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这是当代歌曲《孔雀东南飞》的歌词,通过摹写离别的伤悲,抒发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发出了“”的呼唤。是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多少有情人终生相守的渴盼,可是,劳燕分飞的惨剧又何曾消泯在人生舞台之上?著名学者陆侃如荣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涉及古诗《孔雀东南飞》,答辩将终,一法国教授率先发问:“何以孔雀要向东南飞?”举座愕然,面面相觑,陆侃如漫然应曰:“因为‘西北有高楼’。”盖《古诗十九首》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句,则孔雀只得东南飞矣。虽属戏言,亦足见敏捷。据言此事传入国内,杨明照数语人曰:“此答可入新《世说》。非此十字,不足以尽其妙!”“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1)《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又被并称为“乐府三绝”。
那清池中的涟漪依然荡漾,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也许是怨男恨女的血泪控诉,也许是人类文明的强烈呼唤。请记住:她,一个如水柔弱的女子为了爱情,向强大的封建宿命发出挑战;她,一个似苇柔韧的女子为了尊严,演绎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悲歌。就在她“举身赴清池”的一瞬间,将生与死、爱与恨、情与愁一并绽放。人们亲睹了美丽的爱情在自己眼前轻轻地、轻轻地撕碎……(2)赋、比、兴《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后来,“赋”“比”“兴”作为古代民歌的表现手法被继承下来,在后代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现代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多有运用,如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等。2.写作背景《孔雀东南飞》是一曲。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在漫漫长夜里,刘兰芝以自身的美丽、坚强与宿命相抗衡,那清池中层层的涟漪是坚贞爱情迸发出的火花,是怨男恨女血泪的控诉,是对人类文明最强烈的呼唤。“举身赴清池”这种凤凰涅槃式的悲壮,在那一瞬间穿越生与死,绽放爱与恨!3.相关知识乐府是古代的音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有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其文体较《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诗经》《楚辞》基本都是抒情诗,抒情过程中也时而穿插叙事,但叙事附属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乐府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伶俜( )聘( )请赍( )钱赏赉( )
明月珰( )珠玑( )日欲暝( )瞑( )目主簿( )薄( )暮踯( )躅踟( )躇遗( )施遗( )留便( )言便( )宜否( )泰是否( )摧藏( )藏( )匿答案:pīng pìn jī lài dāng jī míng míng bù bózhí chí wèi yí pián pián pǐ fǒu zàng cáng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终老不复取( )(2)箱帘六七十( )(3)府吏见丁宁( )(4)蒲苇纫如丝( )答案:(1)取,通“娶”。 (2)帘,通“奁”,梳妆用的镜匣。 (3)丁宁,通“叮咛”,嘱咐。 (4)纫,通“韧”,柔软而结实。3.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汝岂得自由( )(2)捶床便大怒( )(3)千万不复全( )(4)可怜体无比( )(5)本自无教训( )(6)自可断来信( )(7)处分适兄意( )(8)便利此月内( )(9)共事二三年( )(10)叶叶相交通( )(11)郁郁登郡门( )(12)蹑履相逢迎( )答案:(1)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2)床:古义,坐具;今义,睡觉的地方。(3)千万: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4)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5)教训:古义,教养;今义,训斥或从错误中得到认识。(6)信:古义,使者,指媒人;今义,书信。(7)处分:古义,处理、处置;今义,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8)便利:古义,吉利;今义,方便。(9)共事:古义,一起生活;今义,一起工作。(10)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11)郁郁:古义,繁盛的样子;今义,不高兴。(12)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常指奉承、拍马。4.找出下列句中有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1)孔雀东南飞( )(2)足以荣汝身( )(3)卿当日胜贵( )答案:(1)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2)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3)日:名词作状语,日日。5.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陪衬,这就是偏义复词。找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4)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答案:(1)公姥:公公婆婆,这里偏指婆婆。(2)作息:工作和休息,这里偏指劳作。(3)父兄:父亲,兄长,这里偏指兄长。(4)牛马:牛和马,这里偏指马。
