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优秀课件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究竟是个什么形象?今天我们就走近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了解一下这一人物形象。
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英国谚语
三、作品简介《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
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五、《哈姆莱特》(Hamlet)(1)题材来源和情节梗概取材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的《丹麦史》中关于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丹麦哈姆莱特城堡
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克劳狄斯乔特鲁德波洛涅斯奥菲丽娅罗森克兰兹霍拉旭吉尔登斯吞雷欧提斯
六、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迪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渃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莱特之友)罗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
矛盾的人物1、乔特鲁德2、雷欧提斯3、哈姆莱特
内心的矛盾柔与刚爱与恨公与私理智与感情言论与行动愿望与可能冷酷与热情消极与积极谨慎与鲁莽沉默与冲动疯狂与清醒狂喜与悲观欣赏与偏见厌倦生却又不愿死恶俗与优雅真爱与欲望庄严与荒诞真实与虚伪崇高与软弱
(2)哈姆莱特形象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延宕的王子
②“延宕”的原因国外学者的几种观点:*歌德:哈姆莱特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不是英雄,重整乾坤的责任对他来说太沉重,他无力承担。*柯勒律治:哈姆莱特是思想大于行动的人,他总是在沉思,却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马克:从宗教神学角度来解释哈姆莱特为什么放弃行动,认为哈姆莱特自始至终是信仰宗教的,既然一切都已由冥冥中的神力安排,人的努力便是徒劳的。*布拉德雷: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认为哈姆莱特之所以失去力量,是由于心灵深处的悲哀不时地使他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琼斯: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哈姆莱特延宕的原因,说哈姆莱特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牺牲品。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A、延宕是因为哈姆莱特与对手力量悬殊,他要寻找有利的时机,才能采取行动;B、哈姆莱特把为父报仇与改造社会联系起来,任务的艰巨性促成了其行为的延宕;C、哈姆莱特性格中存在着不利于完成复仇使命的因素,他特别敏感,喜欢思考,性格温和。
总结理想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之间的矛盾。
③典型意义从社会历史层面看,哈姆莱特是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他的台词的正反矛盾性,正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当他谈到理想时则闪现出人文主义的光辉;当他看到现实尤其是人性的弱点时,就悲观失望。从文化哲学层面看,哈姆莱特是人类精神迷惘与探索的艺术象征。他的八大段思考,涉及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理智与欲望、个人与社会等诸多关涉人类终极命运的问题。
七、精读课文,思考探讨。(1)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进行的?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迪斯之间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亚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2)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哈姆莱特,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浪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总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其他人物形象在课文节选部分虽然着墨不多,但也是个性鲜明。比如克劳迪斯的阴险毒辣,波渃涅斯的吹牛故弄玄虚,奥菲利亚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
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一)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1、演戏目的:侦查国王的隐秘,以证实父亲鬼魂所说的话的真实性。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亲自导演;2、戏前安排安排好友注视奸王;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
戏中表现问情节问戏名站起来让人点火把奸王:不舒服、发脾气戏后表现王后:很难过、非常吃惊说明: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合作探究戏上演前,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说的话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利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明确: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迪斯的语言:亲热,伪善,阴毒,足见他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小结:①语言个性化;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境遇中也会有不同的语言。②庞大的词汇量。③丰富的语言形式;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其中也有散文、有韵诗和抒情歌谣。
3.品评人物形象。(1)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2)名家观点撷英。哈姆莱特不但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全文小结(1)哈姆莱特的现实性《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2)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①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王子。所以有人称他为延宕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约束了他的行动。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的复仇,不是杀死一个克劳迪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变现实。
后用“哈姆莱特”来比喻哪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2)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与以克劳迪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知识链接——文艺复兴: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
(3).结合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充满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的悲剧。
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1)对人类抱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3)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性格特征:忧郁、延宕。《哈姆雷特》激情独白--徐涛.flv(1)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2)延宕:尤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96年徐涛配音版《哈姆雷特》生死独白经典片段欣赏(下).flv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个时代的悲剧。96年徐涛配音版《哈姆雷特》忠告经典片段欣赏(上).flv
