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测试和离骚(节选)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测试和《离骚》(节选)二.学习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三.学习方法: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四.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测的情绪。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
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选于开头章节。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媭劝告,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暴(pù)霜露较(jiǎo)秦之所得B.窈(yǎo)然褒之庐冢(zhǒng)也C.仇雠(chóu)周景王之无射(yì)也D.莫(mù)夜月明汝识(zhì)之乎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B.莫夜月明C.南声函胡D.其孰能讥之乎3.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
C.D.4.下面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C.虽大风浪不能鸣也D.一夫夜呼,乱者回应。5.下列句中“焉”字用作代词的一项是()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6.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下面句中“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5)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7)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8)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A.⑴⑵⑻/⑶⑹/⑷/⑸/⑺B.⑴⑻/⑵⑸⑺/⑶⑹/⑷C.⑴⑻/⑵⑺/⑶⑹/⑷/⑸D.⑴⑵⑻/⑶⑹/⑷/⑸⑺8.下面句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9.下面句中“者”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0.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A.“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一句应在“以”后停顿一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一句中的“盖”是句首发语词,表推测语气,可作“大概”讲。C.“满招损,谦得益”出自《尚书》。()D.苏轼,北宋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11.简答题(用原文)。(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两个分论点是什么?答:(2)苏洵认为六国应如何抗秦?答:(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宏伟目标、险远道路和“志”这三者间有什么关系?答:(4)《伶官传序》一文的结论和推论是什么?结论:推论:(5)苏轼通过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考证,得出一个什么道理?答:阅读《六国论》中的一段,完成练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也。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2.补出文中划线内容。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终继五国迁灭()(3)义不赂秦()(4)始速祸秦()(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7)洎牧以谗诛()1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再”字与“后秦击赵者再”中的“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再接再厉C.田忌一不胜而再胜D.东山再起15.下面句子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16.下面句中“当”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当与秦相较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C.有大石当中流D.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17.下面句中的“或”与“或未易量”中的“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云霞明灭或可睹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18.简答。(1)根据本段内容可推知赂秦的三国是。(2)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答:
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练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发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注:忭(biàn),高兴,喜欢。繄(yī)助词,造物,指自然界的创造者。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1)亭以雨名,志喜也()()(2)予至扶风之明年()(3)雨麦于岐山之阳()(4)其占为有年()(5)商贾相与歌于市()(6)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20.选出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类的一项()A.以为休息之所B.民方以为忧C.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D.饥者不得以为粟21.选出下面加点字的用法与“三日不雨可乎”中“雨”相同的选项()A.周公得禾,以名其书B.余之力足以入,火尚足以明C.桴止响腾,余韵徐歇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E.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2.翻译下面的句子。(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译:(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译:(3)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译:23.作者在本文中所反映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相同,那就是。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①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②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也不能久留、构架鸠③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已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注:①永、柳:永州、柳州。②疮痏:伤痕。③鸠:同“纠”,聚集。24.“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一句中的“仲秋”指农历。“金陵之摄山”中的“金陵”指现在的(地名)。25.“子厚”即的字,《江雪》是他的名篇,写出该诗的第三、四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盍记之()故曲尽其形容()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27.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一句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春华秋实B.袖手旁观C.穷形尽相D.夏雨雨人28.把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29.作者欣赏雁山的两点,一是雁山具有的特点,二是这一特点符合作者的心境。(用文中词句回答)[参考答案]1.A较,jiào2.D3.B4.C使动,ABC均为名词作状语。5.B6.D7.C8.CD9.AD10.A.×B.×C.√D.√11.(1)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推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2.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3.(1)与,亲附。(2)迁灭,灭亡。(3)义,坚持节义。(4)速,招致。(5)向使,假使。(6)数,命运。理,与“数”同义。(7)洎,等到。14.C15.AC16.BD17.C18.
(1)魏、韩、楚。(2)对齐持贬斥态度,对燕赵持赞扬、同情的态度。因为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它的灭亡是自食苦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19.(1)名,命名;志,记。(2)明年,第二年。(3)雨麦,天上像下雨似地落下麦子。(4)有年,丰收年。(5)相与,一起。(6)炽,盛。20.C21.AD22.(1)那喜事的大小不同,但都表示不忘记。(2)现在上天没有丢弃百姓们,刚干旱就把雨水赐给百姓。(3)假如天上下珍珠,挨冻的人不能把它当做衣服;假如天上下美玉,饥饿的人不能把它当粮食。23.与民同乐。24.八月或秋天的第二个月;南京25.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6.何不;形体容貌;全27.C28.(所以)始终不被愚蠢的和尚、庸俗的士人开凿玷辱。29.完其太古之容色;严恭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