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与《雷雨》的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与《雷雨》的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ID:1160682

大小:48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曹禺与《雷雨》的故事——纪念中国话剧一百周年文、图/梁秉堃经典也许在中国话剧一百周年的日子里,说说有关《雷雨》的故事是有特殊意义的。有人说,《雷雨》是中国话剧的“第一戏”,是中国近代话剧的代名词,此言有些道理,因为虽然在1907年以后,中国渐渐地引来了以欧洲古希腊为发端的“戏剧”(通常的译名),它与歌剧、舞剧、哑剧有很大的区别,是综合了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并以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在内,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展现情节、塑造人物之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当时,在我国把这叫做“新戏”、“新剧”、“文明新戏”和“文明戏”,直到1928年4月经戏剧家洪深提议,众人一致赞同,将英文drama转译为“话剧”,从而使这个具有独立艺术品格和崭新艺术形态的艺术品种正式屹立于中国文艺百花坛上。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所上演的剧目还大都是《黑奴吁天录》、《茶花女》之类的外国戏,真正让话剧本土化的,确实属于“原创”的,而且能够站住脚的就是曹禺老师,在1933年写出的,1934年发表的,1935年在日本东京以中华话剧同好会的名义首次演出的《雷雨》了。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毫无疑问,经过历史长期考验的《雷雨》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可以说是通俗的经典与经典的通俗。它自从1935年在海内外上演以来至今屡演不衰、老少咸宜,已经有72年之久的历史了,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导演和观众,乃至世界上已先后有30多个国家上演过,并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可以不夸张地说,《雷雨》里丰富多彩的八个人物和复杂曲折的戏剧情节,在中国早已经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不管是有文化的与没文化的观众,都能够如数家珍似的热爱这一切,甚至能够整段整段地背诵剧中的精彩台词。这里,不妨举出一个例子来——第二幕鲁大海(向周朴园)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周朴园(厉声)下去!仆人们(拉鲁大海)走!走!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周萍(冲向鲁大海,打了两个嘴巴)你这混账的东西!(鲁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周萍打他!鲁大海(向周萍)你!(仆人们一齐打鲁大海。鲁大海流了血。)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仆人们住手,仍拉住鲁大海。)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请注意,最后鲁侍萍的两句台词都是悲痛已极地欲说又止,而且只说出一半便迫不得已地改变了方向,表面上看语言几乎是文理不通的,然而,其中的背景和潜台词是非常丰富、非常厚重、非常深刻的,以鲜明而又含蓄的笔法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复杂多变而又肝肠搅刺的思想感情,使观众不能不为之动容,而且能够过目难忘、过耳难忘,牢牢记在心里许久许久。这样充满中华民族审美观的戏剧情景,乃是中国话剧人的幸事也,壮举也!难怪有人说:“话剧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开始观众不多,影响不大,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群众性最广泛的全国性流行的大剧种,这主要是许多话剧艺术的创业者,特别是老一辈作家心血灌溉的结果,是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为我国话剧积累了一批保留剧目。这中间,曹禺的名字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他的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建立的划时代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应该说,当年在人们都纷纷翘首企盼着,能够产生一部我们自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皆为高水准的剧作出现时,《雷雨》应运而生了,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中国话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成就被大家公认为是年轻的话剧艺术,已经完全成熟起来之表现。也正因如此,曹禺老师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和著名的戏剧大师。这里,有人艺老艺术家苏民的诗为证——“幕启南开剧运新,水木清华起层云。郁凝《雷雨》闻天下,神往《日出》裂寸心。已将名篇传几代,仍挥劲笔写今春。岂惜百岁赠世界,梦寐舞台中国魂。”初衷“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在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蛙鸣那样的喜悦。我会呼出这些小生命交付我有多少灵感,给我若何的兴奋。”这,就是曹禺老师在24岁发表《雷雨》剧本时写出的《自序》,可见其彼时彼刻的感情激越,心潮澎湃之一般。话还要从头说起。曹禺老师早在19岁于天津南开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产生了写《雷雨》的念头。当时,他已经演出了几年的话剧,也改编和导演过一些戏,接触过不少中外的话剧佳作,既有了舞台实践的经验,又开阔了自己的艺术眼界。