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薄、宁远的人生境界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3、感受诗中平静、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2、赏析诗人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课堂教学一、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有人给予他和他的作品这样的评价:(展示幻灯组片)◆“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梁启超◆“超然尘外,独辟一家。”江盈科(《雪涛诗评》)◆“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独,无这可写入。”王圻(《稗史》)◆“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腐殊相思。”元好问(金)◆“意不在诗,诗以寄意尔。”苏东坡(宋)◆“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白居易(唐)他自己说:(展示幻灯组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回忆少年时代,满怀豪情壮志,想要超越四海,就像鸟儿一般,能够挥动翅膀,凌空高飞。)《杂诗·忆我少壮时》◆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班生,班固。这两句说,姑且听其自然而生活吧,我最终要回到仁者的住所隐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诗》这个人是谁?【明确】陶渊明(幻灯片展示作者、背景)◆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在这两种矛盾思想的影响下,他四仕四辞,加之其所处年代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诗人最终厌倦官场,于41岁(到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毅然辞官,从此隐居,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于六十三岁辞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神童诗》写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是古人读书的直接目的,他们期望通过十年寒窗(这个“十年”是虚数,意为很多年),一朝成名,然后出仕,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在二十九“高龄”的时候终于第一次出仕,但四十二岁时就挂冠归田,这段时间共十三年。这十三年他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他为什么矛盾?为何而归隐?他归隐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将会在他的《归园田居》里找到答案。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页,看屏幕,我们将要了解什么——(幻灯)◆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二、听与读1、聆听诗配乐诵读要求:为生字、词注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2、跟读要求:模仿,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三、小组讨论屏幕上的四个问题,逐一明确
1、从何而归?【明确】官场(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后,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2、为何而归?【明确】读1-8句,(再链接入写作背景幻灯片)(1)本性爱丘山(田园)【明确】1-2句大意: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2)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官场黑暗),无法实现抱负。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什么意思?【明确】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羁鸟”和“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生物,鸟应飞翔于天空,鱼应游弋与江湖,失去了最适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只能让他们痛苦。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于宦海沉浮中,诗人只想要跳脱羁绊,回归田园,回归本心(天性)。思考:一个“误落”,一个“尘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尘网:指尘世。这里指仕途、官场。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人生有几个十三年?误落十三年,是一种弥足深陷后幡然醒悟的遗憾与悔恨。“误落”与“尘网”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3、归向何处?【明确】田园要求: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明确】(9-16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参考注释: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用语言描述带动学生联想,情景再现: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有榆树、柳树,它们的阴影遮住了屋檐,屋子前面罗列着桃树、李树。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尔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鸣。前四句写近景,写自己的住宅,环境清幽美丽;后四句写远景,“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犬,平凡的事物加以看似平淡的语言描述,却使一副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生活图景跃然眼前。流露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东坡评价这四句:“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4、归去如何?【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闲逸的心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四、总结从陶渊明的归隐以及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自耕自食),没有“车马喧”也不用“为五斗米折腰”。辞彭泽县前的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示“寓形宇内”不如“委心任去留”,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明了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辞官后所写《归园田居》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本事是《归园田居〃其一》,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清新美好,新生活的闲适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没有华丽的字词,没有繁复的写作技巧,却使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显示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美。五、讨论陶渊明有诗言:“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看起来他的生活是比较自得其乐的。但真实的情况是:若逢丰收,诗人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若遇灾年,就只有“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了。他辞官回乡的二十二年一直过的是贫困的田园生活,晚年甚至贫病交加。期间曾有人劝他出仕,他谢绝了。在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如此平淡自然。陶渊明宁愿清贫度日也不愿再次出仕,有人认为他是固贫守节、淡泊明志,有人认为他消极避世,你怎么想?【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等莫不如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杆高标,而平淡自然、淡泊宁远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界。六、板书归园田居陶渊明1、从何而归(官场)2、归去何处(田园)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4、归去如何(愿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