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16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等一词多义词语。2.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4.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并欣赏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艺术成就。5.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6.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熟读诗歌,积累字词,掌握诗歌大意,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第二课时,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相关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爱情悲剧的根源,欣赏作品的艺术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导入: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并序)》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并序)》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二、相关背景知识1.《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被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三、作者及其成就《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总集。所收作品以写闺情的宫体诗为主,时间则自先秦至南朝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保存了大量汉魏六朝的诗歌资料,尤其是像《古诗为焦仲卿作》《上山採蘼芜》《陌上桑》《羽林郎》《日出东南隅行》《皑如山上雪》《越人歌》这样的名篇;同时它成书较早,对校正其他古书的失漏多有参考作用。四、快速通读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1.古今异义为仲卿母所遣(遣:遣返,休,指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今常用义为:派,派遣)
便可白公姥(白:告诉,禀告。今常指一种颜色)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槌床便大怒(床:古代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举手长劳劳(举手:告别时的动作。今常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逆以煎我怀(逆: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阿母大悲摧(摧,伤心。今义为:破坏,折断)便言多令才(令:美好。今常用义为:命令或使)恐此事非奇(奇:宜,适宜。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寻遣丞请还(寻:过了一些时候。今常用义为,寻找)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今常用义为:否定,可否。泰,好运气,今常用义为平安,安定)渠会永无缘(渠:他。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蹑履相逢迎(逢迎,迎接。今常用义为,奉承,拍马)叶叶相交通(交通:连接。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多谢后世人(谢:劝告。今常用来表示感激)2.通假字终老不复取(“取”通“娶”)箱帘六七十(“帘”通“奁”,梳妆匣子)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蒲苇纫如丝(“纫”通“韧”)奄奄黄昏后(“奄奄”通“晻晻”)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南)勤心养公姥(名词“心”作“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心)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手巾)卿当日胜贵(时间名词“日”用作谓语“胜贵”的状语,一天天地)(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槌床便大怒(名词“槌”带宾语“床”,活用为动词:拍,敲击)自名秦罗敷(名词“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取名,名叫)谢家事夫婿(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侍奉,服侍)交广市鲑珍(名词“市”带宾语“鲑珍”,用作动词:买,购买)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受否定副词“不”与副词“复”修饰,用作动词:保全)(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逆以煎我怀(煎: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像受煎熬一样”)足以荣汝身(荣:使……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受荣华”)便利此月内(利:以……为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最吉利”)4.“相”字用法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下文“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中“相”同此)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下文“久久莫相忘”“嬉戏莫相忘”中“相”同此)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下文“誓天不相负”中“相”同此)
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下文“怅然遥相望”中“相”同此)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她”)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5.偏义复词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公姥:原意为“公公婆婆”,这里的“公”字无意义,专指婆婆,下文“勤心养公姥”“奉事循公姥”中“公姥”同此)昼夜勤作息(作息:原意为“劳作和休息”,这里“息”无义,专指劳作、劳动)6.句式判断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用“非为”表示否定判断)被动句为仲卿母所遣(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宾语前置誓天不相负(这里的“相”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可译作“你”,放在谓语“负”之前,可看作宾语前置。与此相同的其余句子详见“一词多义”中的“相”字条)君既若见录(这里的“见”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自己,可译作“我”,放在谓语“录”之前,可看作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亦自缢于庭树(介词结构“于庭树”放在谓语“缢”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于台阁”放在谓语“仕宦”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资料来自:ruiwen/news/21359.htm,有删节)五、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1.概括故事情节,尝试用小标题来归纳故事大意。开篇起兴托物起兴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大意。(注意复述的线索)参考: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小结: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3.精彩片断朗诵感知。目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朗诵诗歌的精华,更好地把握诗歌大意。
参考:第2节,第9节,第10节,最后一段。4.序言部分。结合三个“之”字进行分析。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为诗的缘起。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5.开头和结尾研讨。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明确: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奠定了全诗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六、布置课后作业1.熟读全诗,把握大意,积累字词,尤其是“相”字的用法。2.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刘兰芝,从中体现了刘兰芝的什么特点?3.完成课后练习四。第二课时一、导入《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二、人物形象鉴赏1.刘兰芝焦仲卿形象分析探讨参考: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兰芝:坚强、持重、善良、忠于爱情,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仲卿:懦弱、孝顺、忠于爱情、叛逆者。(结合第2节、第9节、第10节,刘兰芝、焦仲卿的三次对话等细节来进行分析。)2.焦母和刘兄形象分析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兼施,一会儿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刘兄:诗歌对他只有七句话的描写,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三、拓展探讨1.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参考:(1)符合人物身份的对话描写。(2)铺陈排比。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3)互文。2.面对一个如此聪明、勤劳、善良、美丽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参考:①认为她出身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②认为她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③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④长期寡居,蛮横无理。妒忌儿子媳妇的恩爱和美。⑤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分享对儿子的爱。3.刘兰芝最后为什么选择了殉情?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参考:冷酷的现实使她放弃了最后的一丝幻想,只有死才能厮守相爱,只有死才能警醒世人,所以她选择了殉情。本文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4.刘兰芝为什么再嫁后身价反高?参考:这个情节反衬兰芝容貌出众,美名远扬,突显婆婆逼退兰芝的不合理。四、课堂小结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刘兰芝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五、布置课后作业1.继续熟读课文。对诗歌的名句宜背诵。2.完成课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