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孔雀东南飞(并序)从容说课《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最杰出的一篇叙事诗。它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为《焦仲卿妻》。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或者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吃人的本质,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忠贞不渝的爱情、对幸福美满婚姻的热切向往。本诗是汉乐府的叙事诗的精品,故事性很强。因此,首先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自行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其次,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诗歌竭力塑造了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如聪明善良、勤劳刚强的刘兰芝;忠于爱情,忍辱负重的焦仲卿;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的焦母;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的刘兄。人物分析时,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同为具有反封建思想和行动的两个典型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性格的差异。再次让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及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的艺术手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焦仲卿、刘兰芝的性格特点。2.品味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3.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刘兰芝的心路历程。●教学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特点。2.讨论法。如对个性化语言的分析及人物性格的总结。3.探究法。如探讨刘兰芝是自遭回家还是婆婆逼迫回家?刘兰芝的殉情到底是为了什么?●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及课文朗读诵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2.整体感知,理清诗歌的故事情节。3.具体研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期不足为奇,早在此故事前就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板书:孔雀东南飞二、解题多媒体投影:1.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宋代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中,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听课文录音。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3.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做诗的缘由。4.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解说:梳理情节结构,为下文赏析人物的语言打下基础)5.学生思考: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四、重、难点解决过程1.研读“开端”部分。(1)集体朗诵第一部分(2)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词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3)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2.研读“发展”部分。(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2)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贰,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3)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有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4)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被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解说:以上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借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情节结构的文学鉴赏能力)五、课堂小结诗歌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格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3.反复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