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姆莱特》中人物对称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谈《哈姆莱特》中人物对称

ID:1161886

大小:26.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浅谈《哈姆莱特》中人物对称摘要:本文从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的人物生命活动线索的分析,阐释莎士比亚对于在剧中贯穿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分化的两种代表思想的否定。关键词:对称;雷欧提斯;哈姆莱特;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105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33-01“莎士比亚的对称,是一种普通的对称;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照”:l]p415o他所坚持的“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的创作,运用这种对称对照,于剧本中深刻地体现,在此以《哈姆莱特》中所塑造的哈姆莱特以及雷欧提斯人物形象对称设置的立与破的统一进行分析。莎士比亚将各自身肩父仇的两位青年的命运线索以时显时隐,平行的方式对称设立出现。浅析如下:首先从剧本发展的主要线索看: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均出身高贵、才学过人,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他们都遭受了父亲遇害的悲剧命运,也都义不容辞地要为死去的父亲报仇。同时出场,哈姆莱特即陷于十分的忧愁当中,突如其来的父死母嫁将他从德国威登堡召唤回丹麦,愁云笼罩,与国王首次见面便唇枪舌剑、含沙射影。他希望回到德国继续求学的想法遭到了国王的阻挠,王后的挽留。而雷欧提斯在怀 着莫大的荣幸,参加完新国王的加冕仪式后,受到国王亲切的招呼,述说了自己迫不及待地期望即刻从丹麦回到法国的想法,在父亲与国王的关怀下得遂心愿。同样是面对心爱的奥菲利亚,雷欧提斯用非常理性的眼光看待哈姆莱特的做法,为妹妹分析王子的行为,并且告诫她一定要留心,不要让欲望的利剑把你射中。而他自己却是在花街柳巷流连。哈姆莱特缺乏克制的对于爱情的疯狂举动在奥菲莉娅的叙述中数次出现,而见到了父亲的亡灵后,他陷入了对于人生的严肃思考,怀着对于母亲改嫁的厌恶,消减了对于女性的爱的热忱。同样家庭遭受变故:雷欧提斯的父亲在偷听谈话时被王子当做是国王,于是怀着报仇的正义目的误杀于帷幕之后,为了安全被迫离开丹麦,雷欧提斯父亲的死的沉重打击直接导致了年少秀美的至亲之女奥菲莉娅发疯;哈姆莱特的父亲却是在花园按例午睡的时候,被早有预谋的奸邪的弟弟用毒药灌耳致死,并堂而皇之的顺承王位。哈姆莱特的父亲死后,其钟爱一生的妻子立刻投入到了旁人怀里,忘记了悲伤。同样面对父亲的突然亡故,雷欧提斯冲动地带领一队人冲进宫门,向国王讨还父亲。冲动妄为的大声喊着“忠心,到地狱里去吧!让最黑暗的魔鬼把一切誓言抓了去!什么良心,什么礼貌,都给我滚下无底的深渊里去!我要向永劫挑战。我的立场已经坚决:今生怎样,来生怎样,我一概不顾,只要痛 痛快快地为我的父亲复仇。"[2]气势汹汹地在狡诈的国王告诉他凶手是谁后立刻相信并且很快成为了国王的工具,凸显了他的鲁莽以及纵欲的思想。然而哈姆莱特在无度的郁闷愁苦之中见到了鬼魂,在独自精心巧妙的设计后,终于肯定那是“真相”并抱定明确的目的:杀死弑君的罪魁祸首,重整颠倒的乾坤,挽救脱节了的时代,表现出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求真的探索,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同样是复仇时体现的个人的宗教信仰,雷欧提斯声称“在教堂里将仇敌的喉咙割破”,“让最黑暗的魔鬼把一切誓言抓了去!什么良心,什么礼貌,都给我滚下无底的深渊里去!我要向永劫挑战。我的立场已经坚决:今生怎样,来生怎样,我一概不顾,只要痛痛快快地为我的父亲复仇。”这表明他为情绪所激动,与深重的父仇相比,宗教信仰不顾也罢,为了达到复仇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相比之下,哈姆雷特自始自终都体现出了虔诚的宗教信仰。深信祈祷的人可以升天堂,由此错过了亲手结束仇人性命的最好时机。他还清楚"父亲的亡魂期望他进行凶杀,而圣经却规定凶杀是一种罪恶,即便是处死一位恶棍,也是违背了上帝的十诫。”哈姆雷特这种宗教信仰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自责之中,这也是他迟迟未能采取果断行动从而酿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并非是简单的个别情节的对 比,更应该是巧妙设计的对称式的结构线索。结合当时的环境,正值伊丽莎白在位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日趋严重,使整个社会出现了"颠倒混乱”的灾难局面。采用对称正是将"希望与绝望共存、向善与作恶互补、进步与野蛮并立、人性与兽性相辅。这一系列对照鲜明而又彼此渗透的人类价值观,用一种令人动情又催人反省的和声[3]p96”演奏出来。进一步得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剧中得对称布局之处还可以细分为二,其一即是显性的两个人物的生命活动线索,其二即是隐性的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中,两种分化的思想,即夸大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人性”,感情驱使行动,和侧重“理性对于人的指导”意义,思考处于最高位。隐性伏于显性,也具体的影响着显性线索的发展,贯穿整个剧本。同是受文艺复兴影响巨大的法国,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一样,接受到的人本主义思想,当见到奥菲利亚发疯,他说她舍弃了“人最珍贵的部分”,显示了他对于理性价值的肯定。然而他更加侧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人性至上。在抒发自己的报仇决心时,雷欧提斯说:除了我自己的意志以外,全世界也不能阻止我;至于我的力量,我一定要使用得当,叫他事半功倍。"他明辨是非,"冤有头债有主,我只要找我父亲的敌人算账”。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复仇普遍认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举动,也是讨还正义的一个主要手段”。他不顾宗教束缚,不择手段只为了替父报仇,正是感情冲动的体现。 哈姆莱特则是一个思考先于行动的人,即便是有时为爱情所激动,更多情况下他却更加重视理性,例如与亡灵对话后的关于"生存与毁灭"严肃的思考,对父亲死亡真相的调查证明,即便是在可以为父报仇的最好时刻,他依然想起宗教的教规教义,表现出理性对感情的控制。在文艺复兴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行动和知识”的口号,无论是“永远处于行动当中”的雷欧提斯,还是沉溺于“延宕”和思辨的哈姆莱特,都是此口号的具体代表。线索是以死前雷欧提斯的醒悟要求和解与哈姆莱特对他的宽恕终结。两种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人物生命的毁灭,既莎士比亚对于两者的最终否定,也显示了其悲剧的主调。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参考文献:[1]雨果•莎士比亚的天才[M],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朱生豪译•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赵澧.莎士比亚传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