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与夜宴
加入VIP免费下载

哈姆莱特与夜宴

ID:1161902

大小:40.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因此,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现作具体分析。  1、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是一对爱人。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但他们的目的不同。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虽不愿却又“欣然”。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并鼓励他去报仇。她又极富野心,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美丽的情人。他们又是那样的不同,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来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但他却被父亲的死深深困扰。他的母后嫁给杀父仇人,他的朋友背叛了他,本来美好的爱情也将破灭。他在犹豫过后最终勇敢地复仇。他机智地识破了朋友的背叛,他由于误会杀死了情人的父亲,更因此陷入了情人之兄的复仇之中,最终他赢了却输了整个国家。无鸾则是一个执着于艺术的理想化的人。他勇于揭露新国王的罪恶行径,却不够狠毒、没有胆量杀死新国王。他十分勇敢却又对敌人过于善良,使他进入到一个死亡的境地。最终青女的死激发了他的仇恨,新国王死后,王后劝他继位,他却拒绝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想执著追求美好的人,厌恶权力的争夺。另外,他还是一个感性的人,他深爱的婉后处于危险时,他舍身相救,为爱而死他无晦。  3、克劳狄斯与厉帝的比较克劳狄斯作为国王的弟弟、王嫂的小叔,哈姆莱特的叔叔,他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对王嫂的性欲,对哈姆莱特的陷害。厉帝作为与克劳狄斯相似的身份,同样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对王嫂的性欲,对无鸾的谋害。但他却与克劳狄斯稍有不同,他爱权力,但也深爱婉后,有时他也难以在两者中选择,这也许就是他的失败。如果说克劳狄斯败在王子手下,那么厉帝则败在婉后手下。  4、青女与奥菲莉娅的比较青女对爱情执著且热烈,她的爱美好而宽容。面对无鸾爱着婉的现实,她仍坚信自己最终能赢得无鸾的爱。最后,她用死证明了它的爱伟大而真诚,奥菲莉娅是一个纯洁的姑娘,她的爱情备受阻碍,父亲的死使她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打击,直到死去。二、性格的迥异性  1、王后的反复性格两个作品中两位王后都有着反复的性格,表现却有所不同。虽然乔特鲁德是软弱与懦弱的代名词,但是她却能替王子去死;文婉虽然干练和强悍,但她更多的是对权力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即使最后只剩下自己,她仍然不放弃对权力的贪婪。乔特鲁德爱先王是真诚的,可是她却抵挡不住克洛狄斯的诱惑;她痛哭丈夫的死也是真挚的,可是她也参与了这个谋杀事件。乔特鲁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既饱含欲望又妥协软弱,其面对克洛狄斯诱惑时的软弱,和哈姆莱特咄咄相逼时的懦弱恰好说明了她的这一性格。相比来看,文婉的性格沉稳干练、阴戾狠辣、头脑清晰,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各种手段。她可以无限地娇媚,使出女人的千般柔情;也可以冷酷到底,无视无辜生命的悲惨死去。对太子,她至真至诚,又恨其不争;对厉帝,她有不忍之心,又有狠毒之策。在环境危险,太子又不理解的情况下,为了自己和太子的绝对安全,她不得不独立行动,顾不得个人理想和道德观念。可见正是因为太子的软弱,这才加剧了婉后对权位觊觎和争夺的欲望。正是这些复杂的性格的交织,使得文婉皇后成为强者形象。  2、王子的矛盾性格王子哈姆莱特与太子无鸾的性格都具有矛盾性,既要去复仇,还表现出犹豫不决。哈姆莱特徘徊在生存与毁灭的两难之中,这是与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他的性格的形成,自然无法脱离四百多年前的欧洲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父亲被杀、叔父篡位和母亲改嫁的残酷现实使他又不得不去面对,于是这种矛盾心理在他心中不断的淤积和斗争。形成了其犹豫、延宕的性格。太子无鸾生活的时代是中国 的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篡权夺位、流血斗争时有发生,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思想更是制约人心,这使得无鸾的忧郁和软弱性格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坚强与软弱的斗争在哈姆莱特的心里从未间断,这种内心冲突顽强地要求得到解决,且只能在生存还是毁灭中选择其一。哈姆莱特考虑到与邪恶斗争到底,完成复仇愿望,同时也考虑到死亡是解决世间一切的痛苦的最好办法,这两种选择最后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但是不论如何,我们看到了他性格的坚强与软弱的不和谐性。哈姆莱特的软弱与踌躇是作为其不和谐性格的必然结果而出现的。