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Z三窦娥冤(节选)张国义教学冃标: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2.分析窦娥的艺术形象。3•品味课文的戏剧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1•课文主要人物形象和杂剧曲词语汇。2•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教学课时:二第一•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先提问,后多媒体展示补充)1.简介关汉卿及其《窦娥冤》剧情2.元杂剧相关知识(体制、角色、语言)3.本课重要字词(检查预习情况)二、研读课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2.分组讨论展示答案问题:本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各部分写了哪些内容?它们反映出窦娥哪些方面的性格?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第一层:(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冤,指斥天地。笫二层(从“快行动些”至“负屈衔冤”)婆媳诀别,直言后事。第三层(从“兀那婆子靠后”至结束)窦娥临刑,誓愿三桩。反映出窦娥性格:反抗和善良。⑶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内容三、总结与布置1.元杂剧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要鉴赏它,必须过语言关,反复诵读,辅之了解背景,了解相关知识,才能知其味。这需要下苦功夫。2•背诵《端正好》、《滚绣球》,诵读全文O板书设计:时间地点剧情内容人物性格1.赴刑前指斥天地刚强坚贞2.赴刑场途中诀别直言善良淳朴
1.在刑场上三桩誓愿反抗第二课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指名背诵)二、口读课文梳理字词1•生——深糊涂——混淆合——应当2•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3•官吏每——官吏们三、赏析曲词(-)赏析《端正好》1•指名口译2•问题:《端正好》在这一折中起什么作用(引子、呼应)3•背诵(二)赏析《滚绣球》1•口译2•讨论:这支曲了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它反映出窦娥哪些性格特征?
明确修辞手法: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1.背诵(三)赏析本折后四支曲词排位轮流口译2•各用四字概括三桩誓愿3•分组讨论:窦娥的三桩誓愿的实质分别是什么?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确:(1)实质:血溅白练——希望刑场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六月飞雪一一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亢旱三年——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2)手法:作者采用想象、夸张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3)作用:刻画了窦娥冤屈的形象;增强了悲剧气氛;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人民伸张止义、惩治邪恶的愿望。2.深入探究:你如何理解“指斥天地”和“感天动地〃这一矛盾问题的?四、总结与作业1•总结——画外音:(学生男中音念).在本折中,我们结识善良美丽而又勇于反抗的窦娥,也感受了其遭受丑恶社会势力吞噬的孤独无助的痛苦,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它让我们憎恶邪恶,向往善良,希望我们在戏剧的艺术世界中沐浴,洗去心灵的尘埃。
2•作业——1•课堂上写300字分析窦娥艺术形象,然后宣读交流。提示:形象类型——形象特征一一形象意义
3•抄写并背诵曲词。板书设计:三桩誓愿表现手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