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设计者樊友琳)设计简说《归园田居》(其三)分别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三首。作者以平淡的言辞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躬耕图,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及归隐山林的思想。学习诗歌重在领会诗歌意象与意境,陶冶自我性情。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意在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读将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分为反复诵读推敲品读想象赏读三个阶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背景知识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和东晋政治资料。为讨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行为和东晋政治腐败的关系铺垫。
2、师: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出现过不少诗歌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古代一些诗人,不满现实,退避乡村、归隐山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吟咏田园风光来抒发情怀。这样的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就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了大量吟咏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篇。他虽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却又辞官归隐,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陶渊明为什么要放弃丰足的俸禄,而自甘贫贱,过辛劳的归隐生活呢?让我们走进作品,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反复诵读,了解思想感情1、学生朗读,相互点评;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节奏。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醒:注意荒秽荷的读音和意思。4、学生读、议,教师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艰辛;田园之乐。5、指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师:诗中哪一句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引导、明确:
最后一句,愿字有着特殊的内涵。诗人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个愿字蕴涵了诗人远离污浊的现实世界,回归自然、回归真我的愿望,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心情,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6、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背诵全诗。三、推敲品读,感受语言魅力1.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与乡邻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表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2.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3.教师点拨、评说并小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道狭草木长等诗句朴素如口语,不加丝毫修饰,而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含着朴厚深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使平淡的口语增添了无限的诗意,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4.教师从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中另选三句供学生欣赏,强化学生对陶诗语言艺术的感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漉我新热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四、想象赏读,领略意境之美1、师:这首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于平淡中见情趣。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领会诗歌闲适、惬意、诗意盎然的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示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2、学生活动。提示: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陶渊明的田园诗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他在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3、教师评说。
[点评]这个教学设计以读为核心,按照诵读--品读--赏读的顺序构建。其中诵、品、赏是手段,次第提升;理解、感受、领略是目的,逐步提高。这三个读的步骤是诗歌鉴赏的一种模式。另外,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其他篇目作扩展训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能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经典素材。第四个环节联系诗人身份、举止、心情进行想象训练,更富有情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练笔兴趣,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MSN(中国大学网)《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2 第2篇求全却失了“全”——《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预览〗求全却失了“全”——《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延川县永坪高级中学贺娜《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
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课件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3 第3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预览〗《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本文发表于《学语文》2017年第1期。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也是各种教材必选的诗歌名篇。中学语文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研讨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将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情与文本体式两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淡化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归园田居学情文本体式两个世界
美学观照 一、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