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8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归园田居教案8篇

ID:1159847

大小:91 KB

页数:42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园田居教案8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之后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名:潜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齐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先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1、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能够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个性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十分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情绪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此刻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那里,不仅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构成鲜明的比较。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证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2、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七、课堂小结: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教案(二):  共1课时  归园田居(其一)  1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及《归园田居(其三)》,虽然对陶渊明的作品有必须的了解,但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自主地欣赏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一时恐怕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老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诵读诗文,疏通诗句,走入诗境,欣赏优美的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构建。  3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活动2【讲授】归园田居  师:我们先一齐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这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齐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教师一齐朗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三、作者简介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之后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名:潜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教师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教师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参考资料:  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构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之后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构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持续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超多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个性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期望。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齐走进他的《归园田居》,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大家听一遍配乐朗诵,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五、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桌能够互相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3、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4、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5、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6、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个性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十分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7、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8、归去如何?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情绪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板书:  六、品味田园风光。   1、请大家看这幅画面,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参考点评: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此刻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淳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那里,不仅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构成鲜明的比较。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证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七、理解情感,整体感悟。  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附]板书: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八、陶诗风格探究  师: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那么大家觉得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呢?——清新隽永、淳朴自然、  静淡远、宁静闲适。想听听古今学者对陶诗风格的评价吗?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陶诗语平淡,出于自然。”  苏者聪《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认为:“真实新颖,恬静淡远,朴素自然最能体现陶诗的艺术风格”。  朱家驰《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玄学的言不尽意》指出陶诗艺术特色是“言约旨远,意味隽永,常以精粹的文字包蕴无限丰实的内涵”。  九、自主探究: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师: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取,也有人说他的选取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样看?  2、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取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带给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应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取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杯具。陶渊明的杯具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杯具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带给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取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持续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取。因为当时的陶渊明应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必须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十、课外拓展:名句欣赏。  师:陶渊明还写了很多诗歌,其中的一些名句,我们一齐来朗读一下:学生齐读。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归园田居》其五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十一、课堂小结。  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活动3【作业】归园田居  1、背诵《归园田居》,默写在语文作业纸上。  2、请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陶渊明的评价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做在语文作业纸上,明天课堂上交流。  归园田居教案(三):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  一、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这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笫烙泻艽蟮挠跋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构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述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资料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能够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透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述表达出来的?  3、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  ⑴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证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证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那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情绪。  [附]板书设计  误落尘网——厌恶官场  恋旧林  向往回归自然  思故渊  5、研习第二层  ⑴释“守拙”  拙(zhuō)本义是“笨”,也作谦词,那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⑵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   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那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那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证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能够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  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能够想象出人民那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能够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那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  活古朴,怡然自得。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比较?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比较,一是“无尘杂”,   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这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能够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书设计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颠田园生活的情趣  感:无尘杂有余闲  5、简析第三层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先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能够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  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书:  揭示热爱田园之因——久在樊笼。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情绪,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述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归园田居教案(四):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地方?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取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取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明白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以前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取,但不同的是,他选取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取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情绪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取离开,选取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持续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述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能够。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取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用心好处。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就应兼济天下、用心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用心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此刻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带给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带给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感悟潜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持续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情绪。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教案(五):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诗歌《归园田居》,疏通释义。  2.了解陶渊明,理解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居田园的品性。  3.链接课外诗文,更进一步地理解陶渊明的形象。  一、导入:先自我介绍。  我们这节课说说陶渊明,先请学生介绍陶渊明(联系《桃花源记》)。  二、熟悉诗歌:  1、朗读   先明确朗读诗歌就应注意些什么  比如节奏、读音、情感等等。  自己朗读这首诗歌,用“/”画出节奏。  请一生朗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节奏后,群众读。  2.个别比较重要的词语:荷锄:hè,组词:荷枪实弹。  荒秽:野草;带月与披星戴月,不足:不值得;但:只,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讲析这首诗歌: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状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去望一座实有的南山,而是心中浮现出的喻意之南山。“南山”者,道教中相传为陈抟老祖修道之终南山是也,俗语中“寿比南山”之南山是也。陶渊明在其诗中明确记载饮菊花汁可延年益寿:“菊为制颓龄”。陶公居住地不必“偏”,心静而地自“偏”。他远离官场名利场,悠悠然作一农夫,究竟为何为的就是任情适意,为的就是在山水田园中延年益寿。这决非有功利之念,不达观,而恰恰是陶渊明真性情之流露:有酒喝且高寿,不就是陶公之所欲所求吗  应对这种状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理解。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此刻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晨兴,起来,谋闭而不兴,发生;水波不兴,起。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白描手法《湖心亭看雪》中:惟长堤一痕,……  《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动作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几联诗句,体现陶渊明诗歌什么特点  诗风:诗歌特点——平淡,质朴。