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教学重点: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莎士比亚全集》),对,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而这个艺术之神的创造者,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他是谁?莎士比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莎士比亚!二、走近莎士比亚【参见《语文》(必修4)第96页《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此外还有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奥》:威尼斯大将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台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李》: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虚伪的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麦》: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文学的长流里,莎士比亚是一个永恒。不例外地,他的戏剧创作也经历了从浪漫到现实,从喜剧到悲剧的过程;卓异的是,在这个流程中,他篇篇锦绣,字字珠玑。《罗密欧与朱丽叶》坚贞的爱情,《威尼斯商人》的可气,还有麦克白密室中的煎熬,李尔王旷野中的呼唤,奥赛罗带血的忏悔,永远犹豫和思索着的哈姆莱特激昂的长啸,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永恒的话题。他一管生花妙笔下,戏剧,是文学的楷模;形象,是人物的典范;语言,是文字的光辉。读有些书,你或可跳着读,莎士比亚的故事,你不必,也不舍:一行行,一句句,一篇篇,都是美的洗礼。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有一部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是什么?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生存还是毁灭”、“人是万物的灵长”等独白更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如果将来的某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剧本都失传了,而《哈姆莱特》没有失传,那么戏剧就还存在。”---俄·梅耶荷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哈姆莱特》!三、走近《哈姆莱特》1.剧情:《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为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复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漏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侦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侦察他。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仓皇退席。这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儿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从此,奸王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掉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
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2.贯穿始终的主线:哈姆莱特的复仇经历主要情节:家国突变、鬼魂告白、王子装疯、试探奸王、比剑3.这是一部五幕剧。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第二幕:新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第三幕: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而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pái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劳迪斯的恶行,并因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壮的悲剧,通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给我们展示血淋淋的残杀、阴谋和死亡的悲剧,使死亡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但此作给人的悲剧并不在死亡而在于哈姆莱特这样美好的人物的毁灭和他原来那种美好理想的破灭,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发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于本剧的框架实在太好了,所以有许多人都沿用了此剧框架,如《喜马拉雅王子》,《狮子王》,《夜宴》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四、节选部分剧情1.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p2720“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第二部分(从p2721“奥斯里克”到p2965一贵族上)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嘲讽。第三部分(从p2966“贵族”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2.剧中人物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王子的叔父,弑shì君篡位者)乔特鲁德(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奥斯里克(宫廷大臣)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朝臣、哈姆雷特儿时好友,后背叛王子)3.剧中人物关系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明确:哈姆莱特----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乔特鲁德: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波洛涅斯----哈姆莱特:既是国王帮凶又是恋人的父亲。奥菲利娅----哈姆莱特:挚爱哈姆莱特,但又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更有杀父之仇。雷欧提斯----哈姆莱特:本是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
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4.“比剑决斗”主要有哪些矛盾冲突?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四、作业1.熟读课文,给每段人物台词标上序号(共136段)2.自愿组合,分角色朗读p2966段------p32136段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准备小组讨论交流。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各派一位同学上台抽签,抽到几号签就回答第几个问题(见幻灯18)(1)学《雷雨》时我们谈到戏剧人物语言的特性之一是富有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课文第三部分(从p2966到结束)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克劳狄斯三人对话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2)戏剧人物语言的特性之二是性格化。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分析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3)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延宕王子”之称,并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但为什么在比“比剑“这一关键问题上他却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他可不可以不参加比剑,他可不可以不死?(4)《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阅读比较①《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都将正面人物的“冤”作为聚焦,从而把悲情演绎到极致。两剧都通过“冤”揭示人性的扭曲,而以正面人物的毁灭让人们看到感天动地的抗争。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谈谈你的感想。②窦娥冤和哈姆雷特都相信天命,请比较分析在这种命运观影响下的两位中西悲剧主人公所呈现出来的性格差异第二课时一、字词检测1.根据汉字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戕qiāng害máo蟊贼鞭鞘shāo剑鞘qiào山鹬yù繁文缛rù节褥rù单诡guǐ计诡guǐ辩枭xiāo首忏chàn悔棕榈lǘ树篡cuàn夺嗣sì位淆xiáo乱阿ē谀yú一艘sōu国玺xǐ给jǐ予三着zhāo着zháo凉着zhuó落走着zhe破zhàn绽船dìng碇钢dìng锭光着dìng腚扎zhā营挣扎zhá扎zā染扎zā彩2.解词(1)戕qiāng害:严重损害。(2)枭xiāo首:把人头砍下悬挂示众。(3).嗣sì位:继承王位。(4)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5)前例可援:前面有例子可引用。援,引用。(6)孟浪:鲁莽草率。(7)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它繁琐多余的事项。二、小组讨论二、探究交流形式:小组对抗赛规则:10分制。问题一出,答问的一组必须至少有四人举手回答,若有迟疑,老师数三声,如果三声之内还无人回答,或举手人数不满四人,则视为该组弃权,其他三组可自由抢答,抢答的组视情况加0.5—1分;如果三声之内至少有四人举手,则喊一人起立答问,若
分析有错,答问欠佳,则本组其他同学必须马上起立帮忙,若三声之内还无人帮忙,则视为该组弃权,其他三组可自由抢答,若第二人回答还不满意,则另一位再起立帮忙,三声之内无第三人起立帮忙,则视为该组弃权,其他三组可自由抢答,若有第三人起立帮忙,老师综合三人答问情况,给出本组最后得分。1.学《雷雨》时我们谈到戏剧人物语言的特性之一是富有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课文第三部分(从p2966到结束)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克劳狄斯三人对话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⑴79段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良心不安,深表内疚。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⑵89段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雷欧提斯这一柄太重;换一柄给我。)使克劳狄斯的毒计得以顺利进行。⑶又如,p31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三人对话富有动作性101段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111段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112段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114段哈姆雷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哈的话激怒了他,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2.戏剧人物语言的特性之二是性格化。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分析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1)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这部分哈姆莱特的语言特点:正直,直率;诙谐幽默,喜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哈姆莱特为什么嘲讽捉弄奥斯里克,并对霍拉旭说“认识他是一件很丢脸的事”,p2724“他有许多肥田美壤;一群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他拥有大批粪土。”是什么意思,由此可看出哈姆莱特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此剧反映出什么样的的背景、社会现实?)(2)课文主要包括两个事件,一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忧郁厌世、相信天命,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而不是简单划一的。”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因此,《哈姆莱特》中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我们品味。世界文学理论上有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讨论: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3.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延宕王子”之称,并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①他曾经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母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然而,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和忧虑使他变成了一个“忧郁王子”②先父的亡魂要他复仇,他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但为什么在比“比剑“这一关键问题上他却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他可不可以不参加比剑(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他可不可以不死?(1)此前他误杀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情人之死,这使他良心不安,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善良的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2)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他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战斗性不强,悲剧不可避免。(3)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命运的悲剧五、布置作业1、有条件的话课外可阅读《哈姆莱特》全剧,也可选择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阅读。2、“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课堂上探究讨论时未涉及的地方。课后请同学们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人生充满了磨难,我们前进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坎坷,当你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