6.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会不相从许( )(2)亦自缢于庭树( )(3)仍更被驱遣( )答案:(1)宾语前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被动句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一)实词(1)遣①为仲卿母所遣( )②县令遣媒来( )(2)区区①何乃太区区( )②感君区区怀( )(3)谢①谢家来贵门( )②阿母谢媒人( )③多谢后世人(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见①君既若见录( )②渐见愁煎迫( )③爱而不见( )(5)适①始适还家门( )②处分适兄意( )③适得府君书( )(6)复①幸复得此妇( )②红罗复斗帐( )③便复在旦夕( )(7)相①相见常日稀( )②及时相遣归( )③会不相从许( )④好自相扶将( )⑤儿已薄禄相( )(二)虚词(1)而①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2)为①为仲卿母所遣( )②阿母为汝求( )答案:(一)(1)①动词,休,即女子被丈夫赶回娘家 ②动词,派(2)①形容词,见识狭隘、浅薄,没出息 ②形容情意的诚挚(3)①动词,辞别 ②动词,谢绝 ③动词,告诉 ④动词,道歉(4)①助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如何 ②介词,表被动 ③通“现”,出现(5)①动词,出嫁 ②副词,顺从、依照 ③副词,刚才(6)①副词,又、再 ②形容词,双层的 ③动词,回复
(7)①副词,表示动作是双方的,互相 ②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此处代指“我”,指刘兰芝 ③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此处代指“你”,指焦仲卿 ④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此处代指“她”,指焦母 ⑤xiàng,名词,命相、相貌(二)(1)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表转折(2)①介词,表被动 ②介词,给、替课堂探究一、合作探究1.通读全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答: 答案: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第一部分:兰芝被遣——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夫妻誓别——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兰芝抗婚——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双双殉情——故事的高潮第五部分:告诫后人——故事的尾声2.第9、10段为什么要写兰芝临别还要精心打扮一番,礼仪道歉一番,真诚叮嘱一番?答: 答案:说明兰芝从心底里不服婆婆的嫌弃和驱逐,她认为“质本洁来还洁去”。礼仪道歉一番,说明她通情达理。真诚叮嘱一番,反映了她和小姑的亲切挚爱。3.从第25、26段看,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是受了焦仲卿的语言刺激,还是她死心既定?何以见得?答: 答案:①自从其兄逼她再嫁“太守令郎君”时死心已定。焦仲卿的误解只是坚定了她的决心。②起先刘兰芝未必就想到死,“二情同依依”时,她跟丈夫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现在丈夫还健在,她怎么会“独向黄泉”?从刘兰芝的思想性格特征看,她是坚强的,有反抗精神的,“及时相遣归”就是明证。4.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答: 答案: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二、归纳总结1.中心主旨
此诗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了这对忠贞的青年男女双双为爱殉情的悲剧,从而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自由婚姻与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坚决反抗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对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2.艺术特色本诗“富有民族特色”。第一,从序曲与尾声上看,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末尾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又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痕迹。第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先写美禽后写人,又以美禽比喻人,这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此外,以铺陈为能事的“赋”,也在诗中大量运用。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一种纵向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被逐作铺垫。还有兰芝离开焦家时那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装束、衣履佩饰、姿态容颜,尽善尽美,是一种横向的铺陈。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谴责。第三,诗中所描写的节日风俗、婚嫁礼仪等,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读写迁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爱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爱的抉择。焦仲卿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对母亲是依恋的,但对妻子也一往情深。焦母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让他在母亲与妻子之间作出选择。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他既不能放弃母亲,尽管她蛮横无理;也不能放弃相濡以沫的妻子。无奈的焦仲卿找不到两全的办法,只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也看到,爱不是选择题,爱没有等级,爱没有亲疏贵贱,我们不能为了狭隘的爱而戕害身边的人。◎相关链接任何时候为爱情付出的一切都不会白白浪费。——塔索生命是花,爱是蜜。——法国(2)解开束缚,放爱一条生路