然而,正如他所说的——“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颗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于是,他开始觉得这是自己一生应该走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经历的光怪陆离生活中,看到过、听到过多少能使之思考的人和事。而且,魔鬼使他无比愤怒,弱者使他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他有无数的人物形象要述说,有不少的罪状要揭露。他深有所感地说:“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为此,他下决心动手写剧本了,从耕耘播种到收获果实,前前后后有五年之久,正好是他清华大学读书期间。《雷雨》最早远远不是只有八个人物,他写出了许多的人物小传,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手稿已经塞满了床铺底下。一直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剧本这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初稿。曹禺老师这段难忘的时光是到底怎样度过的呢?他这样介绍着:“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刻,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荡漾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奇怪,有时候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山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着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山石塔,在迷雾中消失。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晚十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像是沉浸在《雷雨》里。我奔到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喝足了玉泉山引来的泉水,才觉察这一天没有喝水。终于在暑假毕业前写成了剧本。我心中充满了劳作的幸福。我并不想发表,完成了五年计划便是最大的奖励。……写《雷雨》的这段历程是艰苦的,可也充分享受了创作的愉快。”那么,曹禺老师写《雷雨》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呢?简言之:“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这“原始”的、“野蛮”的情绪,不仅仅要揭露现实,还有着“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他这样如实解释着:“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代表这样性格的是蘩漪,是鲁大海,甚至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曹禺老师说:“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是的,他从高中读书的时候起,就开始写诗,其中有一首《不久长》——“不久长,不久长/袅袅地,他吹我到沉死的夜邦/我望安静的灵魂们在/水晶路上走/我见他们的眼神映现出/和蔼的灵光/我望静默的月儿吻着/不言的鬼/清澄的光射在/惨白的面庞/啊,是这样的境界才使我神往呦/我的来日不久长。”正如曹禺老师所说:“我的青年时代总是有一种瞎撞的感觉。”“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好像是东撞西撞,在寻求着生活的道路,人究竟该怎么活着?”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他写《雷雨》倒确乎是在写一首诗,他也正是一位很有天才的戏剧诗人。不是吗?机遇曹禺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老师写出《雷雨》以后,只把剧本交给了童年的好友、《文学季刊》的编辑靳以,并没有急于发表。1933年的秋天里,巴金从上海来到北平工作。当时,巴金和郑振铎、靳以等人,在筹办一个大型的文学刊物——《文学季刊》。编辑部就设在北海前门附近三座门14号院的三间房子里,中间的房子办公及接待客人用,巴金和靳以各住在左右一间耳房里。大约,靳以是因为与曹禺老师关系密切,为了避嫌起见,只把《雷雨》剧本暂时放在抽屉里,后来在偶然当中向巴金提起此事,才引起了注意。巴金回忆说:“北平三座门14号南屋,故事从这里开始。靳以把家宝(万家宝是曹禺老师的名字——引者)的一部稿子交给我看,那时家宝还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就像从前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一样,剧本抓住了我的灵魂,我为它落了泪。我曾这样描述过我当时的心情——‘不错,我流过泪,但是落泪之后我感到一阵舒畅,而且我还感到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身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精力。《雷雨》是这样感动过我。’然而,这却是从靳以手里接过《雷雨》手稿时所未曾想过的。我由衷佩服家宝,他有大的才华,我马上把我的看法告诉靳以,让他分享我的喜悦。《文学季刊》破例一期全文刊载了《雷雨》,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第二年,我旅居日本,在东京看了由中国留学生演出的《雷雨》,那时候,《雷雨》已经轰动,国内也有剧团把它搬上舞台。我连看了三天的戏,我为家宝高兴。”有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要依靠三个条件——一是天资;二是勤奋;三是机遇。三者缺一不可。此言不谬也。也许巴金的看中和鼎力推荐《雷雨》,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良好机遇。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此举,便改变并决定了曹禺老师终身的戏剧命运和人生命运。令人欣慰的是,这样一段“伯乐识骏马”的佳话一直在文艺界流传至今。动摇大约,连曹禺老师自己也未曾想到,在1950年的时候,他竟然对《雷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产生了动摇,乃至要对剧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据说,曹禺老师是从国统区来的作家当中,最早一个反省自己作品的作家。