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课件luoluo解析(jiěxī)第一页,共37页。
第二页,共37页。
第三页,共37页。
第四页,共37页。
5.走近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他一生创作杂剧(zájù)有60多种,大都散失,现存15本。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名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都流传很广。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景仰。第五页,共37页。
6.了解背景《窦娥冤》源自汉代东海孝妇的故事。全剧主要情节如下:窦娥之父窦天章要进京应考,因欠蔡婆之债,被迫将窦娥卖给蔡婆家当童养媳。窦娥婚后不久丈夫死去,她和婆婆一起生活。蔡婆因为索债被债主赛卢医骗到郊外,险被赛卢医勒死。无意中救了蔡婆的张驴儿逼着蔡婆和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蔡婆不得已答应了,窦娥却坚决拒绝(jùjué)。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嫁给他,想毒死蔡婆,谁知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又借此事威胁窦娥,窦娥仍不屈从,他以毒死他的父亲的罪名诬告窦娥。窦娥被屈判死罪。后来,窦天章一举及第,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才使窦娥的冤案得到昭雪。第六页,共37页。
本文节选自《关汉卿戏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此后的情节(qíngjié)是: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州巡查,窦娥的鬼魂向他伸冤。窦天章重审案子,为窦娥平反昭雪。第七页,共37页。
7.开阔视野元杂剧的形式(1)折、楔子和本杂剧剧本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和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qíngjié)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这很像后世的连台本戏或连续剧。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戏。第八页,共37页。
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楔子(xiēzi),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第九页,共37页。
(2)角色行当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合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与此对应,演员也分为不同的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sìlèi)。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元杂剧中原没有“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参照南戏增改的。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第十页,共37页。
杂剧剧本通常(tōngcháng)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写明“旦扮×××”或“末扮×××”,以后则只标角色,不注人名。这是在阅读剧本时要预先了解的。第十一页,共37页。
(3)曲词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因为这种曲词采用的曲牌体,即由一个个固定的曲调连缀的组歌,而且在剧中占有主导的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元杂剧,称之为曲、北曲、元曲等等。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率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yīnyuè)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第十二页,共37页。
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即平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两个声调,入声消失,所有入声字都流入平上去三声之中。这与今日普通话的声调很相似。曲文押韵也用《中原音韵》所归纳的“东钟”“江阳”等19部,可以平仄通押。此外曲比诗词韵脚繁密,一般句句押韵,而且每套都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曲文创作就是在一定的音乐框架中“填词”,必须遵守(zūnshǒu)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格律等定式,这与宋词的写作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曲文与曲乐的配合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可以随时增添衬字、衬句,也可减字减句。因此杂剧曲文显得灵动活泼,口语性很强,实际上是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第十三页,共37页。
(4)宾白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对此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徐渭《南词叙录》)。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单宇《菊坡丛话》)。前一说有字义学根据,较为正确。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白”(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白”(旁白)、“内白”(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这些都属于口语化的散文白,与此相对,还有韵文白。如上场诗、下场诗以及常见插入的通俗(tōnɡsú)诗词,就都是由人物当场念诵的。可以说后世戏曲的各种道白形式,在元杂剧中已是应有尽有。第十四页,共37页。
(5)科范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徐渭《南词叙录》说:“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元剧中的科,除了徐渭所说(suǒshuō)的动作表演,还有其他两种指义。一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即做沉思的样子,“做哭科”“做笑科”,就是要求进行哭或笑的情感表演;二是指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汉宫秋》中的“内做雁叫科”、《窦娥冤》中的“内做风科”,就是要求后台根据剧情制造出雁叫或刮风的音响效果。第十五页,共37页。
(6)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xìjù)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第十六页,共37页。
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楔子和第一折)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楔子),写穷书生窦天章为进京赶考,将七岁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做童养媳。交代窦娥苦命的缘由。第二部分(第一折),是故事的开端。搬到山阳县的蔡婆与儿媳窦娥相依为命。窦娥在接连的不幸遭遇中已安于命运的安排,精心侍奉婆婆,恪守妇道,不料一次偶然事件,使得蔡婆“引狼入室”,善良而又毫无精神准备(zhǔnbèi)的窦娥被无情地推进了社会矛盾的旋涡。作者充分利用了偶然性反映着必然性的规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指出了窦娥“冤”的根源。第十七页,共37页。
2.设疑激智(1)楔子的作用是什么?楔子一般在第一折之前,篇幅短小,对故事(gùshì)的由来作简单介绍。楔子的位置也不一定固定在第一折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的,其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大都有过渡作用。(2)窦天章上场后独白的作用是什么?这类独白有何特点?①窦天章的这段独白,不是本剧主要矛盾的起因,但却是全剧故事(gùshì)的缘由,是窦娥不幸命运的开始。第十八页,共37页。
②阅读时要体会独白这种人物舞台语言的三个特点:一是大多是短句,符合口语习惯;二是质朴简练,以把事情交代明白为标准,忌啰嗦;三是多使用当时的口语词汇。(3)怎样看待张驴儿父子(fùzǐ)的救人之举?张驴儿父子(fùzǐ)救人纯属巧合,绝对不是见义勇为之举,所以才有后文的流氓无耻之举。第十九页,共37页。
(4)张驴儿、蔡婆婆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张驴儿:泼皮、无赖,品行恶劣,是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他的救人纯属巧合,救人后他立即乘人之危,要赚人家便宜;赚便宜不成即生杀人之心;错杀了父亲又把责任(zérèn)推到窦娥头上,他的行为恶劣之极。所以说他是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怯懦。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第二十页,共37页。