能够用八字概括:常景,真情,至理,易字。  读到那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  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先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个性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十分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愿”究竟是什  这首诗没有说,我们能够从诗作中看出来。  《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你觉得哪些诗文句体现了陶的“愿”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这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超多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东晋著名诗人。  二、整体感知  带学生朗读诗文。  三、诗歌译文(上课时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读诗文(以问题为主展开教学)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能够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能够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先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那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好处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那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证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证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教案(六):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透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里面内含一位诗人的名字,大家注意听,猜猜他是谁?“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陶渊明)好,那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陶渊明哪些课文?有诗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还有学过《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这完美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吗?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陶渊明向往的居住地又是怎样的呢?这天,我们一块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记得板书标题和作者)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学习诗歌不仅仅要学会赏诗,还要学会品人。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文。对于诗人陶渊明,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一齐来温习一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自称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他幼年时,家世已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他到了29岁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不久他又归隐。后又几次时隐时仕。到了41岁那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彭泽督察,陶渊明因不愿为见督邮而穿官服束腰带等繁文缛节,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就有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退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了。从此他就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而陶渊明的作品大多都是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并且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构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又被称为田园诗人。  三、朗读诗歌,释题。  这天我们学的这首《归园田居》也就是他退隐后做的《归园田居》诗一组里的第一首。下面我们全班一齐来朗读这首诗。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那题目的意思是?(回到田园生活)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这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透过思考下面四个问题来解读诗歌。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3、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并思考这四个问题。  四、诗歌分析  (1)从何而归?(官场)  1.诗中作者把官场比喻成什么?(尘网、樊笼)  2.把自己比喻成什么?(羁鸟、池鱼,羁鸟是笼中鸟,池鱼是池中鱼)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官场的厌恶。)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什么还要出仕?从哪句诗能够看得出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个大失误。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为官入仕。而此时作者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样的门阀制度,官场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一个“误”字显出作者是那么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的说法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长。)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1.那作者他期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诗句。(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2.诗人笔下描述的这八句田园景色抓住那些意象来写呢?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拓展探究:3.这些意象都是十分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呢?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的呢?  全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近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画外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动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近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样样的感觉?(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这么美的田园生活,作者是向往,追求的。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无尘杂”“余闲”“返”体现了诗人怎样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此时回到田园的诗人情绪是如何的?(喜悦、闲适)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古有“学而优则世”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取。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用心好处。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取了舍弃。  小结: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不仅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也塑造了世上最让人崇敬的人格,值得我们学习。  归园田居教案(七):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一、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  二、透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三、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四、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透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忙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潜力强的同学还能够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就应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情感与态度:  透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透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让他们能够想象身临其境般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取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取?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取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以前做过这样的选取,但不同的是,他选取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取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  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略)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四、朗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问: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最之后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向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期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情绪:“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持续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略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这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  技礼貌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奈。“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持续一种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能够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十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取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这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带给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期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完美的家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教案(八):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教学:【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问题导入: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就进入了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前面我们刚学过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对中国古典的诗词有所接触,那么你们明白中国的诗歌在表现资料上能够划分了哪些种类吗?譬如说赠别友人的称之为送别诗;写边境军旅生活的称之为边塞诗;而写山水自然风光的我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你们明白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谁吗?(学生回答:陶渊明)是的,是陶渊明,这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耕读,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构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述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四、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赏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六、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取离开,选取归隐。)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此刻,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持续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提问:找出描述田园的诗句?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提问:作者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生活?  明确:闲适、宁静和幽美的田园生活。  提问:在描述这些语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以动衬静、白描、融情于景   延展:所谓白描,在描述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明白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八、全班诵读,小结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情绪。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比较阅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思考:  该诗在写景、抒情方面与课文相比有何异同?  附:板书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教学反思  说起要开《归园田居》的课,最初是让我有些忐忑不安的,因为诗人陶渊明的遭遇及生活的处境是此刻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阅历、情感体验的不足,造成了学生情感与课文资料的隔阂。如何去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隔阂,我想自己是比较迷茫,在如何处理本次公开课教学的问题上,我请教了高一集备组长跃辉师和我的指导老师明珠师,她们给我很多的推荐,在最初的教学设计当中,我的设计是显得比较平庸,重点不突出,幸而得到她们的指导,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思路。  《归园田居》是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这首诗的诗意相对前两首较好理解,所以本诗设计为以学生理解为主,教师以问题点拨的教学方式。这一课当中我围绕一个归字设计了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我的教学思路完全是根据我设计的四个问题展开的,除了着眼于课文的分析之后我还根据高考的要求,对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涉及:你认为本诗在描述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以此带出对“白描”这一重要的知识点的巩固,并进一步体会古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陶诗中的运用。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透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验。这首诗这样处理下来,教师觉得很简单,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感觉到是自己透过思索和讨论解读出了一向较为畏惧的古诗,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讲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理解作者情感方面的技巧还远远不够;二在诗歌诵读上还做得不好,既然是诗歌教学,那么务必要让学生多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三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没有给他们留太多时间,只是我在一味的讲授,就应要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独立思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