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洛阳市李金霞老师◆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教材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朗读诗歌,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陶渊明和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有两种人生道路:(1)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2)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1)做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板书题目,作者)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江西九江(一说宜丰)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我国
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也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自号“五柳先生”,有“靖节先生”、“隐逸诗人”之称。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现存文章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诗125首,多为五言诗。陶诗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田园诗中也有一些反映了自己晚年的困顿状况,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2、写作背景:陶渊明曾祖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有“大济苍生”之志,29岁出仕,不久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这是第一首为彭泽县令时,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定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三、读课文,整体感知:1、先听课文朗诵,再自读课文。2、明确标题重点:“归”即诗眼。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3、学生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2、为何归来?明确:(1)性本爱丘山(本性)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彻底悔悟。也许是一种托词.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2)守拙归园田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1)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2)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
,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五、艺术特色1、比喻2、衬托3、对比4、情景交融5、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六、课堂总结: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它四首诗,体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意境和心境。◆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