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雷雨景象。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雷雨的景象,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黎明的河边》电影中雷雨景象的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师:雨是大自然神奇的生灵,也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闪光的精灵。描写雨的词语非常丰富。 师:如果要描写一场小雨,可以用什么词语? 师:如果想描写一场特别大的雨,又可以用什么词语呢? 师:看来描写“雨”的词语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还能吟诵两句描写“雨”的诗句吗? 师:太精彩了,诗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师:学习语文,就应该大量读书,大量积累好词佳句。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描写雨景的文章,当代著名作家峻青笔下的《雷雨》。 二、讲读课文,品词析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难理解的词句多读几遍。 师:同学们马上就进入了状态,读得都非常认真,相信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一定能读准确。齐读词语。 (强调“滂沱”的读音,解释“昌潍平原”在山东潍坊一带。) 师:快速浏览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这场雷雨写得如此让我们惊心动魄? (回顾总结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按顺序,抓特点。) 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 第一部分(1到3自然段),写大雨到来前的自然景象。 第二部分(4到5自然段),写暴风雨来了。 师:作者按照雷雨的发展变化顺序来写的,文章条理非常清楚,每一处景物的变化更是刻画得栩栩如生。 师:请同学们默读雷雨这一部分,画一画作者写了雷雨到来之前的哪些自然景象,抓住了什么典型特征,在书上做一下标注。 (生逐一汇报,谈理解、体会。师随机板书。)
旷野:黑暗,大地似乎是沉沉的入睡了。 师:本段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雷前的黑云比喻成破棉絮。 雷声:雨前雷声的特点是沉闷又迟钝。 闪电:在黑云上呼啦呼啦闪烁。 空气沉闷而潮湿:蝉闷得竟然在半夜里叫了起来。 (四名学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 师:雷雨前作者更多的笔墨是描写了风。雷雨前的风是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狂的顺序写的,刻画得如此细致入微,让我们感觉如此真切。 (生谈理解、体会作者运用了动词和象声词来表现风的力度。) 轻轻的微风――掠、翻、戏弄――簌簌声――风大了――狂乱的摇摆、断落、啸――咔嚓咔嚓 师:作者用“夜行人的衣襟”“枯叶”“田里的高粱”“树上的枯枝”等侧面描写来衬托风的变化特点。这段话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 师:无形无影的风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惟妙惟肖,让我们试着来背一背吧。 先是一阵()微风,从西北的海滩那边()掠过来,()翻起了夜行人的衣襟,()路上的枯叶。旷野里响着一片()。一会儿,风大了,田里的高粱(
)摇摆着,树上的枯枝()断落下来。一阵()啸声,从()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低沉了。沉雷似乎已经()乌云的(),“()像()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 师: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风雨来了。 师:自由读这一部分,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生联系上文谈体会,谈理解。) 语言文字训练:比较一下,如果把“狂乱地”“金钱似的”“吃力地”这几个词语去掉,句子表达的效果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闪电,时而用它那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庄稼,照出了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点,照出了在大雨中吃力地迈动着脚步的行人。 师:气势磅礴,如海啸似潮涌的雷雨真是让人心惊胆寒啊!想亲眼目睹昌潍平原上的这场雷雨吗? (放课件,展开想象,用朗读再现雷雨的景象。) 三、归纳收获,拓展延伸 师:这篇课文作者按雷雨前、雷雨时的顺序紧紧抓住了大自然景象的变化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生动传神、真切形象地向我们再现了昌潍平原上这场惊心动魄的雷雨,我们可以学习这些写法写写我们家乡哈尔滨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