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甘肃省金塔县中学常宝华教材分析:《离骚》(节选)编排在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该单元主题为“梦想与追求”,在此主题统摄下,单元选入《论语·侍座篇》、中国现当代诗歌2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以及屈原《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一直被看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一支的源头,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绕不过去;另一方面,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这正好切合单元“梦想与追求”的主题。然而,作为古代以地方语言组织起来的诗歌,《离骚》一诗中生僻字多,
生难词多,加上诗人写作中委婉的修辞,大量意象的运用,理解诗句含义的难度极大。我们发现,不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版,教材编选者都对节选部分做了大量注释,并几乎为每一句提供了翻译。也就是说,如果脱离了编选者所给出的注译,不依靠有关教辅,师生对这首诗的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能读,这已经是学习该诗的一个成就,能顺畅准确地读,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就,而能在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部分意象内涵,把握诗人的意图,这真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了。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的相关知识和常识;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比兴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对照文下注释,并借助相关教辅、工具书认真完成《离骚》节选部分的批注,批注首先应注准生僻字的读音,其次注准生难字词的意义,有能力的,可参考文下注释尝试翻译;2.要求学生浏览《史记·屈贾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太史公对其的评价;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尤其强调应准备朗读范本。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从语文教材文学史编排角度,可由古典诗歌两大源头知识导入;2.也可由有关屈原的诗文对联、古今人物对屈原的评语导入;3.还可以从端阳节的由来导入。【设计意图】导入设计的两大功能,一是创设情境,二是激趣。二、作家作品信息要点:关于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粽子、赛龙舟的习俗。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沙士比亚、意大利单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3.风骚。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关于楚辞1.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2.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3.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
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设计意图】为学习提供文化及文学的常识性背景知识。这个环节,建议由学生完成。三、初读课文,感知节奏(一)诵读课文1.学生自读,教师检查学生批注情况,学生质疑,教师释疑。2.教师做朗读指导: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注意重音注意感情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3.老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给也课文分层。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4.学生大声朗读。5.齐读。【设计意图】
能读课文,读准课文,这是学习《离骚》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四、疏通诗句,感知内容1.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完善课前批注。2.要求学生将小组学习中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写在黑板上,由其他小组同学和教师做出及时解答。3.尝试翻译课文,不要求全文(指课本节选部分)翻译,可只翻译自己喜欢和能够翻译的语句,也可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信息要点: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民生活多么艰难。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各,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铺开衣襟跪着慢慢细讲,我已获得正道心里亮堂。驾驭着玉虬啊乘着凤车,在风尘掩翳中飞到天上。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我本想在灵琐稍事逗留,夕阳西下已经暮色苍茫。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阳迫近崦嵫山旁。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让我的马在咸池里饮水,把马缰绳拴在扶桑树上。折下若木枝来挡住太阳,我可以暂且从容地徜徉。叫前面的望舒作为先驱,让后面的飞廉紧紧跟上。鸾乌凤凰为我在前戒备,雷师却说还没安排停当。我命令凤凰展翅飞腾啊,要日以继夜地不停飞翔。旋风结聚起来互相靠拢,它率领着云霓向我迎上。云霓越聚越多忽离忽合,五光十色上下飘浮荡漾。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日色渐暗时间已经晚了,我纽结着幽兰久久徜徉。这个世道混浊善恶不分,喜欢嫉妒别人抹煞所长。……【设计意图】后续理解人物形象及诗人思想情感的保障。但若纠缠于字词解释与逐句翻译,恐怕不能按常规进度完成教学。所以这儿会有一个分歧:或注重文言基础知识,逐词逐句理解翻译,指导学生整理积累文言词语、诗歌意象等等;或粗通文意,直奔主题,甚至教师解说,学生笔记后完成诗歌背诵。都没错。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课文难度大,要把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并尽可能地把释疑的机会也留给学生,在翻译展示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五、品读语言,感悟形象
1.分析、讨论、概括:依据教材节选的标志,可将课文划分三层。一层(1-12):自述身世,强调其出身的高贵和后期修养,为后文明志作铺垫。同时表达时不我待的焦虑。二层(13-26):述怀与反省,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同时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三层(27-42):追求与斗争,诗人在解决了自身的困惑后,决意义无反顾地实践自己的理想,却遭遇对立的势力的阻挠与迫害。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的决然执著。2.赏析重点诗句讨论:在述怀与反省这一层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划出来,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信息要点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3.品读典型意象表现哀,诗人以蕙、芷作比。蕙是从心上长出来的一茎多花的兰草,芷则上草下止,是香味使人止步的草。都用来比喻诗人心系民生而提出的美政理想。表现怨,诗人用了两个事物。一是蛾眉,课文下注解明确指出这是比喻高尚的德行,但我德行如此高尚为何灵修不能体察呢?教师可补充介绍屈原的官职,三闾大夫是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子弟教育。众女都在妒嫉我的蛾眉,连自己辛勤培养的人才也变质了,传播谣言,最终使诗人被放逐,何其令人痛心。二是鸷鸟。《说文》执,捕罪人也。有捕杀之意。自己如同能捕杀众鸟的鸷,虽然凶猛,但遭世俗远弃,党人排挤,这已是与群小你死我活的严酷政治斗争了。表现悔,诗人所用之物颇多,如芰荷,芙蓉,冠,佩,等。原文中有一个词可以概括:初服。《楚辞集解》:“初服,未仕之初之所服者也”,用香草做成,干净芬芳。穿上初服,意为从黑暗的官场退隐。
幻境中的诗人三种情感正指向三条不同的道路:追求美政理想;与群小奸佞斗争;退身归隐。但退身大泽之畔是被迫,与群小的斗争又失败了,提出美政却不被理解接纳,诗人三条路都未能走通。故而在现实中只能用自沉泊水这一激烈的方式来与自己的不幸命运做最后的反抗。一个高贵的失意者,一个不屈的反抗者,一个无畏的追求者。这三种形象,是屈原自身形象的完整投影。朱光潜: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正是这种九死不悔、体解不变的反抗精神,让诗人站在了梦想的顶端,不只引发后人对他不幸的同情,更在今天引领我们走向难于逆料又藏有希望的未来。【设计意图】本课重点,也是难点。重点重在读懂,一懂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二懂节选部分都分别说了什么,三懂诗歌中所谓“香草美人”与诗人及诗人意欲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难点难在于纷繁复杂的叙事抒情中准确提炼信息。六、分析特色,走近“骚体”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2.语言特色。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3.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4.比兴手法。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教师可补充: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既然提出三种意象群,不妨要求学生进行整理举例,深入理解。【设计意图】楚辞体诗歌的形式特征,有必要通过这一首诗的学习而进行一个小结。而且,就这首诗而言,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七、板书设计高贵的失意者立志离骚屈原/灵均不屈的反抗者明志无畏的追求者成志(殉志)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