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氓 教学设计一、导入: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那些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重返时光隧道,去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这其中有内外皆修的淑女,令无数男性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也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美丽女子,给一个背影,让人去追寻。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单纯而顽皮的静女,少女的天真烂漫凝集着一种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然而,从古到今,多有多情女子负心郎。《氓》中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这样不幸的女子。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品一起去了解那段不幸的爱情。教学目标展示二、文学常识介绍见幻灯片三、结合课下注释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致意思,注意思考,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开始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立即答应,男生有些生气;女子希望他不要生气,告诉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切地盼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开始还好,慢慢地,脾气变得暴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独自伤悲,最终清醒地认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在这首诗中,为了增强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形象性,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①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忠厚——“氓之蚩蚩”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③男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对比女主人公转移,男主人公移情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通过以上对比下面看看故事里的两个人,氓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汉,“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逐段阅读,找出相关的诗句。1、“氓”的形象找出诗中直接或间接写氓的句子,分析“氓”的形象特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忠厚老实,又有一些狡猾。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怒”:求婚太直接,太急于求成。悲剧的根源。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达到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不念旧情。归纳与小结:有些狡猾,假装贸丝,实来求婚;有些性急:求婚不成,当即发怒;有些忘情,对爱情不专一,不念旧情;有些粗暴,对妻子施以暴力。2、“我”的形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极易沉湎于爱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爱痴情若此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反思型的理智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操持家务,吃苦耐劳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绝的态度,清醒而坚强的女子!归纳与小结:很勤快,肯吃苦耐劳;很痴情,极易沉湎于爱情,因而丧失必要的判断力;很理智:一旦婚姻失败,她又能深刻地反思,表现得十分理智而清醒;有个性:个性比较坚强,一旦发现婚姻难以维系,便决绝地放弃,因而,活得比较有尊严。可见,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是丰富的,鲜活的,有特征,又有内涵,对于这样丰富的形象,作品只是用高度凝练的整齐而有韵味的诗的语言来写的,这便是《诗经》作为经典的魅力之一,值得我们久久玩味。下面我们来探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两个人的婚姻悲剧呢?女子认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把悲剧的全部责任归咎于“氓”,你同意吗?你认为造成他们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结合诗歌和生活实际来思考)先独立思考,然后近旁的同学可以讨论。教师巡视课堂,待学生完成时集体讨论。回答中,学生都是用一段话来笼统地概括的,表达很通顺流畅,但是信息量不多,老师当场要求对自己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概括,分别从氓和“我”两个角度或两个方面,按照一二三的“要点”来具体地谈,这是阅读考试的评卷要求(按要点给分)。有的同学找出一条理由,但诗中找不到根据,老师引用胡适的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先对其肯定,然后指出其不可信。二、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你能从恋爱、婚后、婚变中看出点端倪吗?《氓》以弃妇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经典故事。这种故事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会以不同的面貌高频率呈现。唐传奇中的《霍小玉传》《莺莺传》,《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等是比较典型的篇什。然而具有原创价值的却是《诗经》中的《氓》。
