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潘蕊授课时间:2016年10月11日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1.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意境3.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4.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回顾《桃花源记》,运用作者生平导入二、整体感知1.通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畅2.诵读古诗读出重音,节拍,韵味。(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小组合作)。明确:①告别压抑的官场②种豆,农艺不精,但自得其乐③解脱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是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2).品味语言美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明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独特的意境,风格。你认为本诗具有什么样的风格?明确: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3.再读古诗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①诗的未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②读完本诗,结合作者背景资料和《桃花源记》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情?明确:①躬耕生活和归隐决心。②归隐田园的欢乐,恬淡,愉悦的心情。三、赏析方法小结学完本诗,你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了吗?
人——景(画)——情《使至塞上》王维下面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使至塞上》一、人:诗人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也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二、景(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归雁描述画面明确:①大漠的广阔②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③边塞的苍凉④作者内心的弧寂三、情:情景交融作者出塞,恰在春天,途中看见数行归雁北翔,看出苍凉之意。"征蓬″更给人枯寂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写出边塞壮美景色,把作者壮阔的心情及粗犷的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四、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钱钟书先生说过"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最大的区别就是外国诗歌多为直接抒情,而中国诗歌更注重"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学会解读景和情,就掌握了赏析诗歌的钥匙五、板书设计诗四首赏析诗歌的方法1、识作者,知背景2、赏诗句,绘画面3、品意境,悟情感六、作业布置书面:默写前两首诗研究性课题:课后题(三)预习:预习后两首诗诗七、教学反思《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知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就将教学目标定为学会鉴赏诗歌。在设计上就围绕诗歌鉴赏的方法来展开。以人-景-情为环节希望学生能够学会鉴赏方法。而对于《使至塞上》的就设计为自学篇目,让学生运用在第一首古诗中学到的方法去自学第二首诗。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学会鉴赏的方法:我还设计了以下环节:1.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2.抓重点词句分析古诗。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的地方:1.提前让学生有目的的查阅关于人以及写作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悟情感。2.在语言赏析时先充分的让学生诵读,带入情境,这样更容易理解。3.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画面,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为后面赏情感作铺垫。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第一首古诗教会方法后,让学生用第二首诗练习,不仅记忆深刻,还能查漏补缺。5.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朗读的指导。当然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1.课堂气氛不活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需加强。2.对于学生评价语言,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有些生硬。3.环节设计再精细,在环节设计上可以再精简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