对于太子无鸾,其性格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有着清晰而独特的确指——悲伤、哀怨、孤独和彷徨,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无限仇恨。另一方面,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像哈姆莱特一样以战士的姿态和军人的气势去面对自己的复仇使命,即使在最后他选择了复仇,那也不过是在履行他作为王子的不可推托之责任。与“哈姆莱特”的那种丰富的“非确定性”因素相比,无鸾这一人物性格多义性并不是十分明显,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沉默和自抑,以及浑身散发着徘徊忧郁气质和消极遁世思绪的王子形象。  3、新王的阴暗性格厉帝虽然凶残卑鄙,但他却是作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而出现的,这与克洛狄斯的灾难制造者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在处理克洛狄斯与厉帝之死时,《哈姆莱特》与《夜宴》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对于克洛狄斯这个杀兄、篡位、淫嫂的“戕害人间的毒瘤”,莎士比亚落实了整剧的“复仇”主题。影片在处理厉帝之死时并没有将之置于一样无可选择的必死之境,也没有让太子手刃奸王,而是让他在局势尚可控制的境况下,自己选择对心灵的忏悔和对爱情的殉葬。克洛狄斯的性格立场不是鲜明连贯的,一方面他狠毒邪恶、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个人权欲,不惜杀死了亲生兄弟,为了满足淫欲,胆敢诱惑和占有王嫂;另一方面,他又是孤独无助的。虽然他拉拢波洛涅斯之流成功篡位,但是,他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即使是和他朝夕相处的皇后。厉帝也具备了克洛狄斯的一些特点,但是他的性格要复杂得多。厉帝更有谋略,更沉着冷静,将整个王朝轻松地玩弄于股掌之间,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有爱。厉帝对婉后的爱是真挚的,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去维护。他毅然饮下毒酒,用生命殉了爱情便足以证明该点。与克洛狄斯彻头彻尾的恶毒肮脏相比,厉帝充满内心斗争的复杂形象更具张力,更让人信服。  三、结语《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为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生命力。《夜宴》脱形于《哈姆莱特》,但并没有走出《哈》的精髓,未达到《哈》的艺术高度,它是在中国特定年代的大背景下,融入了中国的诸多元素,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影视作品。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背景,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情节,二者都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人物性格突出得无与伦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   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从此,奸王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夜宴》“DinnerBanquet”的情节是这样的:也是皇帝杀死了太子的父亲后登上皇位,并将太子发配边疆(也即先帝驾崩,太子巡游在外。皇叔篡位并自封厉帝,执掌朝政)。身为当朝太子后母却又是与太子自小青梅竹马的婉后迫于无奈,委身历帝,并希冀以此保太子周全。但是,刚刚得知父皇驾崩消息的太子,却在其竹海的伎馆遭遇了一场生死之战。历帝在诛杀太子的同时也在先皇的宫廷开始了排除异己确立皇权的屠杀。婉后为求自保,在这场政治争夺中成为了厉帝的帮凶,同时对权利的企及也在她心底日益萌生。与此同时被迫臣服于厉帝却持有异心的还有太守殷太常。殷太常之子殷隽乃是当朝武将,其女儿青女更是早已许婚太子。大势所趋之下,识时务的殷太常开始阻止青女与太子的交往,并极力想在新的王朝确立自己的地位。谁料青女痴情于太子,并梦见太子回朝。当太子无鸾出现在婉后面前,婉后抱住少年时的情人,仿若生死两别。但是无鸾的一声“母后”将她残酷的推开。她已不再是无鸾少年时习武的陪伴者,也不再是太子的后母,她将成为新的皇后,成就新的皇权,并以她昔日的身份和荣耀,助篡位者猖。于是,这本该灭绝的王朝开始了一场新的混战……影片的最高潮发生在一场晚宴上,皇帝、皇后、大臣、将军和太子钩心斗角,各怀诡计,上演一场鸿门宴,母后将公主和皇帝杀害,并与大臣之子和太子做最后的决斗。太子复仇,反被母后用心腹宫女提供的有毒宝剑误杀,而当母后最终解决掉大臣之子时,却从阴影处伸出致命的一剑。整个故事也已悲剧而收场。二、评述两大艺术创作风格(creativastyleofart)的差异 在莎士比亚着名的四大悲剧中,《哈姆莱特》(1601)是思想艺术最突出的一部。它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生动地表现了个人复仇和“重整乾坤”相结合的鲜明主题,是一出内容深广的社会悲剧,一首情调悲愤的叙事长诗。而现代影片《夜宴》的介绍说它其实是脱胎于大明宫词的一段剧情。历史考据方面的功夫没有白下,晚唐森森的深宫感觉很是对路。幽玄的黑色与猩艳的红色,将《夜宴》华美、阴晦、凄厉的世界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越人的歌谱、婉后的凤袍等均令人过目不忘;而独坐幽篁里的歌艺馆则堪称全片艺术指导的点睛之笔。   