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教学设计太原二十七中要旭琴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其意义。2.理解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培养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教学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其意义。2.理解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本诗为《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叙事诗,其中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非常突出。所以本课抓住该诗的这两个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步骤:一、导入:由小时候听童话故事的感受导入。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生读,正音正字,教师示范朗读,创设情境。2.梳理情节:恋爱(第一二段)——婚变(第三-五段)——决裂(第六段)三、圈点勾画,还原情境,品味情感。1.以“淇水”意象作为主人公回忆的立足点,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还原情境,揣摩人物心理,在书上圈点勾画,并做旁批。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恋爱——甜蜜婚变——痛苦决裂——清醒四、结合情节,比较阅读,品评人物。1.教师提问:当代学者鲍鹏山对本诗女主人公曾有过如此评价:“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结合文本评价人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2.与同时代的其他弃妇形象进行拓展比较,明确该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对艺术价值。小结:作为恋人:她浪漫、多情、温柔;作为妻子:她贤惠、勤劳、忠贞;2
作为弃妇:她贤惠、勤劳、忠贞。女主人公在她人生的每个角色中都扮演得恰如其分。她兼具女性传统美德和自我意识。其形象的光辉在于面对丈夫遗弃时的自尊自爱自强,反映了女性在争取婚姻自主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觉醒。五、总结表现手法:1.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婚恋三部曲,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结构)明确: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思想上也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性格变得清醒、刚烈。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用情不专、始乱终弃,性情暴虐。2.本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涵咏诗句、体会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一、二、五章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容颜。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又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艺术特色小结:1.对比手法;2。叙述、议论、抒情熔为一炉;3。比、兴手法。六、课后作业:1.思考《诗经》的比兴的手法在诗中如何体现?2.试把《氓》改变成剧本或小小说。3.推荐阅读:《思无邪》(安意如)《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鲍鹏山)附板书:氓恋爱——婚变——决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