仲卿在孝道与忠贞之间,选择了前者,选择了妥协。面对专横无礼的母亲,他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极尽隐忍之能事,虽也为兰芝辩解,但他的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兰芝被遣之际,仍然心存幻想,希望母亲收回成命,再接兰芝回家。在惊闻兰芝死讯时,他仍在痛苦地徘徊、挣扎,因为他太难摆脱“孝”的枷锁。焦仲卿如果能够解开这种束缚,他的人生也许会改写,他能够以其他方式孝顺母亲,他可以与兰芝比翼双飞,而不是让人生走进死胡同。(3)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尊严刘兰芝在遭遇焦母驱遣的时候,她没有流泪,没有乞求,而是冷静地道别,不卑不亢。在遭遇兄长逼婚时,她也没有哭泣,而是抱定了以死抗争的决心。这是为人的可贵的尊严。当人格尊严被践踏,刘兰芝宁可离去,也不愿乞求;当爱情的尊严被侮辱,刘兰芝宁愿选择死,也绝不苟活。◎相关链接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希腊谚语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普列姆昌德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柯林斯托姆根本不该为取悦别人而使自己失敬于人。——卢梭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4)中国式的大团圆之梦焦仲卿、刘兰芝死后化作“连理枝”,只是中国人的喜剧式的“团圆”之梦,是中国式的欣赏习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表现了人们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但另一方面这个结局也淡化了悲剧的色彩,不能像真正的悲剧那样给人震撼人心的力量。◎相关链接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余秋雨《废墟》2.在名句中选择古典爱情名句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②洞庭昨夜春风起,遥记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春梦》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④李商隐写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外国爱情名句①Loveisevermatterofcomediesandhowandthenoftragedies.——Bacon爱情常是喜剧,偶尔是悲剧。——培根②Sweetestjoythewildestwoeislove.——philipbailey爱情是最甜蜜的欢乐,最强烈的痛苦。——菲利浦·贝利③Man'sloveisofman'slifeathingapartTiswoman'swholeexistence.——byron爱情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命的全部。——拜伦④Oneiseasilyfooledbythatwhichonelove.——Moliere人容易被所爱的人愚弄。——莫里哀⑤Loveshouldbeatreewhoserootsaredeepintheearthbutwhosebranchesextendintoheaven.——BertrandRussell爱情之树应该深深扎根在泥土中,而其枝条则要伸展向广阔的天空。——罗素⑥Thebestproofofloveistrust.——JoyceBrothers爱的最好的证明就是信任。——乔治斯·布格泽斯
(二)素材这样运用《孔雀东南飞》读后幸福也许就是没有以后。每一个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没人知道以后。焦仲卿刘兰芝黄泉下相见,没人知道以后。《孔雀东南飞》与小时候灰姑娘、白雪公主的故事结尾不同,本质也大相径庭。小时候总会天真地问那以后呢,也许幸福是没有以后的,爱情也是如此吧。不管是焦仲卿刘兰芝共化鸳鸯,又或者王子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爱情之所以美应该是在过程吧。西风老树人家,池塘边的落叶星星点点,点缀在最纯美的年华。可能现在的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爱情,更不明白什么是婚姻。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匆匆地为自己的青春萌动起名为爱,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主人公那样,为爱情放弃生命,也体会不到婚姻的不易。也许更多的时候,青春期里我们所谓的爱情往往不是鲜花的盛放,而是一场兵荒马乱的草草收场。兵荒马乱中却总想着使青春的梦境不贫瘠,使雨季的泪水流得滂沱,使你我和他的故事成为传说,使飘散的回忆慢慢拢和,使时间定格在上一秒的美丽时刻。流年的风,风干了写着诗句的叶子。岁月的雨,打湿了泛黄的旧照片。也许很多很多年以后,再想起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又想起焦仲卿刘兰芝的凄美爱情,我觉得并不值得。又想起那场草草收场的青春爱情,会心一笑或是无尽心酸。也许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们还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然后笑着说一句:原来你还在这里啊。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王子和公主还幸福吗?焦仲卿刘兰芝黄泉之下相见厮守了吗?当初的少年是否清澈如昨?也许真正的爱情是看雪落无声,听细水长流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誓言只不过是过往云烟,相爱的人总会因为外界的一些东西而被迫分开,一如焦母的蛮横无理又或是兰芝哥哥的逼迫。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由最初对母亲抱有幻想到最后的绝望,徘徊东南枝的他还是放心不下生养自己的母亲,还是记挂自己年幼的妹妹,却又记挂着与兰芝许下的诺言。走来走去,思思量量,望向东南方向的天空,仿若,他又看到了昔日与兰芝相守的画面,却也看到自己在府衙忙碌而顾及不上兰芝,兰芝独守空房的场景,是啊,那一刻,他愧疚了,假若时光能倒回,可惜,时间只会一刻不停地向前。兰芝死讯传来,眼前的场景渐渐消散,焦仲卿心中一怔,是他提出要独赴黄泉的决定,却不想兰芝更加坚毅。回头望了一眼家的方向,许是心意已决,一片片枯叶落下,带走了他的情,他的牵挂,却留下了望向东南的爱,闭眼的瞬间,他仿若看到了兰芝。嘴角扬起一丝微笑,他知道兰芝在等他,他要快点,这一次,不能再让她独自落泪了。是啊,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女性美的一次震慑人心的展示汉代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新妇起严妆”一节仅十二句,六十个字,却浓墨重彩、烘云托月般地描绘了刘兰芝的女性美,刻画了一个美丽、善良、沉着、冷静、勇于抗争的古代劳动妇女形象。千载之下读之,仍使人心摇神荡,感叹不已。下面简略分析其写作艺术。一、动静结合、多角度地展现刘兰芝的外貌美
