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4、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5、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二、关于诗题及“乐府”《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三、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2、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为诗的缘起。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3、复述故事情节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
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4、理清思路,将全诗32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明确:(见板书)5、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四、人物形象与对话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1)第2节:自请谴归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一“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遣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遣归之事已无可挽回。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2)第9节:齐读后探讨: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焦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3)第10节:拜母别姑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
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请个别同学读)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搥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
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五、讨论1、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明确: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全文,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当她看出“大人故嫌迟”时,自知“徒留无所施”,便顺从母意,主动请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节。可见焦母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因可能为:①兰芝不会生育。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哪一条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在《大戴礼记•本命篇》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七去”又名“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那么,刘兰芝又犯了哪一条呢?“共事二三年,贱妾留空房”,原来,刘兰芝犯了“无子”的大过。焦母令儿休妻,忌讳说出的理由便是“焦家不能断了香火”。②焦母恋子情结③门不当户不对。刘兰芝“自小生野里”,虽然她是一个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优秀女子,但在门阀社会里,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而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备了“品”的资格,所以焦母说:“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在她看来儿子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的。2、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明确:①
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常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携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壁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娶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言行。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守节事大”,的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②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正中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嫁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刘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礼法、道德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天下无不是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选择的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做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3、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既有对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惠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刘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逐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谴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会渗入自己的感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都是很好的例子。六、归纳中心思想本诗通过刘、焦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焦忠贞不渝的爱情与反抗精神。七、表现手法: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赋①我们已经知道诗歌中的第2节,第9节同样是用了“赋”这一表现手法,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请加以分析。明确: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②除此之外,还后哪些地方用了“赋”?明确:第13、21节。③第13节是第2段内容的简单重复吗?明确: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已经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一是兰芝自叙,一是兰母所叙。这样,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④第21节写铺陈写太守家操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有何作用?明确: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2)比①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3)兴①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尾声: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的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精巧,用心之良苦。故事的尾声和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的“七夕相会”
。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4)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明确: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八、互文1、有人说从“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这两句诗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个左撇子,这个看法正确吗?为什么?明确:不正确,这是互文。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此句意即“左手右手执刀尺绫罗”。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意即“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在村子四周叫喊冲撞。《劝学》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意即“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解惑的却不从师”。2、本诗中还有互文的句子,请你把它找出来。明确:“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早晚之间做成了绣夹裙、单罗衫。“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九、迁移阅读【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汉乐府•铙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