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一)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归园田居》(一)教学设计

ID:1159743

大小:3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园田居》(一)教学设计草屋八九间,五柳树宅,观菊抚松舞一曲淡泊躬耕自乐方宅十余亩,三径桃源,饮酒赋诗遗万世芬芳返璞归真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怀两袖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田园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三径就荒;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勇于放弃、敢于清高、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里滑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不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之人,不就是个“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竹篱密密,杨柳依依,烟云舒展,松菊犹存,您就居于这里。每日耕田、饮酒、吟诗、享乐,无时无刻不在表露着您的真:真性情,真言语。生活中要想做到这样一个“真”字,还是真需要些勇气与智慧。您在随波逐流与矢志不移之间终是选择了您的真理:容膝的宁静,桃源的和谐。在政治权利沉重,却又无比黑暗的时候,您硬是放弃了不易得来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您带着与众不同的清新与旷达,寻回一方心灵净土。这是您的生活、您的追求,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只不过是您窗前的一阵风、一串雨罢了。在最昏暗的日子里,灵魂深处却充满阳光。这就难怪您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清明、坚定!同学们,听到这些,你想起了谁?生:陶渊明。师:对,陶渊明。他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在诗歌史上有什么贡献?生:他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生活在汉魏南北朝时期,他写了很多山水诗歌,是一个有名的山水诗人。师:对,下面再补充一些重要内容——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师:他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大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与官场彻底决裂,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后来“不为五斗米折腰”释义为比喻有骨气、清高。师: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已经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我们能想起陶渊明的什么诗句?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师:同学知道这一首诗写于作者归隐前还是后,表达了什么感情?生:写于后期,表达了作者归隐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师:同学们所学的他的诗文里有没有这一时期的诗歌? 生:《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师:对,下面我们来学习《归园田居》第一首,看看此诗表达的感情与第三首有何异同。我们拿到一首诗,首先读什么?生:读题目。师:下面我们从题目入手来学习这首诗,题目《归园田居》怎样理解?生:回到园田去居住。师:回到园田去居住,诗歌可能会写到什么内容?生:写他居住的环境和他的生活情景。师:对,从题目我们便可猜测诗歌的大体内容,这是读诗歌的一种好方法,此诗内容和我们所猜测的相符合吗?我们学习此诗的具体内容吧。师:下面请同学听我范读,注意音速,停顿,体会诵读表达的感情。师:听了范读后,同学自由读诗,整体感知诗歌。要求注意景物的特征,读的同时,还需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画面,这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感情。师:整体感知诗歌后,有哪些字词或是诗句不懂的请主动提出。【注释】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③三十年:实际“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年)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年)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④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⑤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⑥守拙:守正不阿。⑦方: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⑧荫:荫蔽。⑨罗:罗列。⑩暖暧:暗淡的样子。11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12这两句化用汉乐府《鸡鸣》篇“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14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师:最后一句要读得缓慢而放松,如释重负那样。(师示范: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请大家齐读这首诗。师:我们再回到题目,即“回到园田去居住”,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学习这首诗,请同学看看作者如何围绕这一思路展开内容的。生:作者先交代了他回园田居的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一句是说作者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就热爱山林。正因为他的本性爱“丘山”,他才回归园田的。生:我认为还有一句“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也是表明归隐的原因,他把官场视为尘世的罗网,“误落”写出作者对官场的蔑视及自己做官的后悔心情,既然“误落尘网”生活如此不自在,就自然想回到田园去。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生:还有一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作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生活自由已被束缚了,他们想念自己的广阔的天地,自然就想回归自己的乐土了。相对官场来说,回到田园居住作者就是回到自己的乐土了。师:同学思考一下他回田园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哪一句?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因为他本性爱丘山,所以认为做官是“误落尘网”甚至说自己象“羁鸟”、“池鱼”。师:对了,此句中还有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作者的爱憎,体现他与众人不同的个性,正因为有这种不同与世俗的本性,作者才选择了在当时的人看来很难理解的道路,即有官不做而要自己去躬耕劳作,过辛苦的生活。师:什么时候他才得以自由了,诗中哪一句有交代他回归“丘山”?