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23孔雀东南飞(并序)(鲁人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 2014高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城子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①。不思量②,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④。 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庾信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孔雀东南飞(并序)》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最先见于此书。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大戴礼·本命》中:“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1.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及焦母的形象。试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聪明美丽、知书达理、勤劳善良而又忠于爱情,决不屈服的形象。①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这一段述说,表现了她虽有无限的委屈悲苦,却不甘忍辱屈服的性格。 ②告别焦母时,她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从容冷静,显示出她勇于担当不幸遭遇,毫不示弱的刚强性格。③对于仲卿的“卿但暂还家”,不久“相迎取”的安慰,则明确表示“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说明她对周围环境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对焦母不抱有任何幻想。④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⑤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贤德和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种,即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景(诗歌中描写的景象及景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物(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及物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呢?(1)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对考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十分重要。(2)要抓住人物描写。从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也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切实可行的方法。因为主人公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外在的动作、神情等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抓住这些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关键。 (3)要重视景物描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和暗示作用。☞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五)”第10题 2.刘兰芝和焦仲卿之死为什么在当时有其必然性?对于刘、焦之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他们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由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的束缚。 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条相冲突,而焦母、刘兄则认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必然的。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们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们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就不复存在了。 而死,却表现了他们为坚持爱情理想而进行的抗争,赢得后世对他们的同情与尊敬。《孔雀东南飞(并序)》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直接寄托了人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如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刻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如仲卿:“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不仅表现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弃兰芝,他不再复娶的态度。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便自然而然得到了明示。第二,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三,语言描写要性格化。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 按照要求续写下面文字中的人物对话。要求:①要像胖工匠说的那样,具有个性。②文字要简洁,语意含蓄。③各写一句,均不得超过15字。四位能言善辩的工匠,振振有词地议论着某建筑物围墙该怎么处理的事。胖工匠说:“门一定要宽,才能体现‘开放’。”瘦工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矮而胖的工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而瘦的工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瘦工匠说:)“门务必要窄,才有利于‘把关’。”(矮而胖的工匠说:)“门要低而宽,实用而有气派。”(高而瘦的工匠说:)“门要高而窄,既要美观又要节约。” 1.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并序)》]【应用角度】爱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爱情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凄婉;爱情还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执著。爱情是生活永恒的主题,也是文学家永恒的主题,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需要爱情的滋润,多姿多彩的人生旅途需要爱情的陪伴。可用于“爱情”“坚定”等话题。 2.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并序)》]【应用角度】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焦仲卿、刘兰芝为追求爱情,双双殉情,演绎了一曲悲壮的旋律。可用于“离别”“知己”等话题。 2012年8月,田新丙被查出肝硬化中晚期,并伴有新生小肝癌,需进行肝移植。苏丹从医生那里知道了情况,并了解到肝源紧缺,眼看着前夫命在旦夕,苏丹回想起十年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做了一个决定,自己去医院做了体检。随后,苏丹找到医生说:“我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来帮助他,肝源那么紧张,时间就是生命。我要捐我的肝脏。”当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专家探究原因时,苏丹哭着说:“因为我爱他。” 在苏丹的印象中,爱情更重要的是内容,并不是一个离婚证或结婚证能说清楚的。我们有太多东西牵扯在一起,孩子、父母、家人、感情、彼此的回忆。这已经成为一份亲情了,我要不去做,心里会不踏实的。2012年10月31日,田新丙和苏丹夫妇在北京309医院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手术过程非常成功。 【媒评文摘】1.纵然有过分离,但她依然坚守对“爱情”的不渝,因为这份坚守,爱人的健康得以保全。——新浪网2.“仅剩3至6个月的生命”,曾像一把利剑,高高悬在两人的头顶。在离婚两个月后,田新丙查出肝硬化中晚期,并伴有新生小肝癌,他曾想过体面地离开人世,却被前妻苏丹紧紧抓住。复婚、捐肝,苏丹提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没有犹豫,没有后悔,始终坚定。这段真实的故事让很多人为之动容。——新华网 遥想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东南庭树下,刘兰芝,那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含泪回首。你依然放不下谁吗?是那临别与你殷殷寄意的仲卿吗? 兰芝,你遥遥地望向红尘深处那一座座富贵苍凉的朱门庭院,想你的仲卿将如何为你而伤心哭泣,想他将如何携一身风尘来追随你——那是你最奢华的梦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你也曾苦苦地奔波于这滚滚红尘,只为寻求你生命中的真爱。