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
一、陶渊明陶渊明,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诗人,他也是晋代最伟大的诗人,代表着一种“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寒士气节。他的诗歌开创了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派。
1、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在田园生活中消解生活苦闷。他苦闷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志向无成之悲《白日沦西阿》“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
其二、时光流逝之痛“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其三、生活艰难之苦《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扣门拙言辞。”
《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的诸多苦恼,只有在田园生活之中,才能得到真正消解,田园之乐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田园风光的宜人《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躬耕田园的愉快《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三、乡土人情的醇厚《归田园居》其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移居》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崇尚真淳,委运任化。陶渊明毕竟是一个文化人,与一般农民不同的是,他在农村田园中过着一种精神生活、审美生活。
其一、崇尚真淳他更向往真淳自然的生活。《桃花源记》中的审美境界,其实是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源”——一种自然真淳的生活理想的追求。陶渊明总是善于领略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指精神上的理想境界。
其二、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是“委运任化”,即一切顺其自然。排除对生命短促的嗟叹是汉魏以来文人普遍具有的忧患意识。陶渊明是魏晋文人中对生死问题思考最多、最达观、超脱的一个。
他的哲理诗《形影神》三首最后一首《神释》:“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他的《拟挽歌辞》:“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他临死前不久曾作《自祭文》,对自己的一生作客观的总结,很平静地面对死亡。
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平淡朴素而淳美隽永平淡朴素表现在他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上,淳美隽永是指他作品中的精神境界是意味深远的,富有生活情趣与深沉感受,耐得住细细品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陈师道《后山诗话》:“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胸中之妙为其胸中之自然,田园诗与他的生命融成一片,他的人生追求、生命活动、审美理想都在其中。
平淡与隽永统一,场景与情趣统一。陶渊明则是以诗写田园,又把田园生活诗意化。这种自然本色美与他的人格类型一致,在他诗中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都是诗人高洁品格的象征。
元好问《论诗绝句》之一:“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小结:人一生的不同阶段,会喜欢三个诗人:青年时代喜欢李白,尤其是他痛快淋漓的诗句与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性格;历经沧桑的中年时代会转向理解杜甫:杜诗韩笔愁来读,恰似麻姑痒处搔;晚年“五十而知天命”,承认大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一切归于平静,开始喜欢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陶渊明代表的人格类型:独善其身,和蔼自然,乐天知命,对后代文人有深刻的影响,如王维、孟浩然、苏东坡、陆游等。但应注意其消极面。转“上下五千年”之“陶渊明”
《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故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田园居》其一赏析:“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归田园居》其一,全诗二十句,可分为三段。前八句为第一段,“方宅”以下八句为第二段。末四句为第三段。
第一段:追叙误落尘世和返归田园。首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接揭示出天性与出仕之间的矛盾,表明自己所爱志趣是在丘山田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园”两句,是追叙仕途期间急切思归之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故园”两句,写诗人终于下定决心,弃官归田。
这一段,层次井然。首两句从“世俗”与“本性”两方面着手,三四句具体写世俗,五六句写“本性”,七八句写舍弃世俗,回归本性。
第二段,描写田园的宁静风光。这八句,前四句写自家庭院的风光,后四句写村中的宁静气氛。这一段,诗人从前后、远近、听闻,用比较浓重的笔墨,勾画了一幅极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田园图”。
第三段:抒写诗人脱离俗世后的闲适、喜悦的心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全面概括了上段所写的内容,表明环境宁静,身心恬适,生活和谐自然。
末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为全诗总结,尽情倾吐了诗人从樊笼里挣脱出来,走在一直向往的理想世界中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