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马艳玲 ●盘龙区云波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敏而好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然、朴实、干练、刚柔相济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的喜爱。曾获云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美文诵读单项特等奖。始终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教育格言: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多次送课并获得好评 教材分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把这首诗和的其他诗结合起来看,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他们与古诗的对话,也正是建立在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首古诗,生字不多,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其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烦琐分析。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的初步认识。为孩子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组诗,一共五首,我们今天学习其中第三首。(齐读诗题)
"园田居"是陶渊明为自己乡下的住所取的名字,"归"乃回到。这首诗就是陶渊明回到乡下的"园田居",隐居生活大约一年后所写的。(再读诗题) 二、读《归园》其三 1.检查预习,通文识字 通过预习,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字音读准了。(指名逐句读诗) ①多音字正音:根据意思选择读音"盛""兴""荷""长". ②难读字正音:"秽"看偏旁理解字义。 2.注意停连,读出节奏 按这样的韵律,自己试一试,停顿处注意:声断气不断,音段意相连。 三、品诗中景色 1.再读古诗,诗中有画诗中描绘了什么? 2.交流互动,引导生疑 理——除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用心品析,悟情释疑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可动情朗诵,可小声轻吟,可静心默读,想想,在这轮月下,陶渊明的心中……把你的感悟简单批注在旁边,一两个词即可。(自主学习)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相机引导:解脱、自由、闲适、快乐、独善其身…… 3.感悟其"愿",师生小结 有了这样的心境,月已不再是月,而是无言的知己。 农事再苦,也不觉得苦,反而觉得乐。(板书:乐农事) 即使夕露沾衣也……(板书:夕露沾衣不足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收成不好,生活清贫也不足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事辛苦也不足惜。 从官场到田园,从书生到农夫,陶渊明的生活中还会有哪些"不足惜"? "诗王"白居易颂扬陶渊明:"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500多年后的宋代: 文学家欧阳修盛赞陶渊明:"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苏轼称赞陶诗:"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1300多年后的近代: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1600多年后的今天: 在课堂上,我们体会到陶渊明(引读板书) 2.课内得法,延展课外 东晋时期产生过许多文学作品,但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