总是曹衣似水,吴带当风,美丽的女子总知道如何以哀伤的姿势倚栏。 日里你织素诵书,然而并不以为尺幅鲛绡之中竟会藏有你的痴憎怨苦,人生于你,不过是一段既无需取亦不可不舍的虚影浮云。然后,你遇见了他——焦仲卿。你所有十七岁少女的愁苦,因了仲卿——这个你心中眼中唯一的少年——而美丽起来。你的生命,如一枝春天的花,不可遏制地绽放了。是这般温润如玉的少年啊,才会令你感知这红尘万丈的媚惑,你愿意以陶醉的姿态沉沦…… 如同站在悬崖边,兰芝,你的脸上滑落了两行绝望的泪。那仿若渐去渐渺的庭院,藏着你与仲卿的故事,藏着你一生之中唯一的日子,藏着你曾坐愁红颜老的长干行。你终于决定离去了,离去——离去这风尘人间。可是,可是然后,你突然怔住了,于是,你凄婉的容颜遽然璀璨,然而你竟是无法言语的,你能拿什么来担当呢,除了你孤注一掷的爱与美。 仲卿——这个人海之中左右难立的男子,以他最后的坚决勇敢、最初的美丽情感,那般欣喜焦急地向你奔来……千百年后,我来赶赴这场历史的传奇,禁不住为他们的莫失莫忘落泪,谨以此致世间所有不离不弃的爱。【精要赏析】本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口吻,写兰芝的凄婉哀怨,抒叹息怜悯之情,如对面畅饮,故而亲切感人。作者善于采用靓词丽句,营造凄美的意境,语言精美而又无哗众取宠之感,因为文章以情做骨,以语造势,所以全文气势流畅,意到笔随,文质兼美。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4.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二、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三、教学难点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族气息和抒情意味。2.背诵课文。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吗?(找学生叙述)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社会不足为奇,早在此故事前就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 二、知识积累(幻灯片)1.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三、信息筛选你认为本诗的结构思路是怎样的?(见本课时“板书设计”) 提示:本诗的诗前小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梗概,交代了叙事作品中的六要素(时、地、人、事、起因、结局)。正文部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开始写兰芝向仲卿诉说悲苦,并自请遣归,是故事的开端;接着写兰芝被逐,这是故事的发展;再接着叙述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是故事的继续发展;最后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自杀,是全诗的高潮;从“两家求合葬”至最后,是故事的尾声。 诗篇以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神话结尾,写了兰芝、仲卿死后的情况,并提醒以后的人不要忘记这封建礼教所造成的悲剧。整首诗再现了兰芝和仲卿婚姻悲剧的全过程,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张合有度。 四、合作探究这首诗的开头与结尾各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首诗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它在诗中的作用是提摄全篇、引起下文,为全诗笼上一层悲剧色彩;诗的结尾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样写表达了人们向往幸福生活,抗议封建礼教的强烈愿望。 五、分析鉴赏1.研读“开端”部分。(1)集体朗诵第一部分。(2)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词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六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3)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句中,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2.研读“发展”部分。(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的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2)体味仲卿与他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贰,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 (3)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有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的表现。 (4)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被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任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解说:以上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借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情节结构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课堂小结诗歌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格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七、作业设计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部分。2.反复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八、板书设计孔雀东南飞 并序(乐府诗)发展阶段起讫小标题发展线索开端从“孔雀东南飞”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述全诗是按仲卿、兰芝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听《梁祝》,感受悲剧色彩。二、分析鉴赏1.具体研习诗歌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进行概括。 (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屈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了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拊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得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悲伤不已。提问: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明确: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提问: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计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兄长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提问:诗歌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明确:突出太守家生活的奢华以及对婚事的重视,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2.研习“高潮”部分。(1)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至“自挂东南枝”部分,体会焦、刘二人的生死爱情。(2)学生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得很决绝。仲卿出身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的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3.研习“尾声”部分。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像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后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明确: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 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以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课堂小结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正是在焦仲卿夫妻的死亡里,我们感到了灵魂的震动,《孔雀东南飞(并序)》的主题首先是一个人生的主题,是人的生与死的主题,是人的命运的主题。作者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记录了、再造了焦仲卿夫妻的悲剧故事。