4.分析本剧艺术特色。(1)《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剧多情节、多线索的结构特征。该剧有三条复仇情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为父报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亚之间的不幸爱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之间真诚的友谊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友谊的背叛;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2)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迪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优柔寡断和奥菲利亚的单纯、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3)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砧石那样漆黑一团了”,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等,这些语言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又如奥菲利亚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协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
技法借鉴一、写法归纳巧用比喻修辞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使剧本具有像诗一样的语言,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和幽默。(一)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有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二)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例,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三)运用比喻注意事项1.找准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两类事物,一点相似运用比喻时,先要明确想表现本体的什么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一个和本体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来作比。如果没有相似点,那就不能构成比喻。2.比喻应通俗易懂,贴切生动。3.要做到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知识链接——文艺复兴: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
拓展延伸“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浪漫派批评家——耽于幻想,回避现实,对行动不感兴趣,沉溺于自己心造的世界,是一个忧郁感伤、多愁善感、生性软弱的知识分子。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学习质疑鲁迅先生曾给悲剧定义为: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别人看。有人认为,《哈姆莱特》不能算是一部悲剧,因为其结局是正义得到了捍卫,邪恶得到了惩戒。你怎么看?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哈姆莱特性格特点是多层次的。哈姆莱特有深邃的思想,却少于行动;有时优柔寡断,有时又雄狮般奋起;他歌颂过人,也贬低过人;他反对别人搞密谋杀害,本身又是密谋的复仇者。哈姆莱特的性格尽管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但长于思索、行动迟缓则是主导特征。
作者通过哈姆莱特表达了什么思想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从他的言语和行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富有时代意义并且影响深远,还在于他同封建势力作了坚决的斗争。因此,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的典型。作者通过他宣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暴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了他与封建社会所进行的斗争,这从当时反封建的意义来说具有进步作用。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学说教学目的:掌握人体内气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分类掌握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与排泄以及津液的功能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了解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哲学范畴: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即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中:(1)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2)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即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特性:气不断运动、活力很强
二、气的生成(一)来源:1、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2、水谷精气:脾胃3、自然界的清气:肺(二)生成过程: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气之根。
三、气的功能(一)推动作用(推动激发):是指气具有推动(给各种活动以动力)激发(①原来没有的使之形成,②原来弱小的使之强盛)的动力作用。1.表现:(1)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推动,激发和促进作用;(2)推动血的生成和运行;(3)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机理:以自身的活力及升降出入的运动实现了它的推动作用。3.病变:(1)影响机体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2)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和运行迟缓,引起血虚津亏,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二)温煦作用:是指气对人身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血液津液的运行具有温暖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1.表现:(1)温暖肢体;病理:四肢不温(气其性属阳的表现)(2)熏蒸脏腑;病理:脏腑组织机能减退(3)保持体温;病理:体温低下(4)温通经脉。病理:血和津液运行迟缓2.机理:气自身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了热,为机体提供热量。
(三)防御作用:气有护卫肌肤,抗御外邪的作用,还具有驱邪外出的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再则还可以驱邪外出,维持机体的抗病能力。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机体也易罹疾病;有病亦不易恢复。
(四)固摄作用:是指气对血、津、精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1.表现:(1)固摄血液—血在脉内循行,不溢出;(2)固摄津液—控制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的分泌量,排泄量和有规律地排泄;(3)固摄精—固摄精液,防止妄泄而损耗。
2.病理:(1)血溢脉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2)体内津液流失,常出现自汗、多汗、尿多、尿频、尿失禁、吐清水、滑脱不禁。(3)遗精、早泄、甚至滑精,肾精亏虚。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
(五)气化作用: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一)气的运动------气机气是物质的,是不断运动、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二)气的运动:1、运动形式:升、降、出、入1.运动场所: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是通过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血、津液的输布运行而体现出来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协调平衡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