(5)这三折戏中,矛盾冲突双方是谁?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之流,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当时残酷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窦娥正直、善良的秉性,构成(gòuchéng)剧本的最基本的矛盾冲突。第二十一页,共37页。
5.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楔子中蔡婆上场后说的一段话,介绍了蔡婆的身世和家庭状况及将要发生的故事,是整个故事的开端。B.窦天章上场后的一段话,交代自己的身份和家庭状况,是全剧故事的缘由,是窦娥不幸命运的开始。C.“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窦天章的这段唱词(chànɡcí),交代了“割舍得亲生儿”的原因——家贫、应试。写出了前途难卜,归期难料的惆怅、苦闷的心情。D.“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赛卢医的这句话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张本。【答案】 A(应为故事的背景)第二十二页,共37页。
6.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儿——老妇人 B.外——老年男子(nánzǐ)C.净——小生D.正旦——女主角E.正末——男主角F.丑——滑稽人物【答案】 C(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第二十三页,共37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折)1.吃透文本第三(dìsān)部分:这一折是故事的发展。张驴儿因为窦娥不愿嫁给他,便想用谋害蔡婆来达到目的,没想到误杀了父亲;他恶人先告状,而昏庸的官吏又用酷刑逼供,窦娥为免婆婆受刑屈招了杀人之罪。第四部分:这一折是全剧的高潮,写善良的窦娥被押赴刑场时的悲惨和被斩前发下的三桩誓愿,两桩誓愿当场应验。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充分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第二十四页,共37页。
2.设疑激智(1)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打成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piāntīngpiāngxìn),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第二十五页,共37页。
(2)在第三折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曲词中除了“冤”贯串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shèhuì)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第二十六页,共37页。
第二(dìèr)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待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发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毒誓,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毒誓?第二十七页,共37页。
(3)她的三桩誓愿与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认识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tǒngzhìjiējí),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根本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第二十八页,共37页。
(4)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的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希望?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zhēnjié)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坚贞的窦娥:窦娥一生命苦,三岁丧母,七岁父亲离去,十七岁成婚不久丧夫,但她坚决不改嫁,对婆婆的同意改嫁很是不满,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更是深恶痛绝,表现出无比的坚贞。第二十九页,共37页。
反抗的窦娥: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shǎngshànfá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第三十页,共37页。
善良的窦娥: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很重要的作用。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yuèfā)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yuèfā)令人同情。所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加有力和深刻。不屈的窦娥:她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是她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三十一页,共37页。
(5)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应验了,如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这里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且具有现实的含义:①这三桩誓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②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③三桩誓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反抗意志(yìzhì)与良好愿望。第三十二页,共37页。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作者所引典故,只是传说而已,而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笔下(bǐxià)一一应验。其实,这正是作者运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并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折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本折剧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第三十三页,共37页。
(6)本文语言是怎样做到口语化、个性化的?曲词通俗易懂。例如在第三折戏中,窦娥指责天地“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揭露封建王法的黑暗,“这都是官吏(guānl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说白朴素自然。临刑前,婆婆终于寻见了媳妇:“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媳妇想见婆婆:“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总之,唱词也好,说白也罢,语言都非常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作者不愧是元杂剧中“本色派”的代表。第三十四页,共37页。
曲词和说白又紧扣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表现窦娥悲愤的抗议。【滚绣球】采用呼告的修辞格,充满质问和指责的口气,表现窦娥反抗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耍孩儿】【二煞】【一煞】交错运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让人感到面对面地据理反驳,但又处于无可奈何的地位;而在临刑前见相依为命的婆婆时,语言则凄楚哀婉,感人肺腑。此外,窦娥作为处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不能解释造成自己厄运的社会原因,而把它归结为“没时没运”。她用以反抗的武器不能超出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的范畴,也是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文化(wénhuà)教养所羁绊了的。第三十五页,共37页。
5.下列成语典故和相关人物(rénw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望帝啼鹃 ②苌虹化碧 ③六月飞霜 ④亢旱三年A.①邹衍 ②苌弘 ③燕惠王 ④东海孝妇B.①邹衍 ②庄周 ③燕惠王 ④窦娥C.①杜宇 ②苌虹 ③邹衍 ④东海孝妇D.①杜宇 ②庄周 ③邹衍 ④窦娥【答案】 C第三十六页,共37页。
此课件下载(xiàzǎi)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第三十七页,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