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陶渊明
陶渊明41岁时辞官归隐。时,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至其家:“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檀道济馈以粱肉,被拒。元嘉四年冬,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
令彭泽,耻折腰,入莲社,欲眉攒,寄奴何罪,慧远何功,名教慨沦胥,晋宋总非公世界;将抚琴,若无弦,或摊书,不求解,松菊吾朋,羲皇吾侣,馨香昭弈褀,子孙常恋旧柴桑。
[教学目的]1、了解陶所处的时代背景、陶的生活经历,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2、分析体会诗的平谈质朴的语言。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诗歌赏鉴的技巧。
[教学设想]1、多加诵读,仔细体会2、分析、学习语言特点3、正确理解,体会感情4、比较分析、赏鉴诗歌
晋陶渊明田园诗派南朝·宋谢灵运山水诗派唐王孟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注]①胡:为什么。②谏:挽回。③追:补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陶渊明“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个性与人生路的冲突“古之隐逸诗人之宗”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钟嵘《诗品》摆脱冲突、咏唱风光“馈以梁肉,挥之而去”呼应开头、揭示主旨----萧统《陶渊明》
研究、思考、讨论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简笔的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清雅。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恬静幽美、清新喜人动静结合、和谐成趣朴素自然、平静安详田园风光美
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园田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本诗作为《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一首,其两种情结冲撞痕迹清晰可见。请从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这种冲撞痕迹的一个字。误
“误”字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官场的厌恶。对曾经选择的悔恨。对脱离官场的庆幸。
此处提及作者“性本爱丘山”,“爱丘山”只能说明其兴趣爱好,并不能说明其本性。其本性到底是什么?拙率真的个性独立的人格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虚室——既指房间的简朴空寂,又指人心的虚空纯净。
视频欣赏
陶彭泽信手拈来,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唐顺之
【课堂练习】(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1题)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C
迁移阅读:归园田居(三)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生活?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前二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辞官退隐后的生活,并不是轻松的优游。衣食等现实的问题,马上摆在眼前,而这些又不能假手他人,因为既然成为平凡的小老百姓,一切就只能靠自己。在几亩田地上播种,竟是杂草比豆苗还要多的局面,可看出诗人对农事并不熟悉,加上土地的贫瘠,农家生活的辛苦已在不言中。其次<农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着前两句而来,面对「草盛」,只有早出晚归辛勤的除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陶渊明来说好象是奢侈些,他工作忙碌,每天披星戴月。这二句中的动词字特多,似乎令人更能感受到工作的劳苦。
接下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两句平实的记下路上情况,承前句的「荷月」而来。回家的路狭小,两旁的草木却高大浓密,在黑暗中走来已是不便,穿过杂草间,衣服难免被草上的露珠沾湿。辛苦的情况不言可喻。最后二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世上没有轻松的耕种,要过农家生活并不容易,但如果能达成自己的心愿,这些辛苦都变得微不足道。在世人眼中,为官就是安逸舒适的代词,陶渊明为什么放弃,而选择辛苦的农家生活?并不是他特别不怕吃苦,而是比起在官场志愿难伸的「精神苦」,农家的「身体苦」又算得了什么?与其追求物质,不如去求精神的自由,这两句正是陶渊明的人生告白。
用散文的笔调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情。课堂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