2.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气机调畅”。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是“气机失调”。其表现有:①气机不畅(气郁)——气机受阻,运动不畅②气滞——气机受阻,阻于局部③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④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⑤气闭——气的外出受阻太过,而闭于内,往往表现为整体的实证。轻者称气结或气郁,重者称气闭⑥气脱——气不能内守,外出太过,往往表现为整体性的休克
总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这一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由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称气化,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五、气的分类根据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进行分类
名称含义主要组成分布功能备注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由肾中精气所化生,根于肾通过三焦、流行全身,内到脏腑,外达肌肤腠理,作用全身推动,激发,温煦宗气宗者,大也,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所积之处称为“璮中”“气海”以肺吸入的清气和水谷清气结合为而生成①上贯于心肺之脉,走息道;②其下者,注了气街,布达全身①走息道以行呼吸②贯心脉行气血以左乳下虚里处测知宗气的盛衰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富有营养,又称:“荣气”“营血”“营阴”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的精华部分组成循脉运行全身(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①化生血液②营养全身卫气运行于脉外之气,又称“卫阳”由水谷精气中的驃疾滑利部分组成循行脉外,傍脉而行,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膜①护卫肌肤,防御外邪②温养脏腑、肌肉、皮毛③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第二节血一、含义:指循行于脉中,极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血无气不行,气非血不载,故又常气血并称。说明:1、血必行于脉中病理:离经之血→淤血2、血必须畅行无阻病理:运行迟缓,甚至阻滞于脉内,血淤脉中→淤血
二、血的生成:1、营气+津液——营津化血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2、肾精化血:精血同源影响血液化生的条件:①脾胃运化功能;②饮食营养的优劣。总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化生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的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生成的。
三、血的功能(一)营养和滋润全身1.体现:面色红润,肌肉的丰满和壮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2.病理: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二)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四、血的运行: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血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气的固摄,推动和固摄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气的推动——心主血脉(原动力)肺朝百脉、(第二动力)血行正常:肝主疏泄(调节作用)相反相成气的固摄——脾统血、肝藏血协调平衡正常血液循环的必备条件:1、血液充足2、脉管完整而通畅3、全身脏腑功能正常。
第三节津液一、含义:是机体除血液以外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①各脏腑组织内的体液,如肺津,肾水②各脏腑组织内的正常分泌物,如涎、涕、唾、肠液③水液代谢的各种产物,如:尿、汗、水气津液(同源)常常并称(同源互化)
名称性状分布功能津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窃,流注于血脉滋润液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濡养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统称为水液代谢(一)生成(1)脾胃运化:胃“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的精微,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同时进行,在津液生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2)小肠主液:小肠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精微和水分。(3)大肠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物的残渣和剩余水分后,将部分水液重吸收,使残渣形成粪便而排除体外。
(二)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综合作用而完成。(1)脾气散精:①将津液向上输于肺;②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而达全身,即所谓脾“以灌四旁”(2)肺宣降,通调水道(3)肾主水,肾蒸腾气化:①为脾胃、小肠、大肠、肺发挥功能提供原动力②升清降浊:清者重吸收浊者下输膀胱(4)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的输布环流。(5)三焦决渎:三焦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三)排泄(1)肺宣发—汗、呼气(2)肾主水,蒸腾气化,主司膀胱开合—尿液(3)大肠传导糟粕---粪便带走部分水分
三、津液的功能(一)滋润和濡养作用1.体现:①布散于肌表的津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使之丰润光泽;②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作用。③渗入于血脉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而且也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④注入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⑤渗入于骨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脑髓等作用。⑥注入关节的津液,能滑利,润滑关节。
(二)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三)是气的载体,能够载气循行全身(四)排泄废物,净化内环境。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气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气气是生血的功力------气的推动作用能促进脏腑化生血液
2.气能行血:气是血行的动力。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3.气能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气对血的固摄作用。治疗上,采用补气摄血的方法,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血为气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1.血是气的载体: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赖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2.血不断为气功能提供营养。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亦逸脱。大出血者,气随血脱→首先考虑气,益气固脱之法“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二、气和津液(一)气对津液:1.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脾胃的生理功能依赖于气的功能。2.气能行(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3.气能摄精:指气控制、调节津液的排泄,一则维持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二则防止津液无故丢失。(二)津液对气——津能载气
三、血与津液四同:同性、同源、同态、同用“津血同源”: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它们之间可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主要是基于“津血同源”的机理,汗乃津液所化,津液与血不仅均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津液渗入脉中,即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津液大量损耗,则脉中之津液亦随之而干涸,导致津枯血燥。故对于大量失血的患者,不能随意使用发汗之剂;大量汗出而津液耗损者,不能用破血疗法,再行耗伤其阴血而致病情加重或恶化。