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屈原
导入新课屈原与楚词解题课文串讲课文赏析思想内容文章特色《离骚》的浪漫主义知识延伸目录
导入新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屈原与楚词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子行吟图[明]陈洪绶绘
屈原雕塑
屈原墓
2、“楚辞”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解题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离骚》图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课文串讲
屈原画像
自沉汨罗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活叹息唯爱慕修洁而美好束缚句首语气词谏诤废弃、贬斥薰草佩带重复采集香草神仙,这里指怀王荒唐高尚德行造谣淫荡本来善于取巧背向、违背通“措”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墨斗,指准则苟合取容准则忧闷通“郁悒”失意的样子原指(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突然通“圆”合责骂侮辱忍受保持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观察、选择道路久久久立返回回原路缓行,使动用法长坐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通“罹”未出仕前服装,指原先志向荷花荷花不知吾完只要确实美好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高耸的样子修长的样子芳香光泽光明纯洁的本质回头看放眼四望指辽阔大地繁多芳香浓烈更加明显。章,通“彰”美好受创而改变
澳门“离骚”邮票
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我忧郁失意啊,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穷困。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参考译文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转过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课文赏析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原因是以下几个:A.“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B.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C.“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D.“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3、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天性爱美,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1、展示了诗人的“美政”理想,希望楚王效法历代圣君,不要重蹈那些昏君、暴君的覆辙;希望楚王“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便治国。2、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诗人批评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揭露了楚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3、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对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等等。思想内容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2、语言特色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文章特色
3、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4、比兴手法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5、“移情”技法的运用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图》(范曾绘)
《离骚》的浪漫主义《离骚》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杰、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现实之上;《离骚》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志和以身殉理想的不渝精神:讴歌理想是本诗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编织成幻想的世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悬圃(神话中的山),他以望舒(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神)飞廉(风神之名)鸾凰、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帝阍(天帝的看门人),下求佚女(帝喾的妃,商人祖先契的母亲),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第三,诗人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如,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格已富有优美想象,而集中的夸张描写,则把诗人品格的高洁表现到极至,具有了浪漫主义特质。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知识延伸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