《氓》中的女主人公几乎具备中国传统妇女的一切美德,她美丽、多情,活泼、开朗,勤劳、贤惠,忠贞、坚强,渴望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命运不因为她有诸多美质就不把灾难降临到这个女子身上。丈夫喜新厌旧,移情别恋,对自己横挑鼻子竖挑眼,冷嘲热讽,以至于拳脚交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使她忍无可忍。既然爱情已经死亡,她只能选择离开,尽管父母兄弟不情愿接纳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但除了回娘家,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然而,就是在这种走投无路的境遇中,我们的女主人公仍然喊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最强音,这中间有沉痛,有无奈,但更有果决,有自尊,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在封建礼教还未将女子的灵性掏空以前中国妇女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这种生命意志足以令后世信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哲学的众多女子汗颜,这样的女子直到今天还不知有多少!悲剧无可挽回地发生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悲剧发生的原因。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从人事的层面看。《氓》中的男子和女主人公青竹梅马,两小无猜,“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从儿时的友谊,到青年的彼此倾慕,私定终身,直至海誓山盟,“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婚姻是有感情基础的。他们之间的婚姻还经历了请“良媒”提亲,排八字不相冲克——“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正式迎娶——“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等步骤,符合当时的婚俗(这些婚俗很多保留到现代)。而且,新婚燕尔之时,夫妻双方共浴爱河,都感受到极大的满足,从“士之耽兮”“女之耽兮”可以看出。并且,婚后女子十分忠贞——“女也不爽”,十分贤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但是纵有女子痴情,苦心经营,婚姻仍然解体了。过错方当然在男子。这个昔日忠厚的男子在女子年老色衰之时,开始寻花问柳,开始过河拆桥,变得忘恩负义,食言而肥,全然不顾当年的誓言,也全然不顾夫妻多年的情义,真是十足的浪荡子、负心汉。可以说,所遇非人,男子品行较差是导致婚姻失败的直接原因。从制度的层面看。先秦时期,应该说礼教对人性的束缚相对比较薄弱,自由恋爱较为盛行。《诗经》中的《溱洧》就非常生动地描绘了青年男女在水边嬉戏玩乐自由恋爱的情景,《静女》《子衿》则传神地描摹出青年男女热恋中的心理。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原则,“
纳采(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求婚),问名(男方的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后到宗庙里占卜吉凶,结果为吉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凶的则到此为止),纳吉(占卜得到吉兆后定下婚姻),纳徵(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请期(请女方确定结婚日期),亲迎(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门外迎候)”的婚礼程序仍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适应性。按照正规礼仪结成的婚姻由于受到双方父母尤其是男方父母的认可因而在婚姻出现裂痕时会得到较多的干预,从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自由恋爱虽说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也要走部分程序,但认可度和稳定性都稍逊一筹。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因为男女双方都受制于父母的意志,做儿女的独立性较差,自由恋爱就为婚姻悲剧埋下了地雷。再者,古代有“七出”之说,指婚后女子若犯以下过错,男方可以休妻: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从诗歌内容看,后六条不可能与这位女子挂钩,但不排除第一种情形。倘若如此,婚姻便难以维持了。我们还可以提出若干假定:假如《氓》中的女主人公能够接受充分的教育,有足够多的谋生本领,假如她具有自立自强的现代意识,假如离婚再婚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假如离婚后男子仍需扶养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女子,那么,悲剧便不成其为悲剧了。从这些假设中,制度层面的因素便清晰地凸显出来。可以说,制度层面的原因是酿成不幸婚姻的根源。从人性的层面看。古代的故事在今天仍在继续上演,这表明,无论古今,人性是想通的。婚姻须由忠诚维系,但婚姻的基石又相当脆弱容易动摇。有功利的考量,有色相的引诱,有成长的不对称性的因素,有七年之痒的审美疲劳,等等,这些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杀手对婚姻造成很大威胁。一般而言,由于男女生理特征的差异,男女在婚后的魅力保持系数相差甚远。女性由于生育的原因,由于皮肤老化的速度更快的原因,由于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的原因,因而魅力衰减更快,所以在巩固婚姻方面处在不利地位。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形。例如杨澜,在大红大紫之时,她激流勇退,果断地选择到美国留学,而后又回到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如今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杨澜,却比年青时更有涵养,更具风韵,更有魅力。所以,女性如果选择持续成长,便可以挽住青春,保持魅力。当然,我们以此种标准衡量女性有苛求古人之嫌,但我们从中可以找到婚姻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人性的原因也与婚姻质量密切相关。
总之,《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既是命运悲剧,更是社会悲剧,还是人性的悲剧。在道德和审美之间,永远存在难以克服的张力,这种张力会撕扯婚姻的引力从而毁灭婚姻。因为道德,毕竟从属于人的社会性,而审美却是人的本能,所以,完美的永恒的婚姻可遇不可求,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仰望理想而继续向现实妥协。这大概就是人性的软弱之体现。 添加义项?致橡树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舒婷创作爱情诗2015年由李根执导并主演的微电影致橡树-舒婷创作爱情诗免费编辑修改义项名所属类别:诗词《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