诗中这一节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的写作手法,用极细腻的笔触动静结合、多角度地展现了刘兰芝的外貌美。诗中从“著我绣夹裙”一句开始描述刘兰芝“严妆”的情形。绣夹裙,绣着花的夹裙,美观大方。著裙是着装的首要步骤,作者画龙点睛般地写了著裙之后,只用“事事四五通”一句作概括,省略了束素带、穿丝履、著饰物等其他诸多细节,用语简约却极具张力,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四句转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刘兰芝的服饰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这里连用了四组并列的意象:丝履、玳瑁、纨素、明月珰。丝履,绸缎做的鞋子;纨素,洁白的绸子。鞋子和束带用材高档,质地精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着装美,“流”字富于动感,使人联想到刘兰芝腰身的柔软袅娜。玳瑁,一种同海龟相似的水中爬虫,甲壳有光泽,可作妇女头上的装饰品;明月珰,明月宝珠作的耳坠,《陌上桑》中的罗敷也是“耳中明月珠”。发饰耳饰珍贵华美,这两个意象写出了刘兰芝的饰物美。“生小出野里”,丈夫也只是个“府小吏”的刘兰芝,穿着本不会如此珠光宝气,诗中运用了汉乐府民歌常用的夸张和铺排手法,借写刘兰芝的服饰美来渲染她的外貌美。最后两句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她的姿态美: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兰芝迈着碎步走路,身姿轻盈曼妙,风度高雅迷人,历尽磨难,她仍保持着青春的活力。此时,读者也许会屏住呼吸,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轻轻的喟叹:真美呀!二、在冷静的描述中,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肖像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以形写神”,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使人物“形神兼备”。作者以“他者”的视角描绘刘兰芝的外貌美时,笔调冷静舒缓,表情隐蔽,几乎没有直接赞颂,也没有描写最能“传神写貌”的“阿堵”(眼睛)和眉毛,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罥烟眉”和“含情目”的描写,而是在冷静的描述中,微露和暗示刘兰芝复杂的内心世界,显现女主人公的性格美。“鸡鸣外欲曙”点明时间之早,也许那夜兰芝彻夜未眠,婆婆的无端刁难,与仲卿分离的不可避免,以及可以预见到的回娘家后兄长对自己的逼迫,都使她备受煎熬。被遣回娘家对刘兰芝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大劫难。一般软弱的妇女会向焦母屈膝哀告,以图苟且安身,但她没有屈服,她要抗争。她不但要早早起来“严妆”,而且还要“事事四五通”,“严妆”是她表明自己无罪过,维护做人尊严,无声地谴责焦母的一种有力而含蓄的方式。“事事四五通”地有条不紊、不厌其烦地打扮自己,也折射出了她的心理:沉着、冷静。可以说,此时死亡的阴影已一步步地逼近了她,但她没有眼泪,没有嚎叫,没有哀求,而是把痛楚深深地埋在心底,不肯临别时在焦母面前流露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悲伤。当初她嫁入焦家时,是“严妆”而来的,今天她被遣回娘家,也要平静地把自己装扮得整齐漂亮。中国古代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命运不能自主,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赋予了焦母这些家长们以特殊的权利,肆意地折磨、摧残她们,甚至活活拆散她们的爱情和婚姻。刘兰芝“起严妆”的无声反抗具有石破天惊般的历史意义,她自尊、刚强、勇于抗争的性格也得到了一次集中的体现。面对这样一位内外兼美的女性,读者不能不肃然起敬。三、截取“富有包孕性的片刻”,隐现女主人公的人情美诗中这一节构思精巧奇特,艺术效果强烈。作者截取了“严妆”这一生活中“富有包孕性的片刻”(钱钟书语),把刘兰芝的外貌美和性格美推到了极致,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隐现刘兰芝的人情美。“严妆”本是心情愉快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才有的举动,兰芝被婆婆遣归,心中苦涩、愤懑,本无心绪梳妆,但她对仲卿一往情深,两人“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现在不得不分离,而且可能“渠会永无缘”,不是永别却痛似永别的分离怎能不使人柔肠寸断?在离开焦家的最后一刻,她要把自己最完美的形象留下来,让仲卿、小姑能时时想起她。当兰芝强压内心的悲伤,貌似平静地对镜梳妆时,多少对仲卿的无言的深情蕴含其中。“此诗乃言情之文,非写义夫节妇也”(《汉诗说》),看来前人也注意到《孔雀东南飞》表现的主要是焦刘的爱情。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兰芝上堂拜辞焦母,谦恭的态度,以德报怨式的“念母劳家里”的关怀,都显示出刘兰芝是一个心地善良、有涵养、知人情的女性,而与小姑作别时,“泪落连珠子”,“严妆”时强忍住的悲伤像决堤的长江大河之水,倾泻而下。一个真性情的刘兰芝跃然纸上,读者不禁为之一掬同情之泪。刘兰芝的形象也成为女性美的象征,千百年来,历尽岁月的风风雨雨,仍如雕塑般屹立在劳动人民的心中。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类文品读】青青河畔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中、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拨着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捉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拨、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妇。她凝妆上楼,一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妆也不是为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裸的热情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近无告的孤苦呐喊,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直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马茂元、赵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