三、创作内容(creativecontent)方面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一部压抑、阴霾的宫廷政治斗争剧。但我与部分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剧情的确有些类似于《哈姆雷特》;艺术创作风格也幽默得好像给人一种压抑感。但评论也是众说纷纭,如:“冯小刚相当聪明,早在宣传初期就宣布影片构思来自《哈姆莱特》,一则借莎士比亚提高影片的艺术品味,二则避免在故事整体构架上受到质疑。影片也的确非常“忠于”原着,故事情节甚至剧中每个角色几乎都能与原着戏剧中一一对应。不过,影片对人物的主次关系还是有所调整,重点侧重于皇后、厉帝与太子的三方矛盾冲突,皇后、青衣与太子的三角恋爱最终沦为政治阴谋的点缀,这或许更多出自商业方面考虑”。   四、人性(Humannature)方面尽管《夜宴》从莎士比亚借来西方化的背景与格局,可还是带出中国传统禅意。拥有一种存在主义气质的太子,最终还是抵消不乐宿命的召唤。在爱情和阴谋之间毁灭的,还有篡位的厉帝,他的谥号就说明了他的本质,充满欲望,试图拥有一切,当然最重要的便是婉后,厉帝从所有层面反击过去觊觎的岁月,核心当然是哥哥和侄儿,权利和性欲,占据了这些人的行为。其实,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都是为无可逆转的悲辛而怜悯,《夜宴》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所有人都逃不脱,最终婉后在尘埃落定后的欣喜中,被不明来处的飞刀所杀,她回头,却不知暗器何所由来。  总之,在影片《夜宴》中,虽然无情无义之徒互相玩弄、同归于尽的荒诞结尾一时让人无语。但它也确实是一部颇有争议、耐人寻味的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参考文献:  [1].NichaelStJohnPorker.WilliamShakespeare.  Briish:ThePitkinGuide.2001.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简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朱雯.自学考试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哈姆雷特》与《夜宴》悲剧价值比较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撕毁给人看”。从这一层面上比较《哈姆雷特》与《夜宴》,可以看出,前者毁灭的是人的精神——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而后者侧重对人的原始欲念——权力和情感的毁灭,因此《哈姆雷特》表现的是人性的悲剧,而《夜宴》上演的则是人的悲剧。两部作品都发生在特定的动荡时代,之中无不弥漫着“乱”:混乱的宫廷、混乱的伦理、混乱的人性;在“乱”中,又都给观众展现了生命中的种种阴暗和苦质现象,诸如“谋杀”、“篡位”、“复仇”、“抑郁”、“悲情”、“死亡”等等。但不同的是,《哈姆雷特》是对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家乌纳穆诺所说的“知性”与“情感”的全面观照,而《夜宴》缺乏从“知性”意义对悲剧的生命思辨。悲剧形象:“脆弱的芦苇”与“会思考的芦苇”“人是脆弱的芦苇,但他是会思考的芦苇”,把十七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这句话拆开来分别放在无鸾与哈姆雷特身上,还是比较恰当的。无鸾的脆弱在影片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无鸾钟爱婉儿,无奈婉儿成了自己父亲的皇后,所以借巡游学习曲戏,其实是逃避情殇的打击。不是父王突然暴毙,他情愿在艺馆里永远作个寂寞的歌者。他不像哈姆雷特那样会伪装自己,他需要借助灰白色的面具来掩饰自己,以免真情实感因喜怒形于外而陷入自身危机。无鸾亲眼见证青女爱的告白,让他深深感动,可在两个女子之间,无鸾脆弱地没有取舍的机会和权利,只有情感表现的困惑与隐秘,可见他骨子里天生有着逃避的个性。所以我们看到的无鸾是被动的、木讷的,虽有感情却“知性”贫乏的人物形象。同样怀揣强烈的复仇欲望,哈姆雷特也想痛痛快快地报仇,但他没有直接实施复仇行动,而是成为一个“疯颠” 的思考者。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行动之前,首先着眼于人、事的价值而非具体的人与事。这样,他没有把复仇当作是纯粹的杀死仇敌一了百了的事件,他的目标也并非是消灭克劳狄斯的肉体,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复仇的价值要有所属,即其复仇行动的结果是既能消灭了克劳狄斯的肉体,又消灭了克劳狄斯所代表的罪恶本身。强烈的价值感使哈姆雷特不得不面对杀与不杀的问题、么时候行动与怎样行动的问题。另外,即便哈姆雷特下定了复仇的决心,也没有忘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他的内心深处还在不断地进行人类生命价值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如此,一个复仇计划就演绎成了一场痛苦的思想斗争。他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黑暗。“我心情如此沉重,直觉得大地这一幅大好的框架是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的本性”,世界也正因此成了“牢狱”和“荒原”。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但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生活理想与信念的破灭。