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胡 莎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当大家走入社会,摆在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1、通过出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2、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寻求一份怡然自得。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学生A:我选择第一条路。因为我们在学校努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然后施展自己的才华,报效祖国。 学生B:我选择第二条路。因为社会中有很多腐败和黑暗的现象,我就想归隐田园,脱离这种世俗。) 好,大家的选择各有道理。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请同学们看屏幕,首先明确通过学习,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34页。 二、读 1、范读并正音。 2、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朗读。 4、齐读。 三、四人小组讨论先前提出的四个问题,然后逐一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补充作者、背景介绍: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四、总结(列板书) 诗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写自己热爱田园,之后写到田园美,然后表达了自己愉快、舒畅的心情,对归返田园生活做了总结和赞美,同时也对官场做了否定。 由于文人的这种特殊情节,所以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的时候定是做了很强的思想斗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不容易的。虽然他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快乐,但其内心必有一丝酸涩。 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六、结束语 在座的各位同学们,也在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七、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隐士情怀: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 (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 (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而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为促进学生鉴赏,可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 误入尘网中→复得返自然(我欲乘风归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小白桦 陶渊明 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品味这首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 羁(jī) 暧(ài)
2、 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 本性、气质 性本爱丘山 天性、本性 池鱼思故渊 深潭 方宅十余亩 四周 榆柳荫后檐 遮蔽 桃李罗堂前 排列 依依墟里烟 村落 久在樊笼里 喻官场 3、 理清思路 全词共20句,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明确:回忆弃官前(前六句) 描写归田园(中十句)再回到眼前(后四句) 4、 内容分析: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爱憎感情?它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诗人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适俗韵”指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本能,“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作者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锈里小儿”,所以世俗的阿谀奉承,他一样也也没学到,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他的本性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对“误”字的分析:无限的感慨与辛酸,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尘网”的分析:对仕途的厌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摘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白描手法:这首诗采用我国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用清新浅近的语言,勾画 了一幅颇富情趣的农村图景。 点睛之笔: 久在樊龙里 复得返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 学 过 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 田园 生活。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4.明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4.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 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2. 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3. 教师点拨: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4. 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6.教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监利县棋盘中学何红兵教学目标: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二、走近作者:(课件展示)三、解读文本。 1、默读。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课件展示) 4、解读文本(课件展示) 5、齐读。 6、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讨论、明确:(课件展示)五、探究文本1、小组讨论:你认为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学生汇报)2、学生找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并汇报。(1)、学生汇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诗的味道,体会一下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吧!(2)、学生齐声朗读。诗的味道读出来了吗?(课件展示)(3)、下面我们再读一遍诗歌,读出它的情味来!(4)、(课件展示)那么同学们感觉到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了吗?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原因吗?让我们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和诗歌中去寻找答案。一起读一读他的《归园田居》一、三。(课件展示:《归园田居》其一)他面对困顿生活时不抱怨现实,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课件展示)“但使愿无违”中“愿”具体指什么呢?自由读。3、小结:五、拓展: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六、课堂总结:七、布置作业(课件展示)任选一题: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板书设计:归园田居陶渊明田园诗的始祖归愿课前板书课题古代诗歌二首目标学会评点式阅读。导入任务可同时告知大家,先选一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同时进行活动1、2、3。进行活动1、2、3时同时集体交流更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更正黑板上的默写。8分钟内。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自主学习了第三单元《古代诗歌二首》,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情况。1.一名同学朗读《归园田居》。2.一名同学背诵《山居秋暝》。3.一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榆柳荫后檐”到“鸡鸣桑树巅”六句诗。4.一小组向另一小组提问词语理解的情况。方法简介共计2分钟。转入教材设置的活动一。结合教材简介摘录法和评点法。摘录法:评点法:(重点训练)典型实例3-5分钟。下面我们通过老师提供的一篇评点例文,大致了解一下评点的特点。学生自读评点范例《秋天的怀念》了解评点的特点。评点重点词语的含义。
“秋天”指代什么?令人深思。秋天的怀念通过重点词语评述人物的情态与心理。“憔悴的脸”“央求般的神色”描绘出母亲的病情和心态。具体情节。母亲的安慰中有弦外之音。“妹妹”的透露才使我得其实情。人物语言。就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效果加以评点。评点结合生活实际,表明其真实性。在遭遇厄运之后,人的心态大都变得如此暴躁、绝望。作者也不例外。文章开篇便真实可信地交待了自己痛楚的心境,为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人物语言的丰富内涵。重点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通过对表现手法的评点,揭示表达效果。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虽不细致,却很传神,使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母亲的话令人撕心裂肺。体现了一个母亲眷眷的心。一个“再”,一个“竟”下得极为准确而饱含深情。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总评:本文构思极为巧妙,通过极为简单的情节热情歌颂了一位无私、慈祥的母亲形象,“菊花”的品质象征了母亲的人格,富有新意。“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的朴实话语定会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文章情节简单而完整,人物性格鲜明而突出。浓浓的思念之情溢满字里行间。从多个方面的表现手法上进行评点。用菊花作结,意义深远。最后的话照应前文,增强了表达效果。耐人寻味。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可板书重点词语。2分钟以内。阅读分析总结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评点可以评文中的词语、句子、人物、情感、表现手法、总体感受等。评点过程5分钟以内。学生自主摘录评点同学们可根据自读情况,从《归园田居》中自主选择一两个诗句或对全诗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评点,要形成通顺、流畅的书面文字。控制在7、8分钟左右。小组内合作交流分小组交流评点结果,同时每小组选择1名同学准备班内交流展示,对选中同学的评点文字全组同学要共同参与修订。控制在8分钟。班内交流每小组派出同学到讲台前交流自己的评点文字。控制在3——5分钟。自由交流如果有同学愿意交流自己的成果,可以踊跃到台前来交流,限3——5人以内。时间灵活掌握,离下课要留出1分钟。回归文本在评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诵读文本,力求背诵。最后可安排集体背诵。简要总结、布置作业课下以《荷塘风起》为例,进行评点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