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和课件语文组徐大涛2015.12
《归园田居(其一)》——饥饿的自由,诗意的栖居【教学目标】1.走近陶渊明,了解其丰富的精神世界。2.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3.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4.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难点:①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②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躬耕垄亩,踏踏实实在做一个农民;他笔墨挥洒,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山水风景因了他的创作而带上了汗水的味道和泥土的气息,诗人也由大自然的旁观者变成了大自然的参与者。他就是中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是感受诗歌最好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拍,感受诗意。(一生读后,学生齐读全诗。)先看诗的题目,里面有一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哪一个字?(“归”。)围绕这个“归”字,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归处和归心。)归处和归心,是这首诗写的两个主要内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读诗赏诗。先看“归处”。诗人的归处是田园。写田园生活的八句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朗读并思考: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构建这幅优美宁静的田园图景?(朗读要求:女生诵读。)分析:(初读印象)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这些都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象,可见,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并没有追求新奇。语言:整首诗(包括这八句)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都是常见的词语,语言非常朴素。情感:悲痛欲绝,没有;喜出望外,没有。感情释放得很平和。这是我们对诗歌阅读的初体验。
走进去,会有新的发现。苏轼说:“陶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看这写田园图景的八句,思考:你认为哪一组句子是奇句?奇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整教学的顺序,相机点拨完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两次使用了数词,都是约数,而不是确数,为什么呢?计数不确,是乡村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官家子弟,饱读诗书的陶渊明(其祖父父亲曾任县令、太守)也在用乡村人的习惯说话、写诗,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已经融入了这份生活,他对田园生活有认同感、归属感(用诗中的话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1.对色彩的捕捉。想象一下画面。告诉老师,都有什么颜色?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色——很多颜色扑入眼帘,带着盎然的生命的气息。2.炼字。荫和罗。有人说,陶渊明炼字的功夫了得,荫和罗非常有表现力。思考:这两个字各自表现了什么?荫: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遮住了烈烈的阳光。风吹过来,绿叶婆娑,带给主人一室的清凉。罗:花开得很繁盛,层层叠叠的,竞相绽放。这两句诗准确地写出了陶渊明房前屋后的环境。这环境是清新的,也是色彩缤纷的。生活于此,诗人的内心该有多美啊!(可联系课后练习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1.写景角度的变化。有一个字提示了写景角度的变化——“远”,说明从这句转入对远景的描绘,也说明之前四句是近景——近与远:写景角度的变化之美。2.景与人的关系。远处的村庄昏暗、模糊,村落上方有炊烟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这是景,那诗人呢?同学们想象一下,老师想象了这样一个画面:傍晚,在田地里耕种的陶渊明放下锄头,直起腰,抹去额角的汗珠,抬起头,不经意地看到了远处的景象——那昏暗的村庄,轻柔的炊烟,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陶渊明的心就此融会在这幅画里,再也没有离开。3.叠词。“暧暧”“依依”,叠词的使用,音韵和谐,节奏舒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1.为画面增加了声音,但整个画面依然宁静——以动衬静——动与静:写景角度的变化之美。2.狗吠鸡鸣,鸡犬之声相闻。这诗句是这么的熟悉,我们在哪里学过呢?《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中“鸡犬相闻”的环境,此时的田园中有;桃花源中“怡然自乐”的心情,此时的陶渊明也有。简单的一笔,传达了丰富的言外之意。他想说什么呢?(我生活的田园,就是梦中的桃源。)小结:田园生活中最平常的景象,在陶渊明的眼里是那么的美,带给他内心无限的喜悦。诗人感情的释放很平和,但是感情的元素却很丰富——生活在田园中,他有归属感,闲适而又自在;对所居住的环境很喜爱,远处的一村一景都让他沉醉,让他平静而又安详;内心满足,觉得自己住的地方就是桃花源。所有的景语都在诉说田园之美,所有的情语都在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这是内容的角度。我们再看语言形式方面——这首诗语言非常朴素,但是,艺术的表现却很突出。叠词,炼字,写景角度的变化(近与远、动与静、声与色、淡与浓)……,不是未经锤炼的,是不露痕迹,是他艺术的造诣很高,已经化作了无形。所以,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但是,陶渊明的真淳不是没有内容,他的天然他的本色也不是一色,叶嘉莹先生说,陶渊明是“日光七彩融为一白”——他就像太阳光一样,把七种彩色的光线融会成为纯净澄澈的一片纯白。所以,苏轼说陶渊明的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表看起来很平凡、很干枯,实际上却是很绚烂、很丰美。