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句也是上下诗歌的一个过度。师:回到丘山的“鸟”、回到故渊的“鱼”过上了怎样的生活呢?我们把自己置身与作者的生活环境来感受一下,然后结合图画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注意顺序、景物特点、时间变换)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陋的茅草小屋周围有地十多亩,还有草屋八九间。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凝绿于夏,堂前挑李,列植成行,争艳与春,令人心驰神往。早晨或傍晚,这里更加安静,远处隐隐约约的村落,炊烟袅袅,若隐若现。在这里居住的人一定安闲自乐。师:说得很好,体会到主人公的“安闲自乐”心情了。生:还有,我最喜欢“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让人想起从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好象声音就响在耳边,而且声音是偶尔才有的,更能体现居住环境的安静,鸡鸣声嘹亮,而且站在桑树的顶端,给人一种悠然轻松的感受,这里用声音反衬安静,以动写静,更显其静。师:这位同学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认为作者以“声音反衬安静”,以动写静,从而更显其静。他的描述引起我们的想象。生:对,这里宁静祥和,鸡站在桑树上鸣叫,似乎在歌咏生活的自由、和平,这种生活十分恬静,给人舒适的感觉。生:我认为“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用了叠字,增强了诗句回环的效果,更能体现环境的安静,给人静谧、悠远的感觉,体现了陶渊明典型的“淡远”风格。草屋的前后栽有桃李、榆柳等,树叶把小屋遮住,更显得清幽。夜幕降临,袅袅上升的炊烟笼罩在村庄的上空,模模糊糊的,更给人和平宁静的感觉。师:经过同学的精彩的描述,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生:回归田园后轻松、自在的心情。(同学有所理解地说)师:现在他就不是“羁鸟”、“池鱼”了,他回到“旧林”“故渊”自由了。师:哪些诗句具体体现他在这里的生活状态?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作者在没有官场的束缚后,生活自由、轻松,有时会在家里饮酒作诗,有时还出去与一身干净的农民交谈。 生:我觉得他的生活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辰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所写的情形是一样的,都是那样闲适,虽然没有“鸿儒”往来,却让人生活得舒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这一段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桃花李花笼罩于屋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落相隔很远,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诗人也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单从诗境本身来看,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师:同学的理解很好,还能够联系以前的诗歌。作者的生活确实自由了,用他的话说,他终于“返自然”了。师:诗人首先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园田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接着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写景突出安静的特点,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对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大自然的热爱。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自然而然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师: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认为才是找到自我。你认为作者的生活态度可取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他的做法不对。在当时政治腐败,政局动乱的黑暗社会状况下,作者显得十分无奈,毕竟贪官污吏已占上风,单枪匹马难成大业,为了生活适恬,选择归隐田园,归回自己的家乡,不失为理想的选择。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自私的,因为他作为朝庭命官,为百姓之母,只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而弃百姓痛苦生活、国泰民安于不顾,是可耻之举。要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纵然力量单薄;但是你不去尝试,你又怎知道没有成功的一天。如果尽最大努力去尝试,或许会有转机,凡事终归一搏,生活才会精彩。即使是失败的,最起码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与百姓,英名流万古。所以我对作者归隐持反对态度,今天我们的生活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畏缩,力争上游,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生:我认为作者的做法没什么不好。一个人的力量又怎能扭转整个世界呢?再说人生苦短,我们更应珍惜人生,何必把自己的生活搞杂了。生: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遁世生活观,于国家于人民无益,表面上陶渊明似乎找到了田园之乐,但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又怎能安居乐业呢?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原始躬耕的生活,但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是不会倒退的。他的做法只不过是逃避现实,因此我不赞同陶渊明的做法。生:我不同意,诗人的态度是对的,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比比皆是,他只是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况且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我们的不同,当时社会背景不是个人所能扭转的。不可强说他一定要做官,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才是有用的人。他的失意隐居的做法,也为以后许多有志气却找不到出路的人,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道路。师: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而且能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我们评价一个人当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才不会架空。下面补充一点,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代,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奢靡,污浊之风登峰造极。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作者时官时隐,举棋不定。他们的时代,不象今天,不做官可以经商等,寻找另一条出路。作者的选择既有自己思想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