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案例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案例反思

ID:1160182

大小:89.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案例反思张燕敏《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难点:由诗人描绘的田园生活图景,感知诗人乐在其中的隐逸情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寻访耕者: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辛苦地追赶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当我们不堪现代生活的重压和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时,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关掉手机关掉电脑,我们开始寻求精神的家园,渴望心灵的宁静与自由;我们开始喜欢农家乐、垂钓园、乡村俱乐部,人们开始怀念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开始向往鸡犬相闻的农村.在古时候,这样的例子也不乏少数,竹林七贤、郑板桥、谢灵运、王维⋯当然最为有名的就是作为中国“归隐诗人之宗”陶渊明,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归园田居》来了解一下陶渊明的田园情趣,来体会这样一位开荒于南山脚下的一位耕者的乐趣。(耕者的诗我们还记得吗?)二、看耕者其人:1、辛勤的耕者,爱菊—高洁、飘逸。《饮酒》,《归园田居》其三。2、田园诗诗祖。3、学生补充。老师聆听、补正。三、读耕者之诗:教学设想: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身入其境地读;告诉学生如何感悟文字的温热,以诗意地朗读。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四、品耕者之心教学设想: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变被动的听为主动地学呢?我决定谁的地盘谁做主。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问什么问题教学中就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学生提问、学生讨论、学生回答以及教师点拨几个环节。第1页共4页 1、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课前预设——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有以下几个:2、提出问题: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3、解决问题第一步:自己诵读诗歌寻找问题答案第二步:小组交流合作商定问题答案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探讨1、教师点拨重点1)从何而归(要解决为何而归的问题先要看归前生活)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尘网、樊笼—官场生活羁鸟、池鱼—诗人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补充材料: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2)为何而归?指导学生抓关键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迎合)总结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养家糊口大济苍生。2、彻底悔悟。3、追求人格的尊严与自由的心灵。引用材料: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补充材料:1、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3)归向何处?指导学生抓关键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4)归去如何?指导学生抓关键句:从所见、所闻、所感三方面入手。追问:笔下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触,有何特点呢?明确:宁静、闲适。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说,这几句诗,是对回归田园后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5)思考:文本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对话,那么诗人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第2页共4页 教师预设:此问题设置目的是指导学生对重难点部分进行小结,以加深理解整首诗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五、我也做一个耕者—我的一亩三分地。教学设想:让学生以课堂为自由空间,展开讨论,为一亩三分地积攒种子;以作业为耕地,自由播撒,我的一亩三分地,我做主。教师提问:有人认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有些消极,你认为呢?(学生展开课堂辩论,要求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评价不涉及个人观点,只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论证力度等。)提示:一般来说,学生会形成两种观点。一、诗人应该留在官场,不能因为一己之喜好而置百姓于不顾;二、既然他“性本爱丘山”就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时激流勇退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那么问题的焦点就在于他能不能为一方百姓造福。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即人本主义,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价值。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方面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另一方面要活出自我的价值。让自己的心灵快乐才是最重要的!2、作业:⑴陶渊明,我想对你说;⑵陶渊明归隐之我见。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六、看耕者远去这就是陶渊明的田园情趣。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虽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更为重要的是陶渊明在现实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他的所想要的生活,找到了他的“天堂”。对我们来说,如何在现实世界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七、盈耕者之境教学设想:拓展阅读,给学生一部枕边书,希望他们真实、自由地活着。《瓦尔登湖》这是美国散文大师、哲学家梭罗(1817-1867)的传世之作,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评选中,它与《圣经》等同时被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先经典”。该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与大自然肌肤相亲,在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大地诗意、重新塑造自我的奇特历程。在这个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地球村,这本书能唤起我们对很多美好事物与情感的遥远记忆,像荒漠中的甘泉一般滋润我们受伤的心灵。我最后给学生板书的是德国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言:世界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案例反思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学习无味,远离生活。因此本文的教与学,则以把握其心境、对你生活的感悟与选择为暗线。让学生在对现在生活感悟的理解、感悟中深入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并以此来思考自己的生活选择,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进而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陶渊明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那么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呢?陶渊明离开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哪怕它可以给自己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那么我们第3页共4页 是否可以追求那样的一份纯美呢,我们在生活中又要摒弃些什么呢?所以此课,特别注重人文性、情感性,让学生走进陶渊明,让陶渊明走入学生。通过此课的教授,在这点上,我们确实收到了与众不同的效果,让学生在古诗词中找到了古今相通的真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丑与美、善与恶,让学生不再以“老古董”的眼神看待古诗,亦让学生收获了一笔人文财富、情感财富。在此课中我还运用了《归园田居》的朗诵视频,深沉的朗诵再加上音乐图片的流动,及整个课件中特有的富有田园诗意的图片,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还能使不同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曾有人说“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所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我们这些教学设施还不太完善的学校和农村学生。在讲授此课中,我还有效抓住我们学生生活在农村的特点,让学生体会诗中对农村景色的描写。如果是他们,他们能否写出这样的一段文字呢?他们感觉中的农村是否如此之美呢?作者又是如何巧妙的把那些我们熟知的景物穿插在一起,写出如此美妙之文章呢?学生十六七岁,喜欢新鲜的事物,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让他们不要老去回味那些已经熟知的知识。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在知人论世这个环节学生一起了解陶渊明时,发现有的学生很熟悉,而有的学生一声不吭,为什么呢?经过询问,我知道了原来学生在初中学过《五柳先生传》,已经相较详细的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其事。于是,在第二个班的授课过程中,我把此环节设置为两个小问题,其一“陶渊明的诗作中无数次的提到了哪种花,为何独喜此花”,以此来了解其人;其二“由此可见,他的众多诗歌都是有关什么内容或景色的”,以此带入他的诗歌特点及其成就。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堂有意义的课,带给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心灵上的震撼。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注重这些方面的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情感飞扬的天地。第4页共4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