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大邑县实验中学凌小琴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三》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者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躬耕图,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及归隐山林的思想。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意在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读”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初读感知大意———精读领悟情感———赏读品味意境和语言”来落实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喜欢语文的占比30%左右,多数同学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不太喜欢思考通常都是较被动的学习。所以我结合新课标和本单元教学目标对古诗鉴赏的要求,设计了学生动脑联想和想象动笔写出“带月荷锄归”的画面,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环节。而且,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之前,学生接触的诗歌已较多,能简单的叙述诗歌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尤其是该年龄的学生对此诗描写的情感较难理解,所以我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用“知人论诗”的方法指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并默写诗歌。2.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人描写的画面。3.用自己的的话表述诗人的情感。4.赏析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赏析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赏析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及其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明背景1.导入:由《桃花源记》一文中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导入
教师:学习诗歌要“知人论诗”,你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多少呢?1.学生介绍诗人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背景图片二.观诗题,读诗文1.析题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先注音、划节奏,读正确,读通顺,读熟练)3.学生自由读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三.析情感,赏意境(一)合作探究,悟情感1.提问:诗中哪一句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再思考: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再提示学生再回忆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知人论诗”,结合本诗的字词句体会,讨论,探究。明确:这里的“愿”有着特殊的内涵。诗人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茂盛与否他都尽心尽力的除荒秽,也不是为了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种豆除秽,在这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一个“愿”字蕴含了诗人远离污浊的现实世界,回归自然、回归真我的愿望,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心情。“愿”就是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就是按照他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与官场决裂,还他真我的风采。出示图片,学生笔记。3.教师再提供另外一首田园诗印证。多媒体显示: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学生读诗,教师点拨。学生再读诗歌。4.教师提问:明白了诗人的愿望,那么,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里可看出诗人不以劳动为耻,宁愿劳动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换取富贵的心理,诗歌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二)赏读诗歌,品意境
引导学生赏析诗句的意境美1.既然陶渊明的愿望是美好的称心如意的,那么他是用怎样的诗句来表现呢?请大家赏读诗歌。教师进行诗歌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描述赏析第一二句,并示范朗读。2.学生自读赏析,互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身份、举止、心情来想像“带月荷锄归”的画面,并描述出来。3.相互交流。4.学生朗读,学生评读。指导:朗读时应读出一丝幽远、一丝温柔、一份宁静、一丝欢喜、一丝轻松。师生总结写法,让学生体会以景传情,景中有情的写法,自己体会诗句的意境美。四.归纳陶诗的语言特色提问:陶诗语言平淡而又简单,读起来为什么那么美呢?学生领会陶诗的语言风格并归纳:平淡自然,不见雕琢,不见修饰五.课堂小结1.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借平凡的画面引读者进入一种淡远的境界。他将平平淡淡的田园风光、平平淡淡的农村生活、平淡平淡的心情,用平平淡淡的语言来表述,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契合,淡中有味,这就是陶诗带给我们的享受。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2.学法指导小结:赏析诗歌要知人论诗,多读多联想和想象,结合具体的字词句品味意境,领悟情感。六.巩固与写作1学生背诵本诗。课后默写《归园田居(其三)》2.写作:把《归园田居(其三)》改写为《陶渊明的劳动生活剪影》,注重景物描写和人物外貌动作心理描写。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回归美好的田园种理劳动舒心月亮夕露景物有情愿愿望如意诗风平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