正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才使他踌躇难决,苦思焦虑。可见,莎士比亚的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灵魂的底部,巧妙的对白运用,又透视出了人物复杂深邃的思想和感情世界。尤其是哈姆雷特的“Tobeornottobe”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复仇本身,使之更具人文思想内涵。人物性格是展现悲剧主题的主要因素。不知若干年后,人们对无鸾这一株“脆弱的芦苇”还能有多少记忆,但“会思考的芦苇”哈姆雷特仍将是光芒四射的永恒形象。悲剧内容:表层情调与深邃人性《夜宴》最吸引人的是美轮美奂的画面以及或雄浑或幽远的音乐,这些表层情调的设计,给人物活动营造了合适的悲剧氛围,也无疑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在此方面过多的付出,奢靡的渲染,却忽视了对作品最重要的人性深挖。如无鸾只在听闻父亲死讯和面对奸诈的叔父时才倍显痛苦,而他内心那极其隐秘的情感挣扎,却很难被观众体验到;婉后对厉帝和无鸾的爱恨情仇应该是复杂的,但演员单一外化的表演并未给观众展示其深刻的心理矛盾与斗争,此后随着做女王想法的出现,她的内心只充斥着权利欲望的膨胀;青女的内心世界更是令观众费解,她出于何种原因对无鸾如此痴情,她内心的巨大痛苦又体现在哪里,青女的这些真情实感没有得到充分表现,于是不能很好地感染观众,感动不起来,以致青女最后说出“即使所有人都抛弃了他,我也不会抛弃他,爱情不会”的深情表白,也只能令观众忍俊不禁了。所以,《哈姆雷特》那丰富深邃的人性阐释随故事表层情调被无节制的渲染而所剩无几,观众虽看到了所谓“黑暗”、“荒淫”“阴郁”“残暴”,但已被这些外在的形式所吸引,于是很难将个体情感带入影片,很少去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这样《夜宴》流于形式而失去内涵。而《哈姆雷特》在形式和内容上更为和谐统一,蕴含了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哈姆雷特》展示了人性本身的矛盾、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弱点在命运困境之中无奈的挣扎及所导致的必然的毁灭。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与其间的人。他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哈姆雷特与奸王、母后、廷臣的冲突,他自身的理智与情感、信念与欲望之间的冲突笼罩在复仇的过程中,构成了内与外双重矛盾冲突。而外在冲突在根本上又起因于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差异,并且外在冲突最终又是为展示心灵服务的。所以,哈姆雷特形象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心理蕴含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他追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渊薮;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的世界充满恐惧;爱母亲和奥菲利亚又恨她们的“脆弱”……等等,这一系列的内心冲突描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对于次要人物的描写也是如此,天真善良的奥菲利亚屈从长辈的意志,她深爱哈姆雷特,同时也热爱父亲。当两者都失去时,她便发疯了,在她的内心交织着爱情与封建道德之间的冲突。《哈姆雷特》也有《夜宴》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有通过想象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老王鬼魂在凄惨月光下的显现,黑夜荒芜墓中的戏谑格斗等,但这些诡异的色调是铺垫、陪衬或紧张后的放松,是服从、服务于剧作深刻的内容,并没有被大肆渲染。也正因为如此,莎士比亚浓聚笔墨为我们展现了一出复杂的人性悲剧而不仅仅是人的悲剧。悲剧意义:个人的与历史的《夜宴》与《哈姆雷特》都是反映特定时代现实状况的作品。只不过前者的笔触拘泥于宫廷之中,勾画出的是五代十国王宫的混乱朝纲、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和凶残杀戮等血腥场面,无鸾、婉后、青女、殷隼的悲剧主要是个人因素导致的个人欲望和情感不能实现的悲剧;《哈姆雷特》则更具社会历史层面含义,无不显示一个矛盾重重、浊流泛滥、内外交困、险象环生的国家现实,它的悲剧冲突是多层次的,也是无所不在的,令人不禁联想到十六世纪的英国社会状况。且哈姆雷特的悲剧已超越了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性的悲剧、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悲剧之所以有震撼的力量,就在于它透过人性的表层描述,深刻地反映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在哈姆雷特身上,流露出作家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命运与前途,以及社会的危机动乱的深深忧虑,同时还有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从悲剧形象、内容和意义上比较两部作品的悲剧价值,毋庸置疑,《哈姆雷特》的成就是《夜宴》所达不到的。摘自《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11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