美好的田园是陶渊明身归之处,那么他的心呢,他的心将安顿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陶渊明的归心。(推荐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诗眼是“归”,归是回归、走向的意思。他是从哪里走向了田园呢?官场。从古至今,官场可以说是一片热土,很多人心向往之,那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田呢?用诗歌中的语句来回答。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2.“尘网”“樊笼”。网和笼子,被困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压抑,束缚。尘网的“尘”字,写出了官场的什么特点?肮脏,污秽,乌烟瘴气。既然本性热爱自然,官场又很黑暗,那他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官呢?(除了孩子多外)陶渊明是读书人,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他有这样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有才能、有愿望,这还要看他身处的时代(补充介绍相关历史)。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东晋政权内忧(集团内部军阀混战)外乱(五胡侵扰),四分五裂。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今江西九江)是军阀的必争之地。一次次的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怀着济世救国的美好心愿,满腔热忱投身官场,面对的却是黑暗、混乱的时代。一个人要以一己之力去对抗、改变一个时代,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他就需要作出选择:留在黑暗里,还是离开?我们看这两者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官场:获取薪酬,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却要身处牢笼,被人驱使。田园:躬耕垄亩,生活清贫,有时衣食不丰;但却身处自然,心享自由。一边是富足的束缚,一边是饥饿的自由,陶渊明该何去何从?陶渊明最终在历史的黑暗中,在世俗欲望的洪流中,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饥饿的自由。他也为中华文明的历史留下了铿锵豪迈的声音——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作出这一选择有没有经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痛苦与纠结?(联系屈原“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的纠结、彷徨)1.因为绝望而与官场决裂。29岁第一次出仕做官到41岁任彭泽令,这13年,是他为实现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尝试,却是不断失望,以至绝望的13年。他此刻的离开,不是主动的,是被迫的;不是心甘情愿的,是非常无奈的。2.内心孤独,仍坚持自己的选择。虽然他对官场很决绝,但是官场对他却是很温情。在他辞官归田的20多年时间里,不断有人向他招手,赠以粱肉,并且虚位以待;他的邻居看他过得太穷了,劝他说:整个世界都是这么的是非不分,你又何必清白呢,干脆和他们同流合污,继续回去做官吧;他的的妻子,不断地向他抱怨生活的穷苦。外界有诱惑,有劝说,身边人的不理解,使他很孤独。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从41岁彭泽令上辞官,到63岁去世,他终老田园,再也没有出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他的选择,他“饥饿的自由”。(PPT呈现下面的语句,边读边析)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与子俨等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经(其一)》)分析侧重点:生活贫苦;田间辛苦地劳作;作为父亲对孩子怀有歉疚;田园生活中的一切(书、酒、菊、风、雨、锄),都是诗人无言的伴侣。我们再来体会他“饥饿的自由”——(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进一步解读)陶渊明饥饿,是因为他的放弃,对金钱、对地位、对名利。而这放弃又为他赢得了宝贵的自由,身心能畅快地呼吸。“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安于物质上的失去,享受精神上的获得,从古至今能有多少人呢?所以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归宿。他痛苦中的选择,他饥饿的自由已经成为一面旗帜,穿越历史,在文化的高地上,在我们的心里,招展和飘扬。让我们带着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理解,再读这首诗。(学生思考,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结束语:一节课可以结束,但是,我们对一个伟大的灵魂的阅读不会停止。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一定会有一些时刻要面对选择,在是与非、清与浊、进与退、名与利、得与失之间,如果你感到彷徨、痛苦和迷惘,就请回到陶渊明的身上,在他伟大的精神世界里,寻找人生的答案。
农人田园诗的开创者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三维目标】1.走近陶渊明,了解其精神世界。2.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3.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4.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难点:①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②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标题:归园田居思考:诗眼是什么?归归处归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处初读:意象、语言、情感鉴赏:品味鉴赏(写景角度、炼字、用词等)
生活的田园,就是梦中的桃源。
元好问评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叶嘉莹评:“(陶渊明是)日光七彩融为一白。”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心
官场:获取薪酬,建功立业;却身处牢笼,被人役使。田园:躬耕垄亩,生活清贫;却身处自然,心享自由。富足的束缚饥饿的自由不为五斗米折腰!
饥饿的自由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与子俨等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
饥饿的自由诗意的栖居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一定会面对种种选择,在是与非、清与浊、进与退、名与利、得与失之间,如果你感到彷徨痛苦,就请回到陶渊明的身上,在他伟大的精神世界里,寻找我们自己人生的答案。
1、背诵默写《归园田居》;2、完成课内外相关练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