五、作业设计分析焦仲卿夫妻爱情悲剧的原因,并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 【知识拓展】一、《孔雀东南飞》简介《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葩,也是历史的镜子。 二、无情·生情·殉情——刘兰芝心路历程解读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描述了汉末建安年间一对青年夫妇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下遭逢的悲剧命运。这首现实主义风格的长诗所具有的强烈的批判精神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总被牵引到作品的思想意义上,人们几乎想当然地把刘兰芝与焦仲卿看做是一对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恩爱夫妻,其实这是一个阅读上的盲点。 长诗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女主人公刘兰芝内心情感变化的过程,这是我们深刻地理解这首古代乐府经典诗篇,对人性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点。我们不能忽略诗中的第一个情节——“自请遣归”,我们不能不注意,首先提出要休回娘家的并不是刻薄的焦母,而是刘兰芝自己!人们对此一般都理解为这表现了刘兰芝的性格刚强。其实结合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自请遣归的举动不仅是性格的表现,更是其思想情感的流露。 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根本不认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刘兰芝与焦仲卿概莫能外。而婚后的生活怎样呢?刘兰芝这样表达了她的内心感受:“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可见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觉很不好。焦仲卿做一个小官吏,经常不在家,刘兰芝抱怨“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抱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抱怨婆婆待她很苛刻,抱怨“君家妇难为”,对丈夫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要求,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她对婚姻生活的失望,也表现出她对焦仲卿这时并没有什么感情,因为爱一个人就会努力包容与他有关的一切,而刘兰芝自请遣归的举动正与此截然相反。 现代的人们一提起封建社会,马上就会联想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贞操观念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这期间礼教统治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变化。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 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入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按生活的常理推测,一个自请遣归的妻子绝对不会回娘家之后再为丈夫守节,而是重新寻找配偶,重新建立家庭。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有让她重新选择的机会,长诗情节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由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我们可以明确地断定,刘兰芝这时并不爱焦仲卿,她决意要离开焦家、离开焦仲卿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长诗接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的过程——是焦仲卿对她的爱感动了她,也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爱情。焦仲卿一直一往情深地爱着刘兰芝,诗篇中对此做了很多描述。如一开始他向母亲表白“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在被迫休妻时,他向刘兰芝表达自己的心迹:“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分离的时候,更是温情抚慰,山盟海誓,他发出了爱的誓言:“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刘兰芝渐渐被打动了。在丈夫一边被逼无奈服从母亲的旨意要休弃她,一边又真心劝慰她时,她虽有所感动,但仍说“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细数了自己嫁到焦家来的嫁妆之后,她这样说道:“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可见当时她的心理仍然是夫妻将要分道扬镳,各自过自己的生活。 第二天,在她被遣归回娘家的路上,焦仲卿来到车里发出的誓言深深打动了她,情感有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她说:“感君区区怀。”此时她的心弦才被丈夫的爱真正拨动。她说:“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开始有了对未来两人团聚、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也立下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可以这样说:这一对本来一直过着平淡的婚姻生活的夫妻,感情原本并不深厚,正是突然的变故——别离,使他们真正相爱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刘兰芝回到娘家后不断地有媒人上门提亲,于是刘兄要刘兰芝答应嫁给太守的儿子,其实这里刘兄的行为举止算不上什么“逼嫁”,与焦母相比,可说相当平和。他只是听说妹妹拒绝婚事时“怅然心中烦”,以兄长的口气开导教训了妹妹一番。而刘兰芝对兄长的话没有一点反抗,而是干脆利落地答应了婚事:“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刘兰芝为什么不向哥哥求情?原因自然是因为她了解他作为一家之长,“性行暴如雷”,没有商量的余地。在答应婚事的时候,她清醒地看清了现实,心中充满无奈和伤感,但此时并没有萌发死志,还没有殉情的决断。否则以她那刚烈的个性,决不会顺从地去准备嫁衣——“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然后“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门啼”。此时她还没有什么抗争的打算和力量,没有要为焦仲卿殉情的心理准备。 这是因为她与焦仲卿是在被拆散时,在分离时才真正开始相爱的,在爱的激情中,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缠绵中,他们共同憧憬的未来是美好的团聚,是幸福的生活,并没有切实地思虑将来的情境,如果将来事与愿违该怎么办。也就是说他们有“同生”的心愿,而还没有“共死”的决定。 让刘兰芝最后选择了殉情的原因是她在即将再嫁前夕与焦仲卿的会面,我们看到这时刘兰芝的神态和动作是“蹑履”“怅然”“嗟叹”,刘兰芝先说了一番话:“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由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心态是无奈,是痛苦,这是一种屈服于现实,做违心的事情,过违心的日子的痛苦。而焦仲卿对着即将要嫁给别人的刘兰芝,道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我们要注意在两个人的这段对话中,焦仲卿是后开口的,但是却先提出了殉情的意愿,而且是要独自去殉情!这个“独”字表明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情不仅是强烈、专注的,更是不求回报、不讲条件的。这让刘兰芝深深感动,“何意出此言”把刘兰芝的这句回答理解成她抱怨焦仲卿不理解她的处境和苦恼不够准确,它表明刘兰芝没有想到焦仲卿对她的爱会是如此执著忘我,这种真爱震撼了她,感染了她,激起了她要与他同赴黄泉的决心,最终定下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盟誓。 分析刘兰芝对焦仲卿产生爱情并逐渐加深的过程,我们不禁要为《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对人物思想心理变化过程细致深入的刻画而折服。回头看长诗的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我们就会感受到它不仅是为长诗笼罩上凄恻缠绵的气氛,更象征着主人公刘兰芝心路历程上的一次次转折。刘兰芝的精神境界非常通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最后的自杀是为爱而献身,而不是遵守封建礼教,“不事二夫”。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努力按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当无法忍受婆婆的专制又不爱丈夫时她毅然自请遣归,要重新选择生活、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当她爱上焦仲卿时则对他充满依恋,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他紧紧相连,以致最后“举身赴清池”,用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真爱。这真是一个敢于张扬自我,有着赤子之心的美女子! 课时作业(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