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作者简介:
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④道狭:道窄。⑤沾:沾湿。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写作特色《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D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