文把握议论文文体特点和要求。学会找中心论点。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用讨论、启发、点拨等形式,将课文丰富多样的论据进行分类归纳,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2、反复诵读,体会议论文语言的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难点;对课文中一些观点的理解。
对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名言警句的理解。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导学过程活动一目标一、温故知新
导学过程易错点1、字音易错:教诲骈进强聒2、字形易错旁骛亵渎活动过程1、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2、默写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学生分小组来进行背诵和默写。交换批改。给小组评分。活动二目标1、作者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重要性的?2、作者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难点1、第9节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所认为的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怎样?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问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2、来回指导学生的讨论情况。3、点拨:作者先以生活中常见的“做工苦”的实例来剖析。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和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学生研读8、9两节,小组交流,探讨问题。分组朗读或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学生回答。学生互相补充。活动三目标1、探讨文章语言特色,感受语言魅力。2、观点探究,领会深层内涵。难点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与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在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活动过程1、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章中举出例子,并作说明。2、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表达储蓄感情的词句的意思。3、教师出示相关语句:(1)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2)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3)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4)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6)“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观点无论是赞同不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讨论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发言。教师予以点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教师点拨。、评价。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反复品味。当堂背一背。比一比。课堂小结
下节课课前准备论据论证能熟练掌握。完成达标测评。预习下一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