在没有外界压力,也没有什么人敦促的情况下,他主动对旧作进行了自我批判和改造。他甚至提出要把“自己的作品在工农兵方向的X光线中照一照”,以挖去“创作思想上的脓疮”。1950年10月,他在《文艺报》上发表了文章《我对今后创作的初步认识》。他这样的自问自答:“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我的作品对群众有好的影响吗?真能引起若干进步的作用么?这是不尽然的。《雷雨》据说有些反封建作用,老实讲,我对反封建的意义实在不甚了解。我的个人好恶,主管的臆断对现实下注解,做解释工作,这充分显示作者的无知和粗心,不懂得向群众负责是如何重要。”他甚至还说:“没有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不明瞭祖国的革命动力,不分析社会的阶级性质,而冒然用所谓‘正义感’当做自己的思想支柱,这自然是非常幼稚,非常荒谬的。一个作家的错误看法,危害之甚并不限于自己,而是扩大蔓延到看过这个戏的千百次演出的观众。最痛心的就在此。”他进而认为《雷雨》是歪曲了生活的真实:“我把一些离奇的亲子关系纠缠一道,串上我从书本上得来的命运观念,于是悲天悯人的思想歪曲了真实,使一个可能有些社会意义的戏变了质,成为一个有落后倾向的剧本。这里没有阶级观点,看不见当时新兴的革命力量,一个很差的道理支持全剧的思想,《雷雨》的宿命论观点,它模糊了周朴园所代表的阶级的必然灭亡。”于是,曹禺老师在1951年借开明书店要他出版剧作选集的机会,对《雷雨》、《日出》、《北京人》一一做了修改。其中,以对《雷雨》的修改为最大。首先,修改的鲁侍萍,因为她是剧本里宿命论的代表者和体现者。为此,加强了她与周仆园的斗争,说出了“你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有你这样的父亲就教出这样的孩子(周萍)”的直白强硬台词,使其成为一个敢于直面反抗的具有斗争性格的妇女形象;其次,把鲁大海改写成具有工人阶级的品质,有团结有组织的罢工领导者,当场揭露周朴园背后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和与官府暗中勾结的阴谋;再次,为了把周朴园改得更反动,增加一个人物即省政府的参议乔松生,与之相勾结;最后,大力修改了全剧的结尾——周萍按照阶级本性,不可能自杀了;周冲作为资产阶级的开明子弟,也不必触电了;四凤是受压迫、受污辱的穷家弱女子,值得同情,更是不要寻短见了。照此办理,《雷雨》就已经根本不是大悲剧了,与原来的初衷和面目完全变了模样。永远我以为,文艺作品的精品也好,经典也好,都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决定的,更不是一个个人所能决定的。现在有的电视剧刚刚开拍就被宣传成“精品力作”,那只能被看作是骗人的“大呼悠”而已。那么,谁才能有权利决定这件事呢?回答是——历史,只有历史。比如,几百年过去了,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一如既往地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而且越看越有味道,每看一遍都会有更新的、更深的收获,这自然是精品,与之相比,那些刚刚看完的戏剧,观众还没有进出剧场的大门就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怎么可以称之为“精品”、“经典”呢?这里,不妨引上一段年逾古稀的作家王蒙的话:“我从上小学就看《雷雨》,加上看电影,看了七八次,许多台词——特别是第二幕的一些台词我已会背诵。我特别喜欢鲁侍萍回忆三十年前旧事时说的‘那时候还没有用洋火’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这句话,我觉得现在的演员(不是北京人艺的朱琳)没有把这句话的沧桑感传达出来。我知道《雷雨》的情节与人物家喻户晓。我的缠足的、基本不识字的外祖母,在我七岁时就向我介绍戏里的人物,她说鲁大海是一个‘匪类’,而蘩漪是一个‘疯子’。”他还说:“《雷雨》已经在中国演了近七十年,七十年常盛不衰。这确实经典(即古典)之作,哪怕说此剧本有所借鉴,不是绝对地百分之百地原创也罢,只要戏好,就站得住,就大放光芒。”也许,这可以算作代表普通人的一种反应和看法。我们不妨再看看国家领导人的反应和看法,周恩来总理光看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就有七、八遍之多。而且,也是可以把其中的精彩台词背诵下来的人。上个世纪60年代?熏有一次周总理来看《雷雨》,当演到第二幕鲁侍萍和周萍那段重要戏(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时,朱琳说台词发生了口误,丢掉一个字。没想到的是,周总理看完戏回到家里,立即请邓颖超大姐给朱琳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得知是口误后,仍然再三嘱咐:“一个好戏里的精彩台词是不能够更改的。”周总理于1962年的春天,在召开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座谈会上,更为明确地提到了《雷雨》:“曹禺同志的《雷雨》写于‘九一八’以后,那个时代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民国时代。写的是‘五四’前后的历史背景,已经没有辫子了。写的是封建买办的家庭,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那个时代,这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有人问:为什么鲁大海不领导工人革命?《日出》中为什么工人只在后面打夯,为什么不把小东西(戏中的小妓女——引者)救出去?让他说去吧,这意见是很可笑的,因为当时工人只有那样的觉悟程度,作家只有那样的认识水平。这是合乎那个时代进步作家的认识水平的。那时还有左翼作家的更革命的作品,但带有宣传味道,成为艺术品的很少。我在重庆对曹禺说过,我欣赏你的,就是你的剧本是合乎你的思想水平的。”“时代精神要广义地来理解,问题在于作品站得住站不住。曹禺同志的‘三部曲’(指《雷雨》、《日出》和《原野》——引者),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侧面,表现了作家当时的思想。两部站得住,但《原野》就比较差。我是热爱他作品的一个,推荐他作品的一个。”如上所述,是从两类观众、两种层面、两个角度,而且是从相当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全面地、充分地、辩证地肯定了《雷雨》。这正如巴金在发给曹禺老师家属的唁电中所说的:“请不要悲痛,家宝并没有去,他永远活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是的,永远的《雷雨》,永远的曹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