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永远的屈原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离骚》永远的屈原

ID:1156162

大小:946.5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2-06-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屈子行吟图[明]陈洪绶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开创了新诗体—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左徒三闾大夫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故名为《楚辞》《楚辞》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以《离骚》为代表,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其深远,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屈原经历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后又遭到小人的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和顷襄王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都城,屈原悲愤难抑,自沉汨罗江。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走近《离骚》——朗读指导“骚体”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离骚》第一节为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一般是每句诗两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活叹息唯爱慕修洁而美好束缚句首语气词谏诤废弃、贬斥薰草佩带加上采集香草神仙,这里指怀王荒唐高尚德行造谣淫荡本来善于取巧背向、违背通“措”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墨斗,指准则苟合取容准则忧闷通“悒”失意的样子原指(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突然通“圆”合责骂侮辱忍受保持 诗作赏析:①第1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思考:屈原因何而哀?为何流泪?为什么会“朝谇而夕替”?哀:同情人民生活多艰自叹人生多艰。 诗作赏析:①第1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是否一味哀怨?他报以怎样的态度?具有怎样的情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坚持真理,献身理想执着追求理想、勇敢捍卫尊严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第一节内容总结: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观察、选择道路长久伫立返回回原路使动用法长兰草的水边高地长椒树的山冈通“罹”未出仕前服装,指原先志向荷花荷花不知吾完只要确实美好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用做动词高耸的样子修长的样子芳香光泽光明纯洁的本质回头看放眼四望指辽阔大地繁多芳香浓烈更加明显。章,通“彰”美好受创而改变 “悔”只是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之后更坚定了自己的追求,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赏析第二部分:1、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词以及所领起的内容。悔:相道不察2、上文是“虽九死其犹未悔”这里是“悔相道之不察”。“不悔”与“悔”是否矛盾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读《离骚》——含情蕴味分节分句,仔细揣摩屈原的情感,读出其韵味。 合作探究:1、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从外在、内在两个角度来把握。 探究人物形象外在形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唯美高洁内在品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忠贞不移至善至美可与日月争辉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振兴中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探究艺术手法东汉王逸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鸟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抒情手法之一:比兴(比喻) 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绳墨”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移情法《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托物言志) 其次,运用对比和夸张:对比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了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栩栩如生;诗人以异花香草来比喻自己的品德,已富有优美的形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描写,更把诗人的形象刻画得崇高、伟岸、挺拔,在写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异样的光芒和色彩。 再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加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气势。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若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图》(范曾绘)对于屈原的抱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 择生和择死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司马迁与屈原,一个不惜带辱而活,一个却要死?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屈原毅然择死?有人认为昏君不值得效忠,不值得去死,你怎么看? 【一家之言】有人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我们不能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忠贞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若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死、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归纳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脊梁。 【提示】①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的理想奋斗,决不动摇。②理想的道路是曲折,为了真理应不屈不挠。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高洁品质。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哪些做人的启发? 名联欣赏汨罗屈子祠长沙岳麓屈子祠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近人集句吊屈原【注】呵壁:屈原放逐,入楚先王庙,见壁画天地山川神灵,呵而问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