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诗经》四首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淇水/欺骗 愆期/衍生 垝垣/兵行诡道B.罔极/惘然 隰水/潟湖 萝卜/尔卜尔筮C.涟猗/绮丽 县貆/绵亘 帆樯/不稼不穑D.呦呦/山坳 不恌/轻佻 上飨/不素飧兮解析A项,qí/qī,qiān/yǎn,guǐ;B项,wǎng,xí/xì,bo/bǔ;C项,yī/qǐ,huán/gèn,qiáng/sè;D项,yōu/ào,tiāo,xiǎng/sūn。答案C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C.王于兴师,脩我矛戟,与子偕作。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解析A项,“寘”通“置”;B项,“说”通“脱”;C项,“脩”通“修”。答案D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多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因其共收录了300篇,故而又称为《诗三百》。C.《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D.由于《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从而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解析B项,《诗经》收录的诗歌有305首,称之为《诗三百》是取其约数。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4~7题。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4.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解析回答第一问注意联系《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技巧;回答第二问可结合其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进行分析。参考答案运用比兴的手法,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用未落的桑叶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用枯叶比喻女子的衰老。5.举例说明这首诗所使用的“比”的艺术手法。解析首先清楚“比”这一手法的特点,然后找到运用“比”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两句比喻女子年轻时的美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比喻女子被弃时容貌憔悴衰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用来比喻男子的感情不专。6.《氓》中三处写到了“淇水”,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解析“淇水”属于环境描写,同时也体现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因此,可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比兴手法的效果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①《氓》中三处写到了淇水,所写淇水有实有虚,它成了一场悲剧婚姻的见证。②谈婚论嫁时,送子涉淇,淇水喻示了爱情的缠绵。③遭弃归途中,淇水湿帷,淇水暗合了婚姻的变故。④归家静思时,淇水有岸,淇水反衬了男子感情没有个定准。7.这首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解析导致男女主人公从恋爱、婚变到决绝这一悲剧的原因,表面看来是男子的变心,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层面的原因,可以结合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加以探讨。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深刻地反映了在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受压迫妇女的愤怒和不平。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第8~9题。无 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8.下列有关这首诗的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章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同袍”“同泽”“同裳”,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解析C项,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答案C9.每章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解析理解诗句大意可以发现,“同仇”是前提,“偕作”是对敌方式,“偕行”是奔赴战场,由此可见,三者构成了递进关系。参考答案在内容上层层递进。我们有共同敌人,我们一起合作杀敌,我们即将一起奔赴战场!(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0~11题。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艹贲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艹贲(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10.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解析熟悉《诗经》常见的表现手法,不难得出答案。答案重章叠句11.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解析“比兴”是《诗经》常见的表现手法,解答该题要指出用来作比、起兴之物,理解其深层的含义。参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芣 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衤颉⑦之。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发语词,无实义。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衤颉: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1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一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解析“怎样具体表现”这样一个设问,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是手法,作者在用词造句、设计经营等方面采用的手段、技巧。就《芣苢》而言,“采”“有”“掇”“捋”“袺”“衤颉”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即可。参考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1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解析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是很难。答案示例①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②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兴高采烈,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③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④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⑤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嘴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三、语言表达1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可变动句子语序,但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参考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15.依照例句的比喻形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生命是一张网页,你必须知道书写的内容和如何敲击键盘,这样才能操作自如,绘好人生画页。生命是 生命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修辞。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注意:喻体要准确,要符合逻辑。答案示例①(生命是)一支箭,你必须知道瞄准生命目标和如何运弓,这样才能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②(生命是)一艘船,你必须弄清到达的目的地和航行路线,这样才能把好船舵,不迷失方向。16.下面是一幅漫画,请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内容完整,不超过60字。解析根据画面来看,其中的人物戴着眼镜,踩着书籍去拿高处的苹果,可以推想,苹果应是智慧的象征。由此可以得出答案。参考答案“苹果”是智慧的象征,书籍是智慧的台阶。要想摘取智慧之果,就必须以书籍为台阶。书籍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