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平淡的言辞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百世田园之祖千古隐逸之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起治理杂草顶着扛着只要意愿茂盛稀疏值得让朗读诗歌种:zhòng秽:huì荷:hè长:zhǎng
《归园田居》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归”从何而归?为何而归?解题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相机而动,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陶渊明而言,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背景介绍
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之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弃官归隐,选择田园生活
回归田园后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作者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田园劳作之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锄草的原因: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晨起来就去田里清除野草,劳作一天之后,扛着锄头归家,空中一轮明月陪伴他。荷锄晚归,披星戴月,写出了诗人的勤劳和执着,也暗示劳动之艰辛。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愿”具体指什么?“愿”,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不愿同流合污,因而甘受田园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前文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
这首诗通过平淡、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了田园之乐,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小结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适:适应,迎合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地上升。墟:集市即可理解为自然界,也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
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
守着自己心中那个与世隔绝的淳朴美丽的边城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