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文本分析陶渊明一生,其经历、思想和人格是既简单又复杂的,“一心处两端”(《杂诗》其九)是其人生的一个真实的写照。“一心处两端”,即一心而作两种打算,即出仕念头未泯,归隐之意又生。出仕是想“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归隐是想“击壤以自欢”(同前)。但在当时情况下,“仕”并不能使陶渊明“大济于苍生”,而“隐”却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享受到“击壤以自欢”的乐趣。于是,陶渊明在经历了数度出仕。又数度归隐的矛盾后,于41岁时从彭泽县令任上彻底辞官归隐,走上了更切合他个性和人生理想的道路。本诗即作于归隐之初,通过对诗人“性本爱丘山”志趣的表现和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辞官归隐以后愉快喜悦的心情。本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首二句和末二句是直抒其情的,特别是末二句,将诗人摆脱官场羁绊后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种轻松、满足和喜悦直截了当地表现了出来。而其余文字,均为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情景的描写,客观、宁静、平和、朴素看似不带感情,但其实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田园风光无比的热爱,洋溢着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无比的喜悦。不然,诗人不可能将在一般人眼里会觉得实在没有什么特出之处的农村景物一一如数家珍般地罗列、展示出来,特别是将“草屋八九间”这样的在一般人看来属于简陋、贫寒象征的“景物”置于自己的诗笔之下。人生理想不同,价值取向有别,审美情趣自然也就有了差异。作品以景传情,不仅紧扣了诗题,也使诗作于平淡中平添婉蓄之趣,读者耐人咀味。本诗风格风格既平淡,又淳厚。平谈表现在内容、表现手法、意境构造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诗中所写,全为诗人亲眼所见,亲自所感,毫无矫情,真率自然。纯用白描手法,不事渲染,笔法简净。没有奇特的意象,也没有奇特的意境。语言几全为前人所说的“田家语”,亦即朴素自然的农村日常语言。读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诗句,就仿佛是一位老农在跟我们对话。但本诗又还有并不平淡自然的一面,读来有韵味醇厚之感,是属于前人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
评韩柳诗》)的作品。这种特点的形成,在于诗篇充分表现了耐人寻味的淳朴的自然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表面的平和后面蕴含着炽热的感情。诗人离开官场来到田园之中,生活得到了自由,心灵得到了解放,精神找到了归宿和寄托,因此在他笔下的田园景物,就都成了他生活、兴趣和追求的一部分,无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盎然的情趣。此外,本诗虽采用白描手法、田家语言,仿佛信手拈来,略不经意,其实诗人也还是下了锤炼的功夫的。比如“荫”、“罗”、“余”字用得工妙;“暧暧”、“依依”为叠字,既形象又生动;“榆柳”二句、“狗吠”二句为骈句;“羁鸟”、“池鱼”、“尘网”、“樊笼”用作比喻:这些都能加深蕴涵,凝聚韵味,成为诗篇能于平淡中见淳厚的一些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