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材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离骚》教材分析

ID:1156370

大小:30.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6-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离骚》教材分析:《离骚》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这一时期产生了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经典的伟大作品,作者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为唐代诗歌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离骚》属于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汲取民族智慧”,“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同时,《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学习时,要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注意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诗体节奏。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多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了解,加上本单元学习之初,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高一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还是处于低水平,特别是面对像《离骚》这种年代久远,字形难辨,字音难读,意义难懂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但相信通过学生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主动思考,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离骚》,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2、能力目标: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 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 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二、屈原及相关文学知识简介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屈原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作为大诗人的屈原,他的诗歌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创。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2.关于楚辞“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三、整体诵读诗歌1、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 (1)指正生字的读音。 (2)诗句节奏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2、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引导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四、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要善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理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并产生共鸣。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以及《读本》中的《涉江》、《国殇》,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五、课后安排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第一段的意思。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3、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第二学时 一、教师设置疑问引入课题。读了课文,了解背景以后,你认为屈原被贬的原因有哪些?二、鉴赏诗歌第一段1、诵读理解:(1)学生齐诵,教师评价。(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教师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教师重点强调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疑难词句提示: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鉴赏诗歌第一段 2、讨论交流一。(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歌内容,梳理诗歌思路。 (2)小组交流发言。(3)总结明确:第一部分第1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第二层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第三层说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最后明确态度“伏清白以死直”,追随古圣人的理想。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3、讨论交流二:(1)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2)交流后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三、课堂总结诗歌第一段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第二段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四、课后安排1、诵读诗歌,并默写第一段中直抒胸臆的诗句。2、结合注释疏通第二段。第三学时 一、设置疑问引入课题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屈原是怎样做出选择的?二、鉴赏第二段1、诵读理解(1)齐诵 (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3)重点字词强调与提示  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  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缓行。使动用法。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长余佩……     高、长,用作动词。  唯昭质其犹未亏    “唯……犹……”,唯独(只有)……还……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4)疑难问题质疑探究鉴赏第二段2、梳理诗歌层次内容。  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二部分通过自省,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鉴赏第二段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三、探究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讨论:《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意境多么明净、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2、讨论: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3、讨论: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4、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说明。“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5、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明确: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对屈原的评价应该分两个方面:作为一位诗人,屈原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是失败的。屈原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6、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7、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明确: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四、分析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 